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四川|四川裝備製造老企業掀起創造新熱潮

四川作為我國三大裝備製造業基地之一,正在加快智能製造等新技術應用。數控加工汽輪機葉片、C919大飛機模鍛件……老企業湧現出不少新創造。專家認為,通過技術創新提質增效,將推動傳統裝備製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新技術走進老企業

不久前,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汽”)與位於北京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攜手,成立東方汽輪機—中關村創業大街產業創新中心,聯合推進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在裝備製造領域的應用。

這是老企業瞄準新技術開展創新的一個縮影。東汽隸屬於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為國內市場提供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型發電裝備。

東汽葉片分廠最近運用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進行了一整套數字化改造。走進生產車間,117臺高精密數控加工設備各司其職,能生產葉片類零件100多個品種,具備製造火電葉片、核電葉片、燃機壓氣機葉片等多種葉片的能力。

“通過對葉片生產實施數字化改造,實現汽輪機葉片製造生產效率提高5%以上,單件葉片產品成本降低9%以上,葉片產品質量問題降低10%以上。”中國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鄒磊說。

目前,四川正在積極推動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德陽市市長何禮說,去年以來,德陽堅決扛起四川省賦予的“打造世界級重大裝備製造基地”重大任務,強力推動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傳統制造業互聯網改造提升工程,裝備製造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45%,關鍵生產工序數控化率達35%,建成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31個。

硬功底承載新創造

不久前,國機重裝中國二重傳來喜訊:C919大飛機主起落架外筒鍛件通過裝機評審。這標誌著C919大飛機起落架關鍵鍛件全部實現國產化。

這得益於中國二重的一臺“國之重器”——僅地上部分就高達27米的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這是由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世界最大模鍛壓機。

這項集機、電、液為一體的“硬核”機器,挑戰了目前人類極限製造能力。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採用世界先進的操作控制技術,通過“一錘定音”實現大型模鍛件的整體精密成形。中國二重承擔了C919大飛機機身、機翼、起落架、艙門等七大部位上百項關鍵件的生產,佔整架飛機鍛件的70%。

“所謂一代裝備、一代材料、一代飛機,如果沒有裝備的話,很多鍛件是生產不出來的。”中國二重萬航公司技術開發部副部長、大型客機航空模鍛件研製型號總師羅恆軍說,C919大飛機起落架必須能夠承受載重70多噸的飛機落地瞬間的衝擊力,要製造這種高強度的部件,必須依賴這臺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

正是憑藉過硬的製造功底,新產品不斷創造。記者從四川省經信廳瞭解到,四川突出高端引領,近年來成功研製“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飛輪儲能裝置、CAP1400核電機組,研製生產C919大飛機上百項關鍵件,加快50MW重型燃氣輪機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

提質增效邁向高端

四川工業門類齊全,是全國重大技術裝備三大基地之一。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四川裝備製造業存在效益不高、利潤率偏低等問題。

“四川裝備製造業發展有基礎、有優勢,但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需要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在四川表示。

四川的裝備製造業基礎是“三線建設”形成的老企業,需要轉型升級,即由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轉變,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這是四川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德陽市深入推進“互聯網+先進製造業”,啟動建設全國第一個“5G+智能製造”示範區,引進深蘭科技西南總部等一批人工智能項目,建設東方水利智能清汙機器人等重大項目,三個項目入圍國家“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示範項目”。

目前,四川已出臺《智能裝備產業培育方案》,提出到2022年,智能關鍵技術裝備產業相關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500億元,重點在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打印、智能物流與倉儲等領域培育骨幹企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