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講透新零售(下)'

"

八,為什麼新零售沒有誕生在線下領域?

現在我們來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新零售沒有誕生在線下領域?

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先天不足,線下企業缺乏智能商業的能力。

智能商業是阿里巴巴參謀長曾鳴的提法,它包含兩個方面:網絡協同,數據賦能。

線下企業缺乏構建協同網絡和數據賦能的能力。

它可以自己開發一個網,但是運營一個網的能力薄弱、讓網站內各角色產生協同更難。

它更缺乏的,是數據和算法。

換言之,它們缺乏新技術和新能源。

缺乏還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對技術的認知非常薄弱。

要麼畏懼,覺得沒辦法理解;要麼輕視,覺得技術嘛,不重要,花錢請人搞就行了,這個能搞,那個也能搞定,我只要把運營搞好就行了;要麼就是理解但是理解得比較膚淺,以為開發一個網站,就算是高技術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是由技術來驅動的,火、語言、文字、鋼鐵、蒸汽、電、混凝土、集裝箱……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數據是生產資料,協同網絡是生產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

八,為什麼新零售沒有誕生在線下領域?

現在我們來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新零售沒有誕生在線下領域?

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先天不足,線下企業缺乏智能商業的能力。

智能商業是阿里巴巴參謀長曾鳴的提法,它包含兩個方面:網絡協同,數據賦能。

線下企業缺乏構建協同網絡和數據賦能的能力。

它可以自己開發一個網,但是運營一個網的能力薄弱、讓網站內各角色產生協同更難。

它更缺乏的,是數據和算法。

換言之,它們缺乏新技術和新能源。

缺乏還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對技術的認知非常薄弱。

要麼畏懼,覺得沒辦法理解;要麼輕視,覺得技術嘛,不重要,花錢請人搞就行了,這個能搞,那個也能搞定,我只要把運營搞好就行了;要麼就是理解但是理解得比較膚淺,以為開發一個網站,就算是高技術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是由技術來驅動的,火、語言、文字、鋼鐵、蒸汽、電、混凝土、集裝箱……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數據是生產資料,協同網絡是生產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一文講透新零售(下)


第二個原因:路徑依賴,積重難返。

傳統零售被渠道商綁架的現象非常嚴重。

代理商曾經是品牌商鋪貨最快的路徑,是傳統零售的最主要形式。

零售業在代理商的推動下突飛猛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曾經的功臣,現在卻成了障礙。

渠道商是傳統零售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一邊把持著品牌鋪貨的路徑,一邊就挾制著零售商,中間藏著太多貓膩。

他們很多人都恨互聯網,討厭電商。

我遇到過客戶想直接繞過線下的渠道完全走線上,結果試了半天發現不行,還是得結合線下。

我也遇到過有代理商明確拒絕使用互聯網的。

路徑依賴太強,積重難返了。

很多人就是不明白,制約他發展的核心原因,是認知。

新零售來的時候,一部分人覺得狼來了,驚慌失措;一部分人覺得機會來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實際上,多部分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能被人宰割。

運氣好的企業被接盤收編了;

次一點的融入新零售系統,成為內容服務供應商;

更多人做著荒唐夢燒著荒唐錢做著荒唐事,最後可能也掙了一筆荒唐錢——畢竟中國的傻錢也多——但更多可能是買了個教訓。

而有些企業有些服務者,優勢殆盡,逃無可逃,他們是這一場變革被革命的對象。

現在:

擁有先進認知的人和擁有老舊落後認知的人,已經是兩個物種。

擁有技術能力和數據資源的企業,與缺乏技術能力和數據資源的企業,已經在兩個賽道。

有海量用戶,收割了用戶心智佔位的品牌和剛起步的品牌, 也不可同日而語。

——這依然是一場先進文明碾壓落後文明的仗。

九,新零售實踐思路探索

(一)慎重選擇目標和切入點

(1)新零售創業機會淺析

商業模式分點、線、面、體,試從這幾方面分析新零售帶來的創業機會。

1,“點”的機會。

選擇好的平臺,融入其構建的協同網絡,藉助其賦予的金融、技術、數據能力,做好自己的內容供應。

或者做一家終端零售運營者,或者做一個好的配送服務站,或者做某一產品的供應商。

最不濟,也可以做某個站點裡面的某一個員工。

這是提供就業人數最多的機會。

未來,將有千千萬萬的新零售運營、“跑腿”員工。

你自己已經有一個店了,就為你自己的店找一個好的孃家,或者嫁給一條“線”,或者嫁給一個“面”,把自己嫁好點。

2,“線”的機會。

所謂線的機會,就是一站式服務的機會。

從整條協同網的每個環節入手,每個環節或主要環節自己搞,最後串成一條線。

打個比方: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還有名創優品,它們自創品牌,自己構建零售渠道——線上或者線下——自己整合供應鏈系統。

未來類似的機會多得很。

每個品類都值得用新思路新方法再做一次。

我現在見到很多新零售創業者對準的都是夫妻店,我說你這樣一跑明顯就跑偏了嘛,消費者的需求大得很,哪裡僅僅是便利品的需求呢?

你看人家小米之家就別出心裁,沒有跟風。人家也沒有說一定要在社區門口開店,而是在流量聚集的購物中心開。

所以,拓開思路,“線”的機會就非常大。

3,“面”的機會。

把“線”上的某一個點開放出去,就是面。

譬如說商品供應,從自己供應變成多商家供應,就是平臺。

譬如阿里巴巴的零售通,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又比如美團的快驢進貨,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又比如賦能個人創業者的雲集系統。

這些平臺不是直接的零售商,但是它們是服務零售商的平臺。

線是相對封閉的系統,面是相對開放的系統。

面的成長性更大,但是操作難度也大,面臨的競爭更大。

現在的創業者動不動就是要做平臺,我覺得這無可厚非,目標是好的,只是多數人面臨的問題是能力不夠。

如果你德不配位,那麼你就得不到這個位,或者這個位置不能保住。

做平臺,核心能力是內功的修煉。資源在其次。有錢只能說明你可以花錢,不能證明你花得好錢。

4,“體”的機會。

“面面”俱到,就是體。

阿里, 騰訊,就是經濟體。

做體的核心能力,是賦能。

能都沒有,何談賦能?

羅馬非一日建成,生態系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生態體系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不是直接架構出來的。

不展開說了。

5,做技術服務的機會。

還有一種機會,就是專注於做技術服務。不碰運營,但是可以幫助運營。

未來的物聯網有大把的機會,智能製造也有大把的機會。

如果你是技術公司,花精力好好研究一個領域。把一個領域的產業鏈打透,那是了不起的事情。

阿里、騰訊是有自己的運營主體的,附帶著提供技術支持。

你沒有它們的優勢,但你可以單從技術上突破的。

(2)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機會

1.從大處著眼

從空間上看,要看得足夠廣闊,方方面面都要看到,國際的、國內的,產業的、政策的,要理解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盤面;從時間上看,要看得足夠遠,要充分發揮想象力,理清楚內在的邏輯關係。

我們常人愛犯的錯,是守著一口井,以為自己看到了一片海。

你要有海量的數據,你要有想象力,你要想象出未來的圖景。

心嚮往之,砥礪前行。

2.小處著眼。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再偉大的夢想,也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合抱之木,始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你能做的開始做起,從你擅長的開始做起,從容易的開始做起。

不要透支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扛不起那麼重的擔子的時候去扛這個擔子。

心裡裝著星辰大海,腳下踏著雞毛蒜皮。

3.走窄門,差異化競爭

耶穌說,要走窄門,那是通往天堂的路。

不跟風,不盲從。差異化競爭。

4.有定力。

要有戰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鬆。

要能夠結硬寨,打呆仗。

你要知道,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在打仗。

仗不是放在臺面上來打的。你平時積攢的每一分力氣,都在為將來的某一場決戰做準備。

不要高估一年的成就,但一定不要低估十年的成就。

(二)具體操作的一些建議

一,要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這句話,因為太耳熟能詳了,反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們都熟悉字面意思,但我們都沒有深究裡面的內涵。

至少我們都沒有做到與時俱進。

時代在變,你不懂得這種變,就很可能被時代潮流衝擊。

要做到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

一定要關心天下大勢,一定要形成宏觀的抽象的能力,一定把握住時代的脈搏。

跟著時代的韻律走,要突破自己,走出你自以為的舒適區。

二,構建智能商業

這一環是最難的。

前文已經講過,智能商業就是網絡協同和數據賦能。

網絡協同就是構建一張網,連接各環節參與者,降低准入門檻,擴大生態容量;連接好了以後,要讓他們產生網絡協同,把業務搬到線上來。

數據賦能就是要幫助每一個協同網絡的參與者。

其要求是:所有行為數據化,系統決策自動化,服務場景產品化。線下終端零售店是智能的智慧的,賣的產品也是智能智慧的。

如何做到數據賦能?

構建雲系統,鋪設端系統,讓雲和端之間不斷反饋試驗。

雲端主要儲存的是數據,運行的是算法,不斷吸收存儲數據,不斷運行算法輸出判斷。終端通過雲端的判斷指令操作。數據越多,算法學習越完善,終端就越智能,每個協同的參與者就越高效。

這個能力必須有。自己沒有,找人買或者借,也要有。

但首要的是要先有這個思維。

三,效率革命

銷售額=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

我們的零售變革,主要從這幾個數值入手。

基於提升流量的策略,是創新創造更多低成本觸點。所謂觸點,就是和用戶接觸的點,這個點就是零售的場。看到、摸到、聞到、聽到,都行。只有足夠的展現、曝光、連接,才有足夠的轉化。

基於轉化率提升的策略,主要是體驗場景設計。找對用戶——找對用戶的方法是找對社群——找對用戶體驗場景,設計展現效果,打透網絡連接和線下連接的通路。只展現不連接轉化,只是品牌廣告,不精準。

基於提升客單價的方法,是精準推薦。用數據分析客戶的喜好,聯代推薦可能購買的產品,讓用戶單次購買的產品更多。

基於提升復購率的辦法,是更好的產品,更豐富的產品線,給予安全感、榮譽感、一定的利益。

把一錘子買賣的用戶變成忠實用戶、重度用戶。

四,流程變革

商品的流通遵循的是這樣一條路徑:設計,製造,代理,零售。其中,代理又分總代,區代。

新零售真正要幹掉的,是代理。

通過現代物流,互聯網信息流、資金流,讓商品直接從廠家流向用戶。

線下零售店,更多的是體驗店。

物流成本,在傳統零售領域裡,也是一筆固定成本。因為週轉慢,環節多,囤貨多,操作手法老舊,傳統物流的成本只會比現代物流更高。物流更省了,沒有了代理費用,商品的單價就降低了。廠家也不用零售,因為廠家接收的是平臺系統的訂單,也是批發。

同樣,通過終端數據的反饋,製造商可以提前備貨或減少生產,實現按需定產,降低庫存,節約成本。進一步的,通過技術賦能,改造生產線,就可以實現個性化生產。

製造廠—物流—用戶。未來的流通路徑縮短成了這樣。

零售店一方面是一個營銷中心,另一方面是一個庫存中心。

這就是短路經濟的邏輯。

十,新零售只是開胃小菜,好菜還在後頭

我們聯動地看,新零售屬於信息革命的一部分。

互聯網幹了這麼多年,實際上扮演的更多是中介的角色。把商家和用戶聯繫起來,把醫生和病人聯繫起來,把老師和學生聯繫起來,把服務者和被服務者聯繫起來,把人和人聯繫起來。

用馬化騰的話講,我們乾的更多是消費互聯網乾的事情,不是產業互聯網乾的事情。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演化,整個商業世界都將重組——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邏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一生產力。

互聯網的發展真的才開了個頭。

想一想,未來所有的零售,都是智慧零售,所有的商品,都是智能商品(物聯網),所有的生產,都是定製生產。

想想,我們還有多少事情沒有做……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將作為底層推動力,推進整個世界變革。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不是危言聳聽。

在這樣的時代,相比較於你的擁有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你的思想,你的洞察力,你的認知。

從來都是先進的幹掉落後的。

要武裝自己,唯有先武裝自己的大腦。

心懷樂觀,擁抱未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