還不起債、賬上餘額為零,康得新的錢都花給了它?

還不起債、賬上餘額為零,康得新的錢都花給了它?

一手好牌,敵不過貪婪的心

文 / 華商韜略 張凌雲

曾經千億市值的大白馬,百億貨幣資金憑空消失,問題到底出在哪?

1

今年以來,康得新很忙,忙著顛覆股民三觀。

1月,就爆出了2019年債市第一個雷。

明明2018年末的賬面上還躺著153.16億元貨幣資金,還有42億多的可出售金融資產,卻拿不出15億來還融資債券。

康得新隨後承認,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到底是什麼樣的難言之隱,讓康得新寧願違約也不出錢?

當時便有媒體質疑這150多億元貨幣資金是造假數字,或者已被挪作他用,才會出現看上去有錢卻拿不出錢的奇葩局面。

從常理來看,上市公司比較容易在併購商譽、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上動動手腳,但很少拿貨幣資金造假,因為這筆錢是存在銀行裡的,幾乎沒有操作空間。

但很快,康得新就刷新了這一認知——122億元的鉅款存在銀行裡,也可以說沒就沒!

4月30日,康得新發布了2018年年報。年報稱,賬面貨幣資金153.16億元,其中122.1億元存放於北京銀行西單支行。

沒想到,北京銀行口頭回復說,該賬戶“可用餘額為零”。

比起15億元的還不起債,人們更關心120億元的憑空消失。要知道,康得新如今的總市值也就144億元。如此戲劇化的反轉,讓康得新的財務問題成了眾矢之的。

年報發佈的同一天,康得新便收到了深交所的“退市風險警示”,當天停牌一天,股票簡稱由“ST康得新”變更為“*ST康得”。

5月8日,康得新回覆深交所的關注函,表示這是大股東康得投資集團(持股24%)與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簽署了《現金管理合作協議》,*ST康得作為子公司,其存款會集中到母公司康得集團的賬戶上。

也就是說,*ST康得確實有122億元在賬,但錢已經被劃到康得集團的賬上,實際餘額才會顯示為零。

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震驚業界!

要知道,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在構建資金池產品時,上市公司要與控股股東隔離開來,以免發生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

雖然還未坐實財務造假,但康得新此舉,為控股股東挪用上市資金大開方便之門,給資本市場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退市,或是對股民最好的交代。

2

康得新2010年登陸A股,一直是新材料領域最被看好的潛力股之一。奔馳、寶馬、蘋果、三星、茅臺、五糧液、Gucci、CHANEL等頂級大牌都是它的客戶。

憑藉自主研發技術,康得新僅用了3年時間,就從盤踞20年的美國3M公司手中奪下了中國汽車窗膜市場,實現進口替代,2017年康得新在中國市場份額已近四分之一。

康得新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3M”。

預塗膜市場規模約為300億元,康德新認為市場空間太小,上市後便開始發展光學膜。

2011年8月開始投產我國最早的光學膜示範線,2013年投產2億平米的光學膜生產基地。鍾玉稱,康得新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膜企業。

2017年年報顯示,光學膜營收98.31億元,佔總營收比重83.39%,已成為康得新最掙錢的產品。

鍾玉曾用“奇蹟”二字來形容康得新光學膜從無到有、一鳴驚人的戰績。

或許是預塗膜和光學膜的成功,讓康得新對進軍碳纖維也信心滿滿。

中國碳纖維的技術研發相對落後,與美日等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康得新的加入,被媒體寄予厚望,認為它將引領中國高分子材料技術的崛起。有券商認為,康得新在碳纖維的率先佈局,有望再造一個“康得新”,屆時康得新衝擊3000億市值的夢想將觸手可及。

高漲的輿論呼聲中,2017年康得新的股價也上揚至歷史最高點,總市值將近1000億元,漲幅近30%。

於是,在盲目自信中,鍾玉帶領康得新,進行了一場500億元的世紀大豪賭。

2017年11月,控股股東康得集團與榮成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康得碳谷科技項目,總投資500億元,預計2023年投產、年產6.6萬噸碳纖維、年銷售收入高達1000億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纖維產業基地。

屆時,又一個屬於中國、屬於康得新的“奇蹟”將在這裡誕生。

然而,這次,康得新沒有等到奇蹟,卻等來了隕落。

3

康得新在2017年有多輝煌,在2018年就有多灰暗。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康得新累計停牌天數超過150次,並經歷多次跌停,甚至一度跌破4元。如今市值縮水近九成。

有人歸因為去年整體經濟下行,宏觀經濟環境惡化,金融加速去槓桿,銀行不再大量輸血,康得新未能倖免,資金鍊緊張,股價閃崩。

但更多業內人士認為,問題出在康得新內部。

在康得碳谷項目中,康得新和榮成國資各出資20億,康得集團出資90億。

那麼,問題來了,康得集團拿得出90億嗎?

還不起債、賬上餘額為零,康得新的錢都花給了它?

2018年5月,康得新曾在回覆深交所問詢函中透露,其20億增資款已到位,榮成國資20億元也已到位,唯獨大股東康得集團僅到位2億元。

此函表示,康得集團總資產為175.58億,淨資產25.37,利潤總額僅為1.08億,對應資產負債率高達85.56%。

實際上,母公司康得集團一直在靠康得新輸血。

從2016年至今,康得集團累計質押了其持有的99%的康得新股票。僅2018年一年就有8次質押,累計質押總市值15億元。業內人士表示,按照40%的質押率來算,康得集團累計通過股票質押獲得的貸款超過60億。

也就是說,康得集團並沒有錢,卻要玩這場百億級的吸金遊戲。

此時,康得碳谷項目“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核心設備合同已簽訂完畢”。盛名當前,康得集團和康得新都騎虎難下。

因此業內人士猜測,康得集團與北京銀行簽署協議,暗度陳倉康得新122億元,就是為了緩解碳纖維帶來的資金困局。

在這場盲目豪賭中,沒有贏家。

太陽底下無新事,想靠資本賭博的從來不止康得新一家。遠有當年被劉姝威錘爆的“中國股市神話”藍田,近有300億資金“消失”的康美藥業。

康得新可嘆可憐之處在於,它的成功並非完全由泡沫堆成,原本有實力有機會一步步成長為像華為一樣的民族振興代表。

然而,止不住對資本與名利的貪婪,活生生地將一手好牌打爛了。

參考資料:

《深交所問122億去哪?康得新說存銀行、銀行說餘額為0》新浪財經

《鍾玉的產業大冒險》瘋言潮語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