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2日,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現場會在臨沂召開。與會人員分三路實地觀摩臨沂市莒南縣、臨沭縣、沂水縣、沂南縣、費縣、蘭陵縣,實地探尋蒙山沂水如何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找準脫貧攻堅之鑰。

行走在臨沂鄉村間,猶如置身於一幅現代文明與朴茂氣格相融合的雋永畫卷中:一片片沃野收穫希望,一處處村居錯落有致,一戶戶農家守住鄉愁,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美麗傳奇”。

蒙山沂水書寫“美麗傳奇”

扶貧大棚裡的桃紅了。

莒南縣:鄉村振興“美麗”點睛

初夏時節,漫步於莒南縣洙邊鎮的茶溪川田園綜合體內,景觀大道和洙溪河如兩條發光的綢帶,串聯起金龍湖原茶小鎮、葛家山儒茶小鎮、洙溪河隱茶小鎮、淨埠子書茶小鎮等四座風格各異的鄉間小鎮。

南有杭州龍井,北有沂蒙玉芽。圍繞茶產業,茶溪川田園綜合體做足了文章,實行“公司+聯合社+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引進20多家外地茶企,今年將新增3000畝茶園。洙邊鎮的茶產業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轉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軌道上,茶農畝均純收入將超過1萬元。

“每畝地流轉金1000元,每畝地服務費100元,老百姓還可以為合作社打工掙錢,發展鄉村旅遊、開農家樂。”莒南縣洙邊鎮環河崖村黨支部書記劉樹傳十分看好茶溪川田園綜合體的未來。

一幅強村富民畫卷已在這裡徐徐展開:通過3年左右時間,茶園面積達到4萬畝,茶產業實現產值12億元,年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建設容納1萬人的2處田園社區。

實行鄉村振興必須有好的帶頭人。2011年,在外創業的2位退役軍人李路傑、李洪浩先後回到莒南縣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任職,帶活了“兩委”班子,也為村裡趟出一條致富路。

3年前,看到一些廢棄老民宅年久失修,無人居住和管理,李路傑產生了利用老房子打造民宿旅遊項目的想法。如今的石泉湖,座座民宿散落在綠水青山間,依託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天然臥佛自然稟賦,發揮近郊區位優勢,通過土地流轉、房屋租賃、民俗改造等方式,讓村子成為遊客體驗田園生活,回味鄉愁的新去處。

曾經的薄弱村——莒南縣嶺泉鎮南小官莊村如今也是一番新面貌,村內貧困人口不僅全部脫貧,還完成了自來水戶戶通、電網改造工程,硬化街道2萬平方米。

南小官莊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整合600餘畝土地,發展冷鏈物流業和城郊休閒農業,利用扶貧產業資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扶貧車間。同時啟動整村搬遷,節餘土地400畝,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40萬元。

臨沭縣:厚植鄉村文化 發展特色產業

在臨沭縣,鄉村振興戰略猶如一場春雨降臨,滋潤著朵朵鄉村文化之花,在臨沭大地破蕾綻放。

產業興旺是農村發展繁榮的關鍵。臨沭縣是中國杞柳之鄉、柳編之都、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柳編質量安全示範區。青雲鎮周官莊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深耕“互聯網+柳編”融合文章,搭建起群眾脫貧致富橋。

依託杞柳種植產業,周官莊村大力發展柳編工藝品加工和柳編電商。在電商運營中心,村民編織的柳編制品可以銷往世界各地,年銷售額可達200萬元左右。

著眼於實現加工、貿易、消費線上線下無縫對接,促進柳編文化產業和電子商務協調發展,青雲鎮還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培訓了一大批優秀電商人才,提供了幾百個居家就業崗位。

電子商務通過賦能,激活了農村地區的創業創新活力。而文化振興也在不斷凝聚著鄉村的精氣神,臨沭縣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息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正在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鄭山街道徐埠前村的梨園文化是臨沭縣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縮影。上世紀30年代,徐埠前村成立了京劇小劇團,每逢過年過節,小劇團都會在走街串巷的表演中,為文化生活貧瘠的鄉村送去歡樂。一晃80多年過去了,京劇文化成了村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喚醒鄉村文化記憶,方能記住鄉愁。依託京劇文化,徐埠前村建起鄉村京劇藝術館、梨園文化廣場和京劇文化牆,京劇成了當地叫得響的特色文化品牌。

下大力氣挖掘民俗文化,打造鄉村精品文化,臨沭縣構建起“縣有專業團隊、鎮街有莊戶劇團、村有文化骨幹”體系,實現“讀有書屋、唱有設備、演有舞臺、看有影廳、聯有網絡、跳有廣場、創有指導、辦有經費”,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同樣發生鉅變的還有經濟薄弱村——鄭山街道朱果前村,完成脫貧任務後,村裡通過實施“四雁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在外優秀人才回村創業,建設千畝優質小麥種子繁育基地,聯合周邊村發展800畝的沭河現代農業長廊,發展鄉村旅遊。

蒙山沂水書寫“美麗傳奇”

貧困群眾在扶貧車間參與生產加工。

沂水縣:新農村有看頭,新村民有奔頭

沂水縣院東頭鎮駐地往東2公里,有個叫四門洞的村子。煎餅坊、鐵匠鋪、織補坊……除了這些極具沂蒙鄉風的店鋪,沿著古樸的石街一直走,不遠處就是國家4A級螢火蟲水洞景區,這裡還被不少遊客稱之為“詩與遠方”。

依託4A級螢火蟲水洞景區,四門洞村發展鄉村旅遊業,三年來鎮村整合扶貧資金362萬元,實施了“星空農舍”精品民宿、休閒購物中心等產業扶貧項目,實現年收益15萬元。

在四門洞村,石牆、石房、石街、石碾等都來自村子裡的閒置資源,精品民宿“星空農舍”“月亮小鎮”購物區、非遺研發傳承中心都是最受歡迎的“打卡地”,這種農旅融合發展路徑讓四門洞村更富小村韻味。

離四門洞村不遠的桃棵子村則有另外一番光景。這裡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家鄉、沂蒙精神發源地之一。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是桃棵子村最寶貴的財富。

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桃棵子村打響“紅嫂故鄉”品牌,建成紅色書屋、知青老屋等設施,百名沂蒙老兵捐資450萬元建設沂蒙紅嫂祖秀蓮紀念館,一個特色鮮明的“紅色陣地”正在形成。

桃棵子村還建設“一山九墅”精品小木屋等沂蒙風情點,發展農家樂32家,從業人員年均增收1.8萬元;發展生薑等400畝,年人均增收2萬元;對外承包經營產業扶貧項目,2018年實現收益20萬元,其中8萬元向貧困戶差異化分配。

“紅嫂故鄉”的戰鬥堡壘建設也十分過硬,桃棵子村共整合專項扶貧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800餘萬元,吸引創業人才100餘人,投入到鄉村建設發展。

在沂水縣,具有資源優勢的鄉村就盯住一個“特”字發力,做好三產融合文章;而針對沒有資源優勢的村子,沂水縣則以抓黨建,促增收,努力探索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綜合實力。

如今,沂水縣崔家峪鎮磨峪村的貧困戶32戶42人已全部脫貧。2018年村集體收入3.1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7萬元。

蒙山沂水書寫“美麗傳奇”

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新貌。

沂南縣:沂蒙深處,鄉村振興樣板“好風光”

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第三批國家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中國黃瓜之鄉”、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朱家林村……作為臨沂市風景獨好的沂南縣,其鄉村振興畫卷尤為生動。

遠處層巒疊嶂,近處花田點點。規劃面積28.7平方公里,覆蓋10個行政村,1.6萬人……作為全省首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的朱家林成為沂南縣的旅遊勝地。

山美水美的背後,朱家林的科學規劃、創新園區化思維、平臺化模式、市場化機制、保姆式服務,以及建立指揮部、管委會、鄉建公司、岸堤鎮、村居“五位一體”的工作推進機制,才是整個沂南縣鄉村振興的鮮明縮影。

如今,沂蒙深處的風光更不一般。朱家林搭建的科技支撐、數字孿生、人才培訓、標準化研究、電商物流、金融支持6大平臺,已吸引燕築生態、初心文創等18個創客團隊入駐創業,21個總投資16.9億元的產業項目已招引落地。2018年底,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戶全部脫貧。

近年來,沂南縣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優先、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軟環境優先“三大優先戰略”,加快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全域旅遊,突出黨建引領,打造園區樣板,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快速發展。

沂南縣依汶鎮後峪子社區過去曾是個連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的窮山村。30多年來,後峪子社區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採取支部加協會的組織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林果種植,2018年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已然變成富裕和諧的新農村樣板。

蒙山沂水書寫“美麗傳奇”

機關幹部入戶填寫扶貧檔案。本文圖片均由臨沂日報提供

費縣:打好“三張牌” 實現“加速跑”

平坦整潔的水泥道旁,綠樹成蔭,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漫步費縣費城街道老君崖村,曾經的省定重點貧困村如今村子美了,村民富了,成為費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通過提升美麗鄉村檔次,發展旅遊產業,融入許家崖風情旅遊區大格局,引導經濟能人帶頭創業、鄉賢回村興業、社會人士投資產業。”村黨支部書記董勤璽說,費縣在臨沂市第一個啟動並編制形成“1+5”鄉村振興規劃體系,走出符合費縣實際的發展路子。

思路變了,機會多了,能人來了。果樹能手張宗良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返鄉人員郭計成立惠眾食品有限公司,帶動50多人就業;青年致富帶頭人楊峰開設電商網點,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

2018年,老君崖村集體收入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萬元。董勤璽介紹,現在老君崖村有幼兒園、日間照料中心、村衛生室,還有扶貧車間,“比城裡的小區都好!”

“感情牌”打出了人才振興的碩果。但想要真正脫貧,過硬的產品必不可少,在費縣新莊鎮太和村,金銀花和特色地瓜,預計將給小村帶來1500餘萬收入。

據介紹,該村集體成立合作社,與山東民瑞藥業合作,建設700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年可實現收入1260萬元,人均增收近萬元。同時,引進鮮食地瓜新品種“煙25”,全村計劃發展300畝,年可實現收入270餘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

“產業牌”帶動一個又一個鄉村脫貧,但振興出路在費縣並不止一條——坐落於紅色老區,“紅色文化+”同樣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十餘年來,我們發展葡萄種植600多畝,設立青龍山、鑫劉莊2個農業合作社,建成7個觀光采摘園,年產值400多萬元。我們還想再趟一條新路。”省委選派新莊鎮新劉莊村書記陳建兵說。

新劉莊村曾是費縣縣委駐地,紅色文化濃郁。近年來,建設人民會場和埠下縣委紀念館,幹部南下、擁軍支前、兵站等革命故事,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讓該村知名度大為提高。

從脫貧到致富,在保障生態、加強組織的基礎上,費縣產業、人才、文化“三張牌”愈加亮眼,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鄉村振興路上加速“起跑”。

蘭陵縣:“四雁”領飛鄉村振興

6月的蘭陵縣蒼山街道壓油溝田園綜合體,柳生新綠,青山疊翠。項目規劃總面積1.5萬畝,輻射14個村,其中貧困戶345戶561人,均已脫貧。這個項目有何“魔力”,讓居住散、人數多的貧困戶們集體脫貧?

“圍繞精準扶貧,立足原生態,以現代農業為主體,將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探索打造慢生活休閒旅遊村。”壓油溝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負責人馮志剛介紹,已有貢菊、八月瓜等10餘個項目落地,輻射帶動周邊14個村落實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融合發展。

截至目前,壓油溝村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6萬元,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既開闢出一條旅遊扶貧的特色之路,又打造出一處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農民富了,村貌強了,鄉村自然振興。但蘭陵縣的“錦囊”不止一計。為積極培養本土人才,打造更多“土專家”“田秀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蘭陵縣在全縣農村基層實施“四雁”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四雁”是頭雁、歸雁、鴻雁、雁陣,分別指鄉村振興領軍人物、返鄉人才、本地人才和產業振興的棲息地帶。在蒼山街道南碼頭村,“四雁”工程已初見成效。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17人,已全部脫貧,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0元。

同樣借力“四雁”富起來的,還有向城鎮徐皇路村。“我2011年回家鄉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創立合作社。現在,我們社被評為山東省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村民人均收入2.6萬元。”蘭陵縣向城鎮徐皇路村黨支部書記徐振東說。

最近,徐振東和“兩委”班子成員正積極對接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打算採用“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領流轉周邊村5000畝土地建設“田園新城”。“有‘四雁’帶頭,我們村致富路寬著呢!”徐振東難掩興奮。(記者 連濤 杜曉瑩 初佳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