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在沏茶之時,將茶杯倒滿是十分無禮的行為。熟悉茶道之人應當明白,品茶需要細細品味,沏一壺好茶的步驟是十分繁瑣的,沖泡數次,倒上好幾杯。奉茶之時,主人會將用茶盤將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請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後,客人不會急於飲茶,還需觀看茶色,端起杯子聞茶香,再細細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話,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夠更好地享受品茶的過程。所以如果主人將茶倒得太滿,客人端起茶杯觀茶色聞茶香之時會非常不便,稍有偏頗就會將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這樣客人就會很狼狽。如果客人此時急忙去喝,避免茶水灑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來訪,先喝茶後吃飯,如果主人一味勸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飯吃不下,這是非常失禮的一件事。

茶聖陸羽認為,茶本來自於天地,是自然質樸的東西,不能用過多的水去沖泡也不能泡得時間過長。敬茶之禮也是如此,過於繁瑣卑微,過於粗放無禮,都失了茶道的本質。中國的文人們在行文作畫之時都講究留白,而飲茶這種風雅之時亦是如此。倒茶之時留下的三分餘地,是對客人的尊敬和體貼,是虛心虔誠的表現。敬茶之禮可見待客之禮,人們從小小一杯茶飲之中,能夠看到人之本性。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在沏茶之時,將茶杯倒滿是十分無禮的行為。熟悉茶道之人應當明白,品茶需要細細品味,沏一壺好茶的步驟是十分繁瑣的,沖泡數次,倒上好幾杯。奉茶之時,主人會將用茶盤將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請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後,客人不會急於飲茶,還需觀看茶色,端起杯子聞茶香,再細細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話,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夠更好地享受品茶的過程。所以如果主人將茶倒得太滿,客人端起茶杯觀茶色聞茶香之時會非常不便,稍有偏頗就會將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這樣客人就會很狼狽。如果客人此時急忙去喝,避免茶水灑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來訪,先喝茶後吃飯,如果主人一味勸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飯吃不下,這是非常失禮的一件事。

茶聖陸羽認為,茶本來自於天地,是自然質樸的東西,不能用過多的水去沖泡也不能泡得時間過長。敬茶之禮也是如此,過於繁瑣卑微,過於粗放無禮,都失了茶道的本質。中國的文人們在行文作畫之時都講究留白,而飲茶這種風雅之時亦是如此。倒茶之時留下的三分餘地,是對客人的尊敬和體貼,是虛心虔誠的表現。敬茶之禮可見待客之禮,人們從小小一杯茶飲之中,能夠看到人之本性。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當年,蘇東坡曾到莫干山瀏覽,莫干山上有一寺觀。和尚們見蘇東坡衣著簡樸,只是冷冷地招呼他坐下,倒了杯茶給他。後來和尚們見蘇東坡談吐不凡,心生尊敬,請他上座,又端來好茶。後知曉蘇東坡真實身份之後,又將他帶進雅緻的客廳,奉上好茶。蘇東坡見和尚如此勢利,已經心生厭棄,逗留片刻就回去了。和尚百般挽留,見蘇東坡不肯留下,只好厚著臉皮向蘇東坡要一副對聯。蘇東坡提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在蘇東坡諷刺之下,和尚極為羞愧。

茶道,本就不是悅己,而是約束自己的飲茶之禮。失了禮,便是好茶也難飲下。古人強調"茶滿欺人",卻不是"茶劣欺人",就是在告訴我們,對待客人,誠意比好茶更為重要。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在沏茶之時,將茶杯倒滿是十分無禮的行為。熟悉茶道之人應當明白,品茶需要細細品味,沏一壺好茶的步驟是十分繁瑣的,沖泡數次,倒上好幾杯。奉茶之時,主人會將用茶盤將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請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後,客人不會急於飲茶,還需觀看茶色,端起杯子聞茶香,再細細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話,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夠更好地享受品茶的過程。所以如果主人將茶倒得太滿,客人端起茶杯觀茶色聞茶香之時會非常不便,稍有偏頗就會將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這樣客人就會很狼狽。如果客人此時急忙去喝,避免茶水灑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來訪,先喝茶後吃飯,如果主人一味勸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飯吃不下,這是非常失禮的一件事。

茶聖陸羽認為,茶本來自於天地,是自然質樸的東西,不能用過多的水去沖泡也不能泡得時間過長。敬茶之禮也是如此,過於繁瑣卑微,過於粗放無禮,都失了茶道的本質。中國的文人們在行文作畫之時都講究留白,而飲茶這種風雅之時亦是如此。倒茶之時留下的三分餘地,是對客人的尊敬和體貼,是虛心虔誠的表現。敬茶之禮可見待客之禮,人們從小小一杯茶飲之中,能夠看到人之本性。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當年,蘇東坡曾到莫干山瀏覽,莫干山上有一寺觀。和尚們見蘇東坡衣著簡樸,只是冷冷地招呼他坐下,倒了杯茶給他。後來和尚們見蘇東坡談吐不凡,心生尊敬,請他上座,又端來好茶。後知曉蘇東坡真實身份之後,又將他帶進雅緻的客廳,奉上好茶。蘇東坡見和尚如此勢利,已經心生厭棄,逗留片刻就回去了。和尚百般挽留,見蘇東坡不肯留下,只好厚著臉皮向蘇東坡要一副對聯。蘇東坡提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在蘇東坡諷刺之下,和尚極為羞愧。

茶道,本就不是悅己,而是約束自己的飲茶之禮。失了禮,便是好茶也難飲下。古人強調"茶滿欺人",卻不是"茶劣欺人",就是在告訴我們,對待客人,誠意比好茶更為重要。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相對於茶,倒酒,卻是另一個規矩,古人講究"酒滿敬人",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倒酒千萬不能小氣,會失了很多禮數。和茶不同,酒的成本本來就大許多。數片茶葉可斟滿一壺茶水,而諸多糧食才能釀造一壺酒。酒在古代是珍貴的飲品,剛剛出現之時僅僅用於祭祀神明。到了饑荒之年,糧食都不夠百姓果脯,更別說是留下一些釀造美酒。但凡遇到災荒之年,或是國家內憂外亂之下,朝廷為節約糧食,大多會下令禁酒,不允許聚眾飲酒。

對於平民人家來說,家中一點點珍藏的酒,不到家中來了貴客、辦大喜事,或者祭祀祖先神明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拿出來的。能在酒席之上,任由賓客飲酒,並且杯杯斟滿的,一定是大戶人家。不過,無論是小門小戶,還是大戶人家,但凡是有些文化的,飲酒之時也是極重禮儀的,萬不會出現胡吃海喝,全桌撂倒的地步。宴席之上,飲酒禮儀最早在周代出現。客人落座之時就是以老幼尊卑排序,因為酒的珍貴,主人定是要在淨手之後才能取杯,將杯樽沖洗之後,在杯中斟滿酒,雙手遞與客人。客人也要雙手接下酒杯,一飲而盡。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在沏茶之時,將茶杯倒滿是十分無禮的行為。熟悉茶道之人應當明白,品茶需要細細品味,沏一壺好茶的步驟是十分繁瑣的,沖泡數次,倒上好幾杯。奉茶之時,主人會將用茶盤將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請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後,客人不會急於飲茶,還需觀看茶色,端起杯子聞茶香,再細細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話,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夠更好地享受品茶的過程。所以如果主人將茶倒得太滿,客人端起茶杯觀茶色聞茶香之時會非常不便,稍有偏頗就會將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這樣客人就會很狼狽。如果客人此時急忙去喝,避免茶水灑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來訪,先喝茶後吃飯,如果主人一味勸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飯吃不下,這是非常失禮的一件事。

茶聖陸羽認為,茶本來自於天地,是自然質樸的東西,不能用過多的水去沖泡也不能泡得時間過長。敬茶之禮也是如此,過於繁瑣卑微,過於粗放無禮,都失了茶道的本質。中國的文人們在行文作畫之時都講究留白,而飲茶這種風雅之時亦是如此。倒茶之時留下的三分餘地,是對客人的尊敬和體貼,是虛心虔誠的表現。敬茶之禮可見待客之禮,人們從小小一杯茶飲之中,能夠看到人之本性。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當年,蘇東坡曾到莫干山瀏覽,莫干山上有一寺觀。和尚們見蘇東坡衣著簡樸,只是冷冷地招呼他坐下,倒了杯茶給他。後來和尚們見蘇東坡談吐不凡,心生尊敬,請他上座,又端來好茶。後知曉蘇東坡真實身份之後,又將他帶進雅緻的客廳,奉上好茶。蘇東坡見和尚如此勢利,已經心生厭棄,逗留片刻就回去了。和尚百般挽留,見蘇東坡不肯留下,只好厚著臉皮向蘇東坡要一副對聯。蘇東坡提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在蘇東坡諷刺之下,和尚極為羞愧。

茶道,本就不是悅己,而是約束自己的飲茶之禮。失了禮,便是好茶也難飲下。古人強調"茶滿欺人",卻不是"茶劣欺人",就是在告訴我們,對待客人,誠意比好茶更為重要。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相對於茶,倒酒,卻是另一個規矩,古人講究"酒滿敬人",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倒酒千萬不能小氣,會失了很多禮數。和茶不同,酒的成本本來就大許多。數片茶葉可斟滿一壺茶水,而諸多糧食才能釀造一壺酒。酒在古代是珍貴的飲品,剛剛出現之時僅僅用於祭祀神明。到了饑荒之年,糧食都不夠百姓果脯,更別說是留下一些釀造美酒。但凡遇到災荒之年,或是國家內憂外亂之下,朝廷為節約糧食,大多會下令禁酒,不允許聚眾飲酒。

對於平民人家來說,家中一點點珍藏的酒,不到家中來了貴客、辦大喜事,或者祭祀祖先神明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拿出來的。能在酒席之上,任由賓客飲酒,並且杯杯斟滿的,一定是大戶人家。不過,無論是小門小戶,還是大戶人家,但凡是有些文化的,飲酒之時也是極重禮儀的,萬不會出現胡吃海喝,全桌撂倒的地步。宴席之上,飲酒禮儀最早在周代出現。客人落座之時就是以老幼尊卑排序,因為酒的珍貴,主人定是要在淨手之後才能取杯,將杯樽沖洗之後,在杯中斟滿酒,雙手遞與客人。客人也要雙手接下酒杯,一飲而盡。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漢書之中寫道,酒為百禮之首。所以,除了唐朝和魏晉時期的豪士,大多數文人儒士在自己飲酒之時十分注意節制,待客之時更是考慮甚周。三國時期,吳國國軍孫皓是出了名的暴君,一個不高興就殺人,他亦特別愛喝酒,平日設宴,臣子們都不得不喝酒,每每都要喝得大醉而歸。而在這些臣子之中,有一個孫皓極為賞識的重臣韋曜,他不善飲酒,哪怕就是喝一點都會胡言亂語發酒瘋,甚至還會大病一場。孫皓即便霸道,但也惜才,此後在酒宴之上,他便私下叫人備下和美酒顏色相近的茶水,放在韋曜手邊。"茶滿敬人"是對貴客的歡迎和誠意,"以茶代酒"也是對客人的體貼和尊重。

無論是滿酒還是撤酒,我們都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禮節。而酒文化發展到了今天,"滿酒敬人"卻成了一種讓人尷尬的酒桌文化,很多人不顧對方身體狀況,無論對方是否開車,一定要逼人飲酒,並且深以為"喝得多"就是"講義氣"、"感情好"的象徵。而在我國曆朝歷代,"中庸"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飲酒講究的不是"我不喝就沒面子",而是"溫克"。酒可以喝多,但是一定要確保自己在酒席上不會失態,不會胡言亂語。正人君子,"惟酒無量不及亂",這是論語之中記載的飲酒法則。飲酒,主人和賓客盡興便可,那種一定要喝到鬼哭狼嚎的酒桌文化,絕對不是"酒滿敬人"的本意。千萬不要將這句俗語,作為自我放縱的藉口了。

"

茶和酒對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國是茶葉和酒的故鄉,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發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時,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規矩卻是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究在給客人倒茶之時不得將茶杯斟滿,而在倒酒的時候一定要敬上滿杯以表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即使是在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只是這兩句話之中老祖宗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在沏茶之時,將茶杯倒滿是十分無禮的行為。熟悉茶道之人應當明白,品茶需要細細品味,沏一壺好茶的步驟是十分繁瑣的,沖泡數次,倒上好幾杯。奉茶之時,主人會將用茶盤將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請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後,客人不會急於飲茶,還需觀看茶色,端起杯子聞茶香,再細細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話,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夠更好地享受品茶的過程。所以如果主人將茶倒得太滿,客人端起茶杯觀茶色聞茶香之時會非常不便,稍有偏頗就會將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這樣客人就會很狼狽。如果客人此時急忙去喝,避免茶水灑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來訪,先喝茶後吃飯,如果主人一味勸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飯吃不下,這是非常失禮的一件事。

茶聖陸羽認為,茶本來自於天地,是自然質樸的東西,不能用過多的水去沖泡也不能泡得時間過長。敬茶之禮也是如此,過於繁瑣卑微,過於粗放無禮,都失了茶道的本質。中國的文人們在行文作畫之時都講究留白,而飲茶這種風雅之時亦是如此。倒茶之時留下的三分餘地,是對客人的尊敬和體貼,是虛心虔誠的表現。敬茶之禮可見待客之禮,人們從小小一杯茶飲之中,能夠看到人之本性。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當年,蘇東坡曾到莫干山瀏覽,莫干山上有一寺觀。和尚們見蘇東坡衣著簡樸,只是冷冷地招呼他坐下,倒了杯茶給他。後來和尚們見蘇東坡談吐不凡,心生尊敬,請他上座,又端來好茶。後知曉蘇東坡真實身份之後,又將他帶進雅緻的客廳,奉上好茶。蘇東坡見和尚如此勢利,已經心生厭棄,逗留片刻就回去了。和尚百般挽留,見蘇東坡不肯留下,只好厚著臉皮向蘇東坡要一副對聯。蘇東坡提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在蘇東坡諷刺之下,和尚極為羞愧。

茶道,本就不是悅己,而是約束自己的飲茶之禮。失了禮,便是好茶也難飲下。古人強調"茶滿欺人",卻不是"茶劣欺人",就是在告訴我們,對待客人,誠意比好茶更為重要。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相對於茶,倒酒,卻是另一個規矩,古人講究"酒滿敬人",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倒酒千萬不能小氣,會失了很多禮數。和茶不同,酒的成本本來就大許多。數片茶葉可斟滿一壺茶水,而諸多糧食才能釀造一壺酒。酒在古代是珍貴的飲品,剛剛出現之時僅僅用於祭祀神明。到了饑荒之年,糧食都不夠百姓果脯,更別說是留下一些釀造美酒。但凡遇到災荒之年,或是國家內憂外亂之下,朝廷為節約糧食,大多會下令禁酒,不允許聚眾飲酒。

對於平民人家來說,家中一點點珍藏的酒,不到家中來了貴客、辦大喜事,或者祭祀祖先神明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拿出來的。能在酒席之上,任由賓客飲酒,並且杯杯斟滿的,一定是大戶人家。不過,無論是小門小戶,還是大戶人家,但凡是有些文化的,飲酒之時也是極重禮儀的,萬不會出現胡吃海喝,全桌撂倒的地步。宴席之上,飲酒禮儀最早在周代出現。客人落座之時就是以老幼尊卑排序,因為酒的珍貴,主人定是要在淨手之後才能取杯,將杯樽沖洗之後,在杯中斟滿酒,雙手遞與客人。客人也要雙手接下酒杯,一飲而盡。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漢書之中寫道,酒為百禮之首。所以,除了唐朝和魏晉時期的豪士,大多數文人儒士在自己飲酒之時十分注意節制,待客之時更是考慮甚周。三國時期,吳國國軍孫皓是出了名的暴君,一個不高興就殺人,他亦特別愛喝酒,平日設宴,臣子們都不得不喝酒,每每都要喝得大醉而歸。而在這些臣子之中,有一個孫皓極為賞識的重臣韋曜,他不善飲酒,哪怕就是喝一點都會胡言亂語發酒瘋,甚至還會大病一場。孫皓即便霸道,但也惜才,此後在酒宴之上,他便私下叫人備下和美酒顏色相近的茶水,放在韋曜手邊。"茶滿敬人"是對貴客的歡迎和誠意,"以茶代酒"也是對客人的體貼和尊重。

無論是滿酒還是撤酒,我們都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禮節。而酒文化發展到了今天,"滿酒敬人"卻成了一種讓人尷尬的酒桌文化,很多人不顧對方身體狀況,無論對方是否開車,一定要逼人飲酒,並且深以為"喝得多"就是"講義氣"、"感情好"的象徵。而在我國曆朝歷代,"中庸"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飲酒講究的不是"我不喝就沒面子",而是"溫克"。酒可以喝多,但是一定要確保自己在酒席上不會失態,不會胡言亂語。正人君子,"惟酒無量不及亂",這是論語之中記載的飲酒法則。飲酒,主人和賓客盡興便可,那種一定要喝到鬼哭狼嚎的酒桌文化,絕對不是"酒滿敬人"的本意。千萬不要將這句俗語,作為自我放縱的藉口了。

'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民間俗語有著怎樣的寓意?

無論是品茶還是飲酒,從來都是風雅之人的風雅之事。好友相聚,生意談判,家人團圓……一杯茶,一盞酒,禮節到了,是拉進人距離的媒介,禮節沒了,讓人徒填尷尬,反倒壞了在別人心中的好形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