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在清廷之中就有了不小的地位,常常獨自領兵出外作戰。而皇太極對他也是頗為信任,死前安排後事時,還專門指定了多爾袞等人為託孤之臣,輔佐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也沒有辜負兄弟對自己的期望,彼時順治帝正值幼年,朝中大事無論大小一切都由多爾袞定奪。而多爾袞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為清軍入主北京掃平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清軍入關之初,清廷為了讓漢人尊崇滿人的習俗,以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在一定期限之內,各地百姓都要把自己的頭髮剃成規定的樣式,否則就要殺頭。但是,漢人蓄髮的傳統由來以久,不是簡簡單單一條法令就能改變得了的,此令一出就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此時清軍剛入關內不久根基尚不牢固,於是,此令頒佈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在清廷之中就有了不小的地位,常常獨自領兵出外作戰。而皇太極對他也是頗為信任,死前安排後事時,還專門指定了多爾袞等人為託孤之臣,輔佐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也沒有辜負兄弟對自己的期望,彼時順治帝正值幼年,朝中大事無論大小一切都由多爾袞定奪。而多爾袞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為清軍入主北京掃平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清軍入關之初,清廷為了讓漢人尊崇滿人的習俗,以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在一定期限之內,各地百姓都要把自己的頭髮剃成規定的樣式,否則就要殺頭。但是,漢人蓄髮的傳統由來以久,不是簡簡單單一條法令就能改變得了的,此令一出就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此時清軍剛入關內不久根基尚不牢固,於是,此令頒佈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但是,翌年之後,天下大半已經平定,多爾袞遂將“剃髮令”重新提起,此時的“剃髮令”就不再是說著玩玩了。跟之前一樣,“剃髮令”依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對於這些人,清朝統治者不再遷就,處理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殺”。

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也是頗有血性的。

史載,當時的江陰地區,就有人因為不滿剃髮令而發動起義,領導人帶著城內軍民堅守了八十一天,殲敵數萬。城破之時,清軍為了報復,在城內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屠殺。十日之後,倖存者不足百人,全城為之一空。

本來,清軍入關以後,基本上沒打什麼大戰,長江南北大多都是傳檄而定,但卻在嘉定、揚州等地遭到當地軍民頑強的抵抗,這裡面多多少少有著剃髮令的影響。

說到剃髮令,就不能不提到孫之獬。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在清廷之中就有了不小的地位,常常獨自領兵出外作戰。而皇太極對他也是頗為信任,死前安排後事時,還專門指定了多爾袞等人為託孤之臣,輔佐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也沒有辜負兄弟對自己的期望,彼時順治帝正值幼年,朝中大事無論大小一切都由多爾袞定奪。而多爾袞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為清軍入主北京掃平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清軍入關之初,清廷為了讓漢人尊崇滿人的習俗,以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在一定期限之內,各地百姓都要把自己的頭髮剃成規定的樣式,否則就要殺頭。但是,漢人蓄髮的傳統由來以久,不是簡簡單單一條法令就能改變得了的,此令一出就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此時清軍剛入關內不久根基尚不牢固,於是,此令頒佈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但是,翌年之後,天下大半已經平定,多爾袞遂將“剃髮令”重新提起,此時的“剃髮令”就不再是說著玩玩了。跟之前一樣,“剃髮令”依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對於這些人,清朝統治者不再遷就,處理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殺”。

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也是頗有血性的。

史載,當時的江陰地區,就有人因為不滿剃髮令而發動起義,領導人帶著城內軍民堅守了八十一天,殲敵數萬。城破之時,清軍為了報復,在城內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屠殺。十日之後,倖存者不足百人,全城為之一空。

本來,清軍入關以後,基本上沒打什麼大戰,長江南北大多都是傳檄而定,但卻在嘉定、揚州等地遭到當地軍民頑強的抵抗,這裡面多多少少有著剃髮令的影響。

說到剃髮令,就不能不提到孫之獬。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此人本是一個投機分子,明朝時期為明朝做事,清人入關後又投靠了清人,可說是毫無忠義之心。當時,還沒有剃髮令,但是,為了博得新主子的信任,孫之獬早早地就剃掉了自己的頭髮。可是,儘管如此,滿人對他並無多少好感。而漢人亦嫌棄他,覺得他一個漢人卻學著滿人的打扮,很不像話。

此時的孫之獬可說是左右不討好,誰也不待見,於是,他一怒之下,便向上提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所以,漢人一律剃髮,違者嚴懲不。”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這一提議,最終,於順治二年六月間,下達了最為嚴厲的一次剃髮令。

他這一怒,可堪比之前吳三桂的那一怒。吳三桂一怒,清人就有了山海關,並藉此有了天下,而他那一怒,清人有了“剃髮令”,中國人就沒了頭髮。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見一個捉一個,強行剃金錢鼠尾辮。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在清廷之中就有了不小的地位,常常獨自領兵出外作戰。而皇太極對他也是頗為信任,死前安排後事時,還專門指定了多爾袞等人為託孤之臣,輔佐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也沒有辜負兄弟對自己的期望,彼時順治帝正值幼年,朝中大事無論大小一切都由多爾袞定奪。而多爾袞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為清軍入主北京掃平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清軍入關之初,清廷為了讓漢人尊崇滿人的習俗,以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在一定期限之內,各地百姓都要把自己的頭髮剃成規定的樣式,否則就要殺頭。但是,漢人蓄髮的傳統由來以久,不是簡簡單單一條法令就能改變得了的,此令一出就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此時清軍剛入關內不久根基尚不牢固,於是,此令頒佈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但是,翌年之後,天下大半已經平定,多爾袞遂將“剃髮令”重新提起,此時的“剃髮令”就不再是說著玩玩了。跟之前一樣,“剃髮令”依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對於這些人,清朝統治者不再遷就,處理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殺”。

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也是頗有血性的。

史載,當時的江陰地區,就有人因為不滿剃髮令而發動起義,領導人帶著城內軍民堅守了八十一天,殲敵數萬。城破之時,清軍為了報復,在城內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屠殺。十日之後,倖存者不足百人,全城為之一空。

本來,清軍入關以後,基本上沒打什麼大戰,長江南北大多都是傳檄而定,但卻在嘉定、揚州等地遭到當地軍民頑強的抵抗,這裡面多多少少有著剃髮令的影響。

說到剃髮令,就不能不提到孫之獬。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此人本是一個投機分子,明朝時期為明朝做事,清人入關後又投靠了清人,可說是毫無忠義之心。當時,還沒有剃髮令,但是,為了博得新主子的信任,孫之獬早早地就剃掉了自己的頭髮。可是,儘管如此,滿人對他並無多少好感。而漢人亦嫌棄他,覺得他一個漢人卻學著滿人的打扮,很不像話。

此時的孫之獬可說是左右不討好,誰也不待見,於是,他一怒之下,便向上提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所以,漢人一律剃髮,違者嚴懲不。”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這一提議,最終,於順治二年六月間,下達了最為嚴厲的一次剃髮令。

他這一怒,可堪比之前吳三桂的那一怒。吳三桂一怒,清人就有了山海關,並藉此有了天下,而他那一怒,清人有了“剃髮令”,中國人就沒了頭髮。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見一個捉一個,強行剃金錢鼠尾辮。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孫之獬也因為此事,遭到了當時甚至後世無數漢人的指罵。

當然,天道輪迴,善惡有報,幾年之後,此公在他的老家淄川被反清人士大卸八塊,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結束了自己屈辱的一生。

“剃髮令”之後,表面上漢人們不過剃掉了自己的頭髮而已,但實際上,這就意味著漢人對滿人的屈服,無需多長時間,漢民族就逐漸忘記了自己除了蓄髮以外的各種自身原有的傳統,漸漸地與滿人同化。等到兩百多年之後,清朝被推翻時,民國政府頒佈剪辮令遭到了不小的阻力,當時甚至有不少人拒絕剪辮子,以示自己對滿清的忠貞。

由此可知,“剃髮令”的影響之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臺灣,雖然,日本人沒有強制下令讓臺灣人對自己的髮型做出什麼改變,但是,臺灣人卻在潛移默化之下自發的剪去了辮子。

"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想必對多爾袞這個人不會太陌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末期間,於遼東地區南征北討,掠地無數,堪稱一代豪雄,而他身後的十幾個兒子,也個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多爾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在清廷之中就有了不小的地位,常常獨自領兵出外作戰。而皇太極對他也是頗為信任,死前安排後事時,還專門指定了多爾袞等人為託孤之臣,輔佐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也沒有辜負兄弟對自己的期望,彼時順治帝正值幼年,朝中大事無論大小一切都由多爾袞定奪。而多爾袞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為清軍入主北京掃平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清軍入關之初,清廷為了讓漢人尊崇滿人的習俗,以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在一定期限之內,各地百姓都要把自己的頭髮剃成規定的樣式,否則就要殺頭。但是,漢人蓄髮的傳統由來以久,不是簡簡單單一條法令就能改變得了的,此令一出就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此時清軍剛入關內不久根基尚不牢固,於是,此令頒佈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但是,翌年之後,天下大半已經平定,多爾袞遂將“剃髮令”重新提起,此時的“剃髮令”就不再是說著玩玩了。跟之前一樣,“剃髮令”依然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對於這些人,清朝統治者不再遷就,處理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殺”。

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也是頗有血性的。

史載,當時的江陰地區,就有人因為不滿剃髮令而發動起義,領導人帶著城內軍民堅守了八十一天,殲敵數萬。城破之時,清軍為了報復,在城內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屠殺。十日之後,倖存者不足百人,全城為之一空。

本來,清軍入關以後,基本上沒打什麼大戰,長江南北大多都是傳檄而定,但卻在嘉定、揚州等地遭到當地軍民頑強的抵抗,這裡面多多少少有著剃髮令的影響。

說到剃髮令,就不能不提到孫之獬。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此人本是一個投機分子,明朝時期為明朝做事,清人入關後又投靠了清人,可說是毫無忠義之心。當時,還沒有剃髮令,但是,為了博得新主子的信任,孫之獬早早地就剃掉了自己的頭髮。可是,儘管如此,滿人對他並無多少好感。而漢人亦嫌棄他,覺得他一個漢人卻學著滿人的打扮,很不像話。

此時的孫之獬可說是左右不討好,誰也不待見,於是,他一怒之下,便向上提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所以,漢人一律剃髮,違者嚴懲不。”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這一提議,最終,於順治二年六月間,下達了最為嚴厲的一次剃髮令。

他這一怒,可堪比之前吳三桂的那一怒。吳三桂一怒,清人就有了山海關,並藉此有了天下,而他那一怒,清人有了“剃髮令”,中國人就沒了頭髮。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見一個捉一個,強行剃金錢鼠尾辮。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孫之獬也因為此事,遭到了當時甚至後世無數漢人的指罵。

當然,天道輪迴,善惡有報,幾年之後,此公在他的老家淄川被反清人士大卸八塊,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結束了自己屈辱的一生。

“剃髮令”之後,表面上漢人們不過剃掉了自己的頭髮而已,但實際上,這就意味著漢人對滿人的屈服,無需多長時間,漢民族就逐漸忘記了自己除了蓄髮以外的各種自身原有的傳統,漸漸地與滿人同化。等到兩百多年之後,清朝被推翻時,民國政府頒佈剪辮令遭到了不小的阻力,當時甚至有不少人拒絕剪辮子,以示自己對滿清的忠貞。

由此可知,“剃髮令”的影響之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臺灣,雖然,日本人沒有強制下令讓臺灣人對自己的髮型做出什麼改變,但是,臺灣人卻在潛移默化之下自發的剪去了辮子。

若沒這個漢人,滿人不一定會剃髮易服死那麼多人,此人實在太可恨

在滿人統治中國期間,滿人自身的民族服飾經過一系列的改良,開始取代之前漢服的地位,併成為中國的傳統服飾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人認為旗袍、馬褂等屬於“漢服”,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旗袍、馬褂等應該屬於少數民族服飾。不過,因為這些衣服在中國穿的人多了,讓人以為這就是我們漢族人本來的服飾。

當然,近年來有許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發起各種各樣的“恢復漢服”運動,這也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在這裡筆者以為,漢服也好、滿服也好,只要其具有觀賞性的,都可看作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一部分。滿、漢間的民族隔閡與仇恨那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歷史既然已經過去了這麼久,我們也就無需再計較那麼多了。

參考資料:

【《剃髮易服》、《搜聞續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