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10為20世紀20年代,一人肩調條編制品沿街叫賣。這些物件中有些被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但是近些年仍有人喜歡用條編制品,皆因條編制品天然、綠色、環保、無汙染,還有一種樸實之美。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10為20世紀20年代,一人肩調條編制品沿街叫賣。這些物件中有些被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但是近些年仍有人喜歡用條編制品,皆因條編制品天然、綠色、環保、無汙染,還有一種樸實之美。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時代變遷,

如今又催生了哪些街頭營生?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10為20世紀20年代,一人肩調條編制品沿街叫賣。這些物件中有些被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但是近些年仍有人喜歡用條編制品,皆因條編制品天然、綠色、環保、無汙染,還有一種樸實之美。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時代變遷,

如今又催生了哪些街頭營生?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外賣小哥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10為20世紀20年代,一人肩調條編制品沿街叫賣。這些物件中有些被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但是近些年仍有人喜歡用條編制品,皆因條編制品天然、綠色、環保、無汙染,還有一種樸實之美。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時代變遷,

如今又催生了哪些街頭營生?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外賣小哥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的哥司機


"

一街一攤

這是普通人的生活

也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開封街頭這些曾經的老營生

你知道嗎?

1

鋦 匠

鋦匠,小到鋦碗、鋸盆,大到鋦鍋、鋦缸。鋦技出於何時?網上傳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匠的身影,卻均未見指出位於清明上河圖何處。陶瓷器皿出現之後,且鋦工的價值低於器皿本身時,鋦技便會流行於市。這種技藝至少在清代已經成熟。到20世紀50年代,開封街頭還有擔挑鋦匠行走於街市。每當鋦匠接到活兒坐下來周圍立刻聚滿好奇的孩童。


圖6-1照片中一個鋦匠正在鋦碗,一個碎碗被綁起來在鋦匠腿上夾著。鋦匠左手中指與食指夾的長棍兒是鑽桿,他正在往瓷器上打盲孔。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2是一本書上刊載的一幅照片,具體在開封哪一條街道已不可考。拍攝的時間為20世紀20年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由於瓷器的價格不斷下降以及工資上漲的緣故,到了鋦破碎的瓷器不如買新的划算的時候,這個行當就消失了。仍然有一些鋦匠堅持到現在,致力於修復古陶瓷,這畢竟是少數了。


2

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是開封市一個傳統行業。《如夢錄·街市紀第六》載:“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六府角即今城隍廟街、西半截街與西司門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這裡說的“皮局”即指熟皮的作坊。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3與圖6-4是1917-1919年間的開封熟制毛皮的作坊,照片上可見磚牆、瓦屋、門樓,說明主人家境殷實。這個時期,開封市約有百餘人以製革業為生。

3

鐵 匠


圖6-5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在開封拍攝的另一張營生照片。寒冬天氣,鐵匠蹲在街頭,半個砧(zhen)子與幾把鐵錘,用廢鐵鍛打一些家庭日常用的鐵器。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4

代寫書信


舊時文盲較多,家中如有外地工作者,書信來往不得不求助他人。請熟人代勞又恐洩露隱私,代寫家書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充當這一行當者多讀過私塾,或為落魄秀才,或因名落孫山。他們均有一手好字。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郵局旁邊有一張破桌一個板凳,豎一“代寫書信”小幡。小桌上放著筆墨紙硯,另備信封信紙。閒暇鼻樑上架一花鏡,手捧一本線裝書,耐心等候著顧客的光臨。1966年學院門郵局門前尚有代寫書信者擺攤。圖6-6,圖片地點在南關當時的郵政管理局大樓前。



5

街頭理髮

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斷髮、剃頭成為一種“不孝”的做法,我國古代雖有理髮,皆以打理“髮型”為主。清初滿族入關後,朝廷多次推出“薙(tì)發令” ,薙髮易服作為忠孝標誌。由此催生了“剃頭”這一行業。

當時清政府為貫徹實施薙髮令,設有“侍詔”一職,專門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配合剃頭。隨著薙髮令實施結束,侍詔沒有了俸祿,而後男人們定期剃頭成了剛性需求,這批人只得依舊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收取費用以養家餬口。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街頭理髮情形,照片原載於1922年《億萬華民》雜誌。


剃頭挑子一頭裝著碳火和銅盆,盆裡有熱水,另一頭是一個裝剃頭工具的箱子,同時又可以當作板凳供顧客坐。舊時理髮不但要會剃頭、刮臉,還要會編辮子。還有不少會正骨、打眼、拿暈兒的絕活兒。

6

條 編

條編是開封一項傳統手工藝,匠人用荊條、紫花槐條、柳條、三春條等編制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條編農村城市都有,城市裡的日用品例如簸箕、元寶籃等。生產用品如抬筐、條簍等,還可以編成大片的圍欄、牆等。圖6-8是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照片。畫中匠人正蹲在地上編條簍。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西德尼·甘博 攝於1917-1919年間


圖6-10為20世紀20年代,一人肩調條編制品沿街叫賣。這些物件中有些被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代替了,但是近些年仍有人喜歡用條編制品,皆因條編制品天然、綠色、環保、無汙染,還有一種樸實之美。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米德通(Gordon Kennedy Middleton)拍攝


時代變遷,

如今又催生了哪些街頭營生?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外賣小哥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的哥司機


開封街頭的這些老營生,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

手機貼膜


……

還有更多當今街頭營生

成為新的時代印記

你能想到哪些?

來源:《圖像老開封•都市一瞥》輯注者王盤根

編審:王正新

編輯:木青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