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盧比孔河曾經是羅馬共和國本土跟羅馬的殖民地山南高盧地區的分界線。羅馬曾經有一條法律規定,在外征戰的軍官,誰也不可以帶著軍隊跨越這條河進入羅馬本土,否則就會被視為叛逆。但是打破這條禁忌的,就是愷撒

公元前49年,他帶兵渡過盧比孔河,進軍羅馬,隨後就取得了羅馬的最高權力。而從這以後,愷撒渡過盧比孔河,就成了羅馬乃至西方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性事件,標誌著羅馬從共和制向帝國制轉型的開始。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愷撒跨過盧比孔河了

在凱撒在愷撒有點舉棋不定的時候,他留在羅馬的親信,當時擔任保民官的安東尼,也在試圖通過在現行體制框架內的辦法,來解決危機。他運用保民官的職權,把龐培提出的要求對付愷撒的議案全部否決了。而龐培,再一次操之過急,把安東尼等人趕出了羅馬城。

按照羅馬的制度,他這個舉動是非常出格的,也是不合法的,等於給了愷撒很充分的口實,安東尼跑到高盧找到愷撒之後,愷撒做出了決定:帶著他的軍團,兵進羅馬。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公元前49年,愷撒的大軍南下,從今天法國東南部,進入了意大利,1月10日,就來到了界河——盧比孔河的跟前。愷撒這個時候才把自己和軍團的處境,講給他的士兵們,告訴他們,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跨出渡河的一步,就意味著違反了羅馬的法律,他們面臨的可能是戰爭,是失敗和審判。

但同時,他們也擁有了一個機會,可以一不做二不休,一舉進軍羅馬,奪取最高權力。而要是不渡河,就意味著愷撒要失去權力,而他的部下們,以往的功勞就都白費了,甚至可能遭受清算。但不管怎麼樣,他們現在面臨的這個成王敗寇的機會,選擇權,是在自己手裡。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不妨想像一下,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面,後來很多作家都寫過這個題材的作品,包括莎士比亞。很多作品裡說,愷撒當時聲淚俱下地給部下作動員,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後來在英語中被翻譯成:The die is cast。直譯過來就是“骰子已經擲下了”,意思就是說這場賭局已經開始了。這句話後來成了西方一個很著名的典故,有點像中文裡“破釜沉舟”的意思。不過在本書裡作者考證說,這句話不是愷撒說的,是後來希臘劇作家描寫這段歷史的劇本里的臺詞。

但不管怎麼說,愷撒的動員是非常奏效的,他的軍團都願意追隨他,大軍順利渡過盧比孔河,南下羅馬本土。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這個時候在羅馬,龐培一聽說愷撒要來了,也是大出意料,他覺得自己在意大利的實力不如愷撒,就搶先離開羅馬,跑到希臘去了。而元老院的成員,一看龐培跑了,一個個立馬變臉,轉而支持愷撒

從我們之前講過的蘇拉、馬略開始,軍事將領帶兵“進軍羅馬”,奪取權力,這種事之前已經發生過很多次,都形成一種模式了,但是愷撒跟這些前輩都不同,他沒有采取軍事獨裁,更沒燒殺搶掠,而是跟元老院達成了默契,讓元老院任命他為獨裁官,以這種形式實行統治。

然後愷撒追擊龐培的餘黨,先是閃電戰打下西班牙,幹掉了龐培的兒子,然後掉頭向東直搗龐培的大本營希臘,龐培被打敗之後逃到埃及,被埃及人殺死,把他的首級獻給追來的愷撒。這之後愷撒又在今天土耳其的傑拉,打敗了當地的統治者。他那句最有名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就是在這一仗勝利之後說的。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連打四場大勝仗之後,現在羅馬成了愷撒的天下,愷撒在兩年的時間裡基本完成了對羅馬各方面的改革。第一個是他完成了獨裁統治,在元老院硬塞了300名新元老,稀釋過去元老發揮的作用。第二個是多設立經濟官員,把經濟搞活。第三個是為軍人謀福利,給退伍軍人發放了大量金幣,穩定自己的大後方。

元老院為了討好他,授予他“終身獨裁官”的職位,這等於在共和國體制的框架下,合法的授予他獨裁權,此外又獻給他各種榮譽稱號。總之到公元前45年底,能上的尊號基本都上完了,就差一個,那就是:羅馬皇帝。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截至當時,羅馬共和國建立快500年了,雖然後期共和制已經有點變味,但共和傳統可以說是深入人心,要在共和國裡稱帝,那實在是太挑戰傳統了,連愷撒也不敢貿然行事。他通過幾件事來試探試探民意。他先造了個他自己的石膏像,頭戴皇冠。結果人民不太高興,愷撒就把雕像砸了。不久後,安東尼在公開場合拿了個皇冠,偷偷地給愷撒戴上。愷撒發現大家還是不願意,就把皇冠扔掉了。

這些事都是很多正史中記載的,但它們究竟是愷撒的手下自作主張,還是愷撒授意下玩的小動作,這個歷史上一直沒有定論。這幾次事件中,民意也從一邊倒的反對,逐漸變成有反對也有支持,這樣下去,愷撒真的有機會把民意都扭轉到他這一邊,順理成章地當上皇帝,但是可惜,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愷撒在接近權力巔峰的時候,也接近了他生命的終點。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愷撒本人和羅馬共和國的最終命運

愷撒的政治主張是反對大貴族階級壟斷的元老院,他想改革,但是元老院的既得利益階層太龐大了,盤根錯節,所以他需要不斷加強手裡的權力。但是這樣一來,他不斷加強個人獨裁,這也就危害了羅馬的共和體制,雖然這個體制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但在一些人看來,還是很神聖,不容變更的。

公元前45年,愷撒準備再次出征帕提亞。我們前面說過,當年帕提亞人打死了克拉蘇。這時候羅馬人紛紛傳說,愷撒這一戰勝利的話,就會憑藉軍功,在羅馬稱帝。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一些羅馬貴族覺得不能再等了,必須幹掉愷撒。他們祕密謀劃,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受過愷撒很多恩惠的馬可·布魯圖(有的書上也翻譯成布魯圖斯)。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這一天,元老院的會議上,這些人忽然動手,刺殺了愷撒。

這就是愷撒個人的結局。有人把愷撒比作希臘神話裡的伊卡洛斯。傳說伊卡洛斯自己製造了一雙翅膀,在天上飛,但可能是太得意忘形了,他飛得離太陽越來越近,沾翅膀的膠被烤化,他掉進海里死了。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殺死愷撒的人宣稱,他們拯救了羅馬的共和制,但是愷撒死後,羅馬人反而懷念他的慷慨和治國才能,並沒有站到布魯圖他們這一邊。再然後,愷撒的繼承人屋大維,在後愷撒時代的亂局當中打敗群雄,當上了羅馬的“奧古斯都”,完成了把羅馬從共和國變為帝國的歷史轉型。愷撒死了,羅馬共和國也變成帝國了,這也就是故事的結局。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這個問題可以歸結成兩個層面,一個宏觀,一個微觀。

微觀層面上,它為我們展示了愷撒的成功之道:他善於營造名聲,他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抓住一閃即逝的機會。他懂得剋制,剋制對金錢的貪念,讓他換來了軍隊的效忠;剋制對權力的急切,讓他在晚年沒有急於稱帝,從而留下了好名聲。他敢於挑戰傳統,不受拘束的性格。

雖然我們不主張把本篇當作“成功學教材”來讀,但愷撒這些品格對他個人事業的幫助,還是能帶給我們一定的借鑑。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而宏觀層面上,我們對羅馬共和制衰亡原因的探討,羅馬的共和制設計先進,曾經運轉良好,也是羅馬崛起的主要原因。但這套制度適用於小城邦的模式,當羅馬不斷擴張,土地和人口不斷增多,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共和制就難以再運轉下去。

因為共和制的基礎,公民階層,無論是在人口規模還是在財產規模上都在萎縮,起不到對共和制的另一極,也就是元老院為代表的貴族階級的制衡作用。這樣,共和制就名存實亡了,涉及貴族利益的社會矛盾得不到解決。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人打破現行體制,以更大的權威,來推動社會的變革,這個過程由愷撒和屋大維兩代人完成,而一個標誌性的起點,就是本書敘述的,愷撒渡過盧比孔河。

凱撒被刺殺的真實原因

愷撒死後,屋大維完成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時代,最高權力由元老院移交到元首手裡,元首變成了終身制和世襲制,執政官不再由選舉產生,而變成委任制,軍隊的主幹也逐漸由公民變成僱傭軍。

這些加強中央政權的舉措,幫助羅馬解決了轉型期的一些社會弊端,但也在日後帶來了新的麻煩,比如僱傭軍擁兵自重等問題。但這些就超出了本書的敘述範圍,我們將在其他相關書籍中,接著來講。

而上面所說的這些也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再優越再成功的體制,都是依託於一定的環境的,當環境變了,也必須進行改革,甚至推倒重來,這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而最後,愷撒的結局也讓我們也看到,實現變革的艱難阻力和高昂代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