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簡稱 “潯”,是江西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潯陽、柴桑、江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中國九江市人口概況

中國九江市人口概況

中國九江市人口概況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贛、鄂、皖、湘四省交界處,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三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

九江是昌九一體化的雙核之一、環鄱陽湖城市群城市,也是江西將建設的3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物流樞紐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化港口旅遊城市。

九江被定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之一和國際化門戶、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江西省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九江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三大都市區之一。

根據九江地區發掘的古遺址和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晚期,境內已有原始先民居住。修水縣山背村一帶的古遺址,是已知最早的九江先民居住點。[9]

九江人口姓氏眾多。民國三十五年統計,境內公民姓氏有單姓257個,複姓3個。解放後,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九江的姓氏不斷增多。20世紀80年代末,境內姓氏有單姓473個,複姓6個。[9]

九江自漢以來,向為漢民族聚居區,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在散居的少數民族中,以回族人口居多。明景泰九年(1450),陝西回族將領馬哈直調任九江總兵,其隨帶部屬均為回族子弟;清道光元年(1821),陶奎臣、趙振卿分別調任九江守備、城防營管,其隨從也均是回族,由此漸有回民就地落戶。咸豐年間,河南迴民馬春生、安慶回民馬萬和又先後來九江定居,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各地遷入九江的回民約80戶、200餘人。民國初年,回民增加到100餘戶400餘人,大多分佈在九江城區。1949年解放時,約有回民200戶,900餘人。1969年從浙江建德遷入九江市的移民中,約有畲族800餘人,大多安置在武寧、德安兩縣。[9]

至1990年,九江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傣、黎、畲、高山、水、土、達斡爾、仫佬、毛難、錫伯等24個少數民族6637人,佔總人口的0.16%。他們分佈在全市的各個縣、區、市,其中廬山區780人,潯陽區2662人,柴桑區181人,武寧縣1001人,修水縣216人,永修縣304人,德安縣301人,星子縣45人,都昌縣520人,湖口縣65人,彭澤縣158人,瑞昌市404人。[9]

至2018年,九江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傣、黎、畲、高山、水、土、達斡爾、仫佬、毛難、錫伯等24個少數民族6637人,佔總人口的0.16%。均分佈在全市的各個縣、區、市,其中潯陽區2662人,濂溪區780人,柴桑區181人,武寧縣1001人,修水縣216人,永修縣304人,德安縣301人,廬山市45人,都昌縣520人,湖口縣65人,彭澤縣158人,瑞昌市404人,共青城市77人。[9]

2018年末常住人口489.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70.65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27%,比上年末提高了1.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7.54%,比上年末提高2.9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6.42萬人,出生率13.14‰,比上年下降0.4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7萬人,死亡率6.07‰,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7.07‰,比上年下降0.37個千分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