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科技自立的領悟,多麼沉重,多麼驕傲!

評論|科技自立的領悟,多麼沉重,多麼驕傲!

最近,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的一封信在網絡熱傳,華為面對美國全面封殺的“極限施壓”,實施“極限生存”戰略,將“備胎芯片”一夜轉正的措施令人振奮。值得注意的還有信中的一句話:我們不僅要保持開放創新,更要實現科技自立!

科技自立,這是一條“逼出來”的領悟,其背後是未雨綢繆的遠見和多年艱辛的付出。正是在一個開放創新的年代始終堅定不移地執行自立創新,使華為在今天面對霸凌行徑的“飽和攻擊”仍能巍然屹立。

科技自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不能丟下,這是一家企業的領悟,更是中國的領悟!

曾幾何時,在改革開放中是否還要堅持科技自立這條主線,許多人是存疑的,一些科技企業也是這樣搖擺不定的。在某些風平浪靜的時期,主要依靠外部技術支持發展自身的戰略是可行的,一些企業因之實現了輕裝上陣和快速發展。

但風平浪靜並不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常態,更不是一個大國發展中的常態,將命運寄託於他人被事實證明是不可靠的。華為海思的事例再一次雄辯地告訴我們,即使走到了全球化的前沿,即使獲得了全球智力資源和供應鏈的支持,科技自立仍然是腦子中時刻不能鬆的一根弦,是永遠不能丟的法寶。對於中國來說,這是從“兩彈一星”時代便已奠基的傳統,在遭遇全面封鎖的時代必須如此,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需如此,在創新發展的未來更需如此。

科技自立,是一條艱辛沉重的路,也是一條寫滿驕傲的路!回望過去數十載,王選的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讓中國的出版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迎來了光與電,也讓漢字敲開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袁隆平團隊種出的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中科院研發的龍芯系列CPU技術,一改中國信息產業的“無芯”局面,為中國建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產業揭開序幕。而華為在5G技術上的開拓,也終於讓中國從一個旁觀者,變成規則制定的參與者。

堅持走科技自立之路,意味著多年默默無聞、甚至不被理解的付出,但遭遇真正殘酷的競爭乃至生死考驗時,唯有自立才能給生存以希望。當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時代的狂風暴雨時,昔日堅持自立的辛酸,都將化為抗擊霸凌的底氣和揚眉吐氣的驕傲。

今天,華為海思等一批企業所踐行的科技自立,所懷揣的憂患意識,是對前輩們奮鬥精神和自立精神的繼承,也是在提醒當下的中國企業和後來者們,唯有自力更生、未雨綢繆才能避免技術被封鎖的恐慌,才有底氣和信心,在技術冷戰中挺過去。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遭遇鉅變,中國面臨的嚴峻考驗才剛剛開始,中國的科技企業還將面臨不確定的風險,但是否要堅持科技自立,對中國人來說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在開放創新的同時,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科技自立之路走下去,走到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