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成都科學城要成為軍民融合示範

軍事裝備 材料科學 經濟 航空航天 成都發展改革 2017-03-25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指出,四川要“加快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抓好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發展軍民融合產業集群。”成都作為四川省首位城市,更要在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方面,在推動全省實現“兩個跨越”的發展中勇挑大樑,一馬當先。

對此,市委書記唐良智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建議,在成都科學城佈局以軍民融合為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核科學、航空航天、網絡安全等為主攻領域,推進國防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技術原始創新,為國防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月20日,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會議指出,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紮實開展創新創造的重大要求,全力抓好全面創新改革這個“一號工程”,積極爭當全國創新創造的排頭兵。成都科學城如何推進軍民融合示範?加快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成都如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本期《理論週刊》進行專題探討。

頂層設計:提出了“1234”總體發展思路

2016年9月,成都發布《成都市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1234”發展思路:

實現一個目標:建成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00億元。

著力兩個創新:“民參軍”機制創新和“軍轉民”開放創新。

構建三個體系:以航空產業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核能及核技術應用、機電裝備和新材料等產業聯動發展的“1+N”產業發展體系,以成都天府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為核心,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青羊區、新都區、雙流區、彭州市等特色產業園(基地)為支撐的“1+N”空間佈局體系,以“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十條”為核心,科技創新、招商促進、金融服務、區縣扶持等一批政策措施為配套的“1+N”政策保障體系。

推進四個融合:大力推進軍民技術融合、軍民產品融合、軍民資本融合、軍民人才融合。

成都科學城要成為軍民融合示範

成都科學城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創新研發產業集聚區,正在按照設計研發、產業孵化、創新轉化等要求,全面配置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創造科技向產業轉化的良好環境,以吸引國內外大企業研發中心和高校院所落戶。西部地區尤其是四川集聚了大量的國防科研院所,可以轉化的科研成果數量大,並且不少是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技術,科學城如果能夠藉助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機遇,建設軍民合作研發和轉化示範,不僅能為科學城發展注入新動力,而且能進一步強化科學城的研發特色。

成都科學城具備條件成為示範

我國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三線建設”,是根據當時的國際局勢確定的,其佈局要求就是將眾多的國防科技工業由沿海向內陸轉移,重點在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建設不同類型的基地,其中四川、貴州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大批原來位於沿海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遠離城市的山區中。在項目選址中,“三線建設”堅持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指導思想,強調要“靠山、分散、隱蔽”,同一個工廠被分散在多個地區和多個縣範圍內,車間則被分散在多個自然村中,“一廠多點”是普遍現象,有人也將這種佈局戲稱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針對過於分散並且遠離城市的“三線建設”佈局,開展了佈局調整改造和管理體制改革工作。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的調整改造會議,率先確定了一般企業遷往鄰近的中小城市,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此後,一批又一批三線企業,陸續從山區進入城市,其中不少企業根據軍品訂貨不足的實際,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開始了重新創業,並且在適應市場競爭中,改制重組形成了大量軍民結合企業,我國現有的各大軍工集團,正是在調整改造和不斷改革中形成的。而進入城市的國防科研單位,也根據國防建設和軍民結合需要,探索新的科研經營模式,不少院所已經轉製為科研型企業。

隨著高端產業向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集聚,科研集聚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大學城、科技城等的建設,已經有大量實踐。對國防科技企業而言,不僅許多軍工生產企業的研發中心、實驗室等進入高新區開發區,而且許多國防科研院所也紛紛進入高新區和開發區,成為這類園區中的重要成員,進而推動了設計、孵化、中試等產業集群的形成。無論是軍工生產還是國防科研,由過去的分散逐步向城市集中,乃至最後向產業園區集中,完全有別於老“三線建設”的分散,是一種走向集中的佈局模式,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作用下,推動國防科研要素走向集聚,可以稱之為“新三線建設”的代表。科學城建設,是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把握了科研機構有集聚需求、有共用基礎設施和服務等需要,針對這種需要而建設的科研、設計、試驗、孵化、轉化、專業化服務等的集聚區。

開展示範應推進四個方面試驗

軍民科技融合和成果相互轉化,是當前國際經濟、技術發展的普遍趨勢。其中科研成果的共同開發、共同利用,設施的共同建設等,是融合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軍事強國中,約85%的軍事核心技術,同時也是民用關鍵技術,而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被直接運用於軍事目的。

我國已經經歷了從“軍民分立”到“軍民結合”的階段,目前正在從一般的結合到深度融合階段,最具標誌性的是“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探索軍民結合時期,已經在管理體制、產品、技術、人才、教育、信息、基礎設施、標準等的結合方面,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為目前開展軍民融合創新試驗提供了有益借鑑。儘管如此,目前的軍民融合,還有很多障礙需要突破。表現在軍民研發的融合上,還存在著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研發機構缺乏參與市場經濟的觀念;存在著缺乏適應市場化的管理體制,決策權力高度集中,成果轉化審批繁瑣等管理體制問題;存在著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創新和轉化動力不足,國防知識產權歸屬不清、利益不明,大量科研成果被閒置的問題。

科學城要建設促進軍民科研和轉化融合的示範,需要從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出發,著力推進管理體系、共創方式、共享辦法、轉化途徑的改革試驗。

一是探索如何通過積極與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集團的協調,在科學城集中佈局軍民兩用、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研究制定適應管理這類機構政策法規體系、運行的機制、管理辦法等,形成推進軍民研發融合的管理體系。

二是緊緊圍繞西部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在核動力、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優勢科研領域,探索如何集聚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中試基地、產業孵化中心等,建立軍民合作攻關機制,形成新的研發產業鏈。

三是在謀劃和推進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檢驗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重大技術在科學城落戶的同時,探索適應軍民協同需要、能夠提高設施利用效率的共享之路,推進國防科技非涉密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等向社會開放有償服務。

四是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成果轉讓機構,轉化、轉讓的專業化技術機構和中介組織建設,以及職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等,探索國防科技成果與民用企業對接的具體路徑。

做好示範需突破關鍵環節制約

從成都現有的軍民科研融合集聚區現狀出發,編制統籌佈局的方案,促進各集聚區的專業化分工和協調發展。其中,要重點對科學城集聚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研發中心的類型、集聚的目標和主要示範任務進行規劃,進一步明確科學城在推進軍民科研融合中的特殊地位、承擔試驗的主要任務、擬達到的預期效果等,有更明確的導向。

支持科學城開展軍民研發融合的創新,加強與央屬軍工單位戰略合作,積極協調軍工集團和國防科研單位將改制的研發中心、院所佈局到科學城,對進入科學城的研發機構,爭取主管單位或總部放寬其投資決策權,在規劃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技術等的能力建設時,優先考慮科學城佈局。支持在科學城率先開展軍用技術再研發降密、解密等,賦予部分資質認證、保密資格認證、質量體系認證等管理權限。建立支持軍民研發融合的投融資體制機制,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相應的信貸管理制度,設立支持軍民合作研發基金和再研發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軍民兩用科技的轉移轉化。

提出一批地方與軍工聯合申報的研發項目,向國防科工委、發改委、科技部、省有關部門申報立項。梳理和推薦一批科研成果引導民用企業簽訂應用合同,建立專門的園區或集聚區。支持進入科學城的國防科技企業與其他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一批軍民兩用創新平臺。拓寬軍民之間科技信息交流互動。

推進知識產權的民用化,積極探索國防知識產權轉讓的辦法,藉助目前國家對已授權國防專利開展解密工作之機,建設國防知識產權門戶、國防知識產權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等,進一步開展梳理、推送、對接等服務,篩選出民用前景好、技術先進的國防知識產權成果,引導民用企業積極利用,擴大國防科技成果的應用範圍。對轉讓或購買國防專利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將民用企業的知識產權,向相關的國防科技企業推薦。提出建立適度放權的國防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政策,明確國家與承研承製單位的權利義務關係,加強對職務發明人及技術轉移人員的激勵等,建立能有效促進技術人員進行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

(作者:盛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成都要加快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當前,隨著軍民融合發展探索實踐逐步展開,更多問題將浮出水面,尤其是在軍民融合創新體系領域更為突出,需拿出啃“硬骨頭”的決心和勇氣,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推動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實現強軍富國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發展的制約因素是什麼?

管理體制分割。長期以來,我國缺乏統一歸口管理,軍民融合發展涉及管理部門眾多,軍地之間有效協調機制缺乏,軍民分離的管理體制使得國防和民口的科研主管部門都在自己系統內佈置科研任務、制定技術標準、分配科研經費。

軍技民用管理促進機制不健全。由於國防科技成果保密制度限制技術轉移、國防技術轉移的知識產權政策缺失等因素,加上促進軍用技術轉移並不是國防科研院所的法定職責,因此在轉移對象上仍以國防科研機構和企業內部轉化為主,並未破除軍技向民用轉移的壁壘。

民技軍用推進機制缺失。目前,民參軍主要停留在產品採購階段,缺乏從技術需求、資格認證、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技術鏈中前端的引導和支持,“軍民兩用技術計劃”的支持範圍限於國防科技工業幾大軍工集團,真正從系統角度全面支持民技軍用的政策機制幾乎空白。

如何讓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在成都落地生根?

建立戰略統籌和部門協調機制。成都的軍民融合發展脫離不了國家和四川省的大戰略框架,必須堅持在國家和全省的戰略佈局中統籌謀劃。當前,成都正面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設立內陸自貿區、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因此需要加強軍民融合發展同這些國家戰略規劃對接,主動發現、培育、運用可服務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融合路徑,捕捉軍民融合發展的潛在增長點。同時,積極加強同四川省政府、各國防軍事建設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順利推進。

建立基礎性科研領域共享機制。成都在天府新區核心區規劃建設成都科學城,打造支撐創新創業的“人本環境”,以求通過高密度量變激發成都基礎科學領域的質變。以此為基礎,依託航空航天、核技術等軍事科技領域研究優勢,積極與在蓉、在川乃至全國軍民優勢基礎性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探索建立基礎性科研領域共享發展機制,推動成都科學城創建具有軍民融合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軍民融合改革的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技術原始創新,為我國軍事科技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創新平臺。

建立軍民創新融合互促機制。充分依託成都甚至是四川國防科技工業的雄厚基礎和地方優勢產業資源,以重大項目為推動力,進一步消除民營企業參與國防科研生產的法律障礙,切實推動社會力量深入參與國防科學技術研發立項、生產、服務和配套等各個環節,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強與“軍口”研究部門、產業化部門的戰略合作,探索由大型軍工企業牽頭建立軍品集合群,帶動中小型民營企業加入參與軍工科研中,最大程度激活市場。

建立政策細化組織落實機制。當前,成都已出臺以“軍民融合十條”為核心,科技創新、招商促進、金融服務、區縣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為配套的“1+N”軍民融合保障體系,接下來要重點關注政策細化和組織落實。政策細化和組織落實,要注重通過政策引導,集聚軍民融合企業,承載軍民融合項目,實現集群發展。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支持計劃體系,從已有重大科技專項入手,推動建立從研究開發到最終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服務體系,對其中各環節的特殊問題進行研判,給予設計研發、項目融資、市場拓展等方面支持,積極擴大軍民融合的領域和範圍,並在此基礎上努力建成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作者:潘方勇,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伏倫,成都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中級經濟師)

來源:成都日報

微信編輯:王賀

成都發展改革,感謝您的關注!

瞭解更多成都發展改革熱點資訊,

請回復關鍵字:

國家中心城市 / 自貿區

全面創新改革 / 供給側改革

十三五 / 2025 / 城鎮化

收費目錄 / 重點項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