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件事:尊王攘夷,勤王平叛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他的案例給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示範:不管諸侯多強,周天子始終是天下共主,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那做什麼事可就方便多了。

恰好,命運也給了晉文公這樣一個機會。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並聯合北方的狄人對周襄王展開了攻擊。周襄王不敵,逃到了鄭國,並告難諸侯,請求支援。

晉文公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提高晉國威信的好機會,能不能得到周天子認可,以他的身份號令天下,就看這一次能不能成功了。

但此時隔壁的秦穆公已經先他一步出兵勤王,這事如果落在秦國之後,計劃就泡湯了。

於是,晉文公立馬動身,先秦軍一步接到了周襄王。就這樣,晉文公得到了獨自勤王的機會,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擊退了狄人並殺死了謀反的王子帶。

周襄王對此大為感動,畢竟晉文公幫他處理了這麼棘手的問題。內亂平息後,周襄王特意設宴犒賞晉文公,並把河內、陽樊等城邑賜給了晉國。

這一仗下來,不僅贏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提高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還獲得了大片土地,確實賺了。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件事:尊王攘夷,勤王平叛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他的案例給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示範:不管諸侯多強,周天子始終是天下共主,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那做什麼事可就方便多了。

恰好,命運也給了晉文公這樣一個機會。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並聯合北方的狄人對周襄王展開了攻擊。周襄王不敵,逃到了鄭國,並告難諸侯,請求支援。

晉文公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提高晉國威信的好機會,能不能得到周天子認可,以他的身份號令天下,就看這一次能不能成功了。

但此時隔壁的秦穆公已經先他一步出兵勤王,這事如果落在秦國之後,計劃就泡湯了。

於是,晉文公立馬動身,先秦軍一步接到了周襄王。就這樣,晉文公得到了獨自勤王的機會,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擊退了狄人並殺死了謀反的王子帶。

周襄王對此大為感動,畢竟晉文公幫他處理了這麼棘手的問題。內亂平息後,周襄王特意設宴犒賞晉文公,並把河內、陽樊等城邑賜給了晉國。

這一仗下來,不僅贏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提高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還獲得了大片土地,確實賺了。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三件事:城濮之戰,大勝楚軍

晉文公通過廣招賢才、積極改革穩定了內政,又因為勤王平叛搞好了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只需要再得到眾諸侯的擁護,奪得中原的控制權,稱霸的事就穩了。

論勢力,當時最大的諸侯國當屬楚國。

自從熊通稱王,脫離周朝管制之後,楚國就在不斷髮展壯大。當年齊桓公稱霸之時,曾率八國軍隊南下攻楚,重挫楚國的銳氣,但沒有真正的打敗它。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勢不如前,楚國又相繼控制了宋、衛、陳、鄭、蔡、魯、曹、許等國,勢力大增。秦、晉、齊等中原大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按當時的局勢來看,如果誰能夠打敗楚國,那必定就能獲得諸侯們的擁戴。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叛楚從晉的宋國,宋國告急。可是宋國距離晉國比較遠,中間又隔著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國。

狐偃獻計:“曹國與楚國剛剛聯盟,衛國和楚國還有聯姻關係,若這兩國受難,楚國不會不管。”

於是晉文公決定攻伐曹、衛,吸引楚軍北上,以解宋國之圍。

可是楚軍沒上當,直到晉軍把曹、衛兩國都搞定了,人家也沒搭理他。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件事:尊王攘夷,勤王平叛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他的案例給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示範:不管諸侯多強,周天子始終是天下共主,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那做什麼事可就方便多了。

恰好,命運也給了晉文公這樣一個機會。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並聯合北方的狄人對周襄王展開了攻擊。周襄王不敵,逃到了鄭國,並告難諸侯,請求支援。

晉文公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提高晉國威信的好機會,能不能得到周天子認可,以他的身份號令天下,就看這一次能不能成功了。

但此時隔壁的秦穆公已經先他一步出兵勤王,這事如果落在秦國之後,計劃就泡湯了。

於是,晉文公立馬動身,先秦軍一步接到了周襄王。就這樣,晉文公得到了獨自勤王的機會,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擊退了狄人並殺死了謀反的王子帶。

周襄王對此大為感動,畢竟晉文公幫他處理了這麼棘手的問題。內亂平息後,周襄王特意設宴犒賞晉文公,並把河內、陽樊等城邑賜給了晉國。

這一仗下來,不僅贏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提高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還獲得了大片土地,確實賺了。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三件事:城濮之戰,大勝楚軍

晉文公通過廣招賢才、積極改革穩定了內政,又因為勤王平叛搞好了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只需要再得到眾諸侯的擁護,奪得中原的控制權,稱霸的事就穩了。

論勢力,當時最大的諸侯國當屬楚國。

自從熊通稱王,脫離周朝管制之後,楚國就在不斷髮展壯大。當年齊桓公稱霸之時,曾率八國軍隊南下攻楚,重挫楚國的銳氣,但沒有真正的打敗它。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勢不如前,楚國又相繼控制了宋、衛、陳、鄭、蔡、魯、曹、許等國,勢力大增。秦、晉、齊等中原大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按當時的局勢來看,如果誰能夠打敗楚國,那必定就能獲得諸侯們的擁戴。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叛楚從晉的宋國,宋國告急。可是宋國距離晉國比較遠,中間又隔著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國。

狐偃獻計:“曹國與楚國剛剛聯盟,衛國和楚國還有聯姻關係,若這兩國受難,楚國不會不管。”

於是晉文公決定攻伐曹、衛,吸引楚軍北上,以解宋國之圍。

可是楚軍沒上當,直到晉軍把曹、衛兩國都搞定了,人家也沒搭理他。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怎麼辦?當年晉文公流亡的時候,楚國和宋國都幫過他,現在幫誰都不對。

這時候有人給他出主意:楚軍不放棄伐宋,還是因為沒戳中楚國的軟肋。如果我們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這樣楚國不僅失去了兩個聯盟國,還讓宋國的勢力得到了增強,這樣楚國吃虧,就一定會撤兵。

果不其然,楚成王聽說這個消息後便令楚將子玉撤出宋國,可子玉沒聽,堅持要跟晉軍打一架。

晉文公一邊積極準備戰鬥,一邊以利益誘惑,離間中原諸國與楚軍的關係。這樣子玉既得不到本國的大力支持,也沒有其他國家願意幫他,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件事:尊王攘夷,勤王平叛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他的案例給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示範:不管諸侯多強,周天子始終是天下共主,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那做什麼事可就方便多了。

恰好,命運也給了晉文公這樣一個機會。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並聯合北方的狄人對周襄王展開了攻擊。周襄王不敵,逃到了鄭國,並告難諸侯,請求支援。

晉文公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提高晉國威信的好機會,能不能得到周天子認可,以他的身份號令天下,就看這一次能不能成功了。

但此時隔壁的秦穆公已經先他一步出兵勤王,這事如果落在秦國之後,計劃就泡湯了。

於是,晉文公立馬動身,先秦軍一步接到了周襄王。就這樣,晉文公得到了獨自勤王的機會,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擊退了狄人並殺死了謀反的王子帶。

周襄王對此大為感動,畢竟晉文公幫他處理了這麼棘手的問題。內亂平息後,周襄王特意設宴犒賞晉文公,並把河內、陽樊等城邑賜給了晉國。

這一仗下來,不僅贏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提高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還獲得了大片土地,確實賺了。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三件事:城濮之戰,大勝楚軍

晉文公通過廣招賢才、積極改革穩定了內政,又因為勤王平叛搞好了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只需要再得到眾諸侯的擁護,奪得中原的控制權,稱霸的事就穩了。

論勢力,當時最大的諸侯國當屬楚國。

自從熊通稱王,脫離周朝管制之後,楚國就在不斷髮展壯大。當年齊桓公稱霸之時,曾率八國軍隊南下攻楚,重挫楚國的銳氣,但沒有真正的打敗它。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勢不如前,楚國又相繼控制了宋、衛、陳、鄭、蔡、魯、曹、許等國,勢力大增。秦、晉、齊等中原大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按當時的局勢來看,如果誰能夠打敗楚國,那必定就能獲得諸侯們的擁戴。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叛楚從晉的宋國,宋國告急。可是宋國距離晉國比較遠,中間又隔著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國。

狐偃獻計:“曹國與楚國剛剛聯盟,衛國和楚國還有聯姻關係,若這兩國受難,楚國不會不管。”

於是晉文公決定攻伐曹、衛,吸引楚軍北上,以解宋國之圍。

可是楚軍沒上當,直到晉軍把曹、衛兩國都搞定了,人家也沒搭理他。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怎麼辦?當年晉文公流亡的時候,楚國和宋國都幫過他,現在幫誰都不對。

這時候有人給他出主意:楚軍不放棄伐宋,還是因為沒戳中楚國的軟肋。如果我們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這樣楚國不僅失去了兩個聯盟國,還讓宋國的勢力得到了增強,這樣楚國吃虧,就一定會撤兵。

果不其然,楚成王聽說這個消息後便令楚將子玉撤出宋國,可子玉沒聽,堅持要跟晉軍打一架。

晉文公一邊積極準備戰鬥,一邊以利益誘惑,離間中原諸國與楚軍的關係。這樣子玉既得不到本國的大力支持,也沒有其他國家願意幫他,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到了兩軍交戰的時候,晉文公先是兌現了他流亡時跟楚成王許下的承諾——若不得已與楚軍交戰,晉軍會“退避三舍”。

古時候的“一舍”就是三十里,晉軍還沒開戰就退了九十里,在城濮駐紮下來。這讓子玉很開心,更覺得晉軍不堪一擊。

其實晉軍的撤退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實現了當年自己許下的諾言,在道義上獲得支持;二是避開楚軍鋒芒,拉長戰線,可以選擇更加有利的地形攻擊楚軍的薄弱環節,同時縮短自己軍隊的補給線,更加有利於作戰。

但子玉哪想這麼多?就覺得晉軍跑了自己要趕緊追,回頭他們準備好了再打就難了,卻沒想到最後中了晉軍的埋伏,大敗而歸。

"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的第一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給齊國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先是五公子爭位、豎刁內亂,後又有其他諸侯國不斷來犯,齊國在內憂外患中迅速衰落,霸權不在

霸主之位的空缺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機會,都想趁此稱霸中原。

固守函谷關的秦穆公積極聯合大國,為自己造勢;偏居南方的楚成王則掌控了中原眾多小國,實力大增;就連宋襄公、鄭文公也躍躍欲試,雖說國家小、難度大,但是萬一成功了呢?

可惜的是,他們忙活了好幾年,始終沒有登上霸主之位。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636年,62歲的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5年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於踐土會盟,得到了周天子及眾諸侯的認可,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有人說晉文公稱霸完全是靠前人打下基業,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基業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說晉文公完全是靠這個。

在他之前,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步入大國行列。但隨後繼位的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做了15年國君,晉國非但毫無起色,反而被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晉文公這,他僅用5年時間就帶晉國走上霸主之路,絕非偶然。

這5年裡晉文公究竟做了什麼?

其中有三件事,在他的稱霸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一件事:不計恩怨,廣納賢才

晉文公是帶著晉人的殷切期望回國即位的。

在他之前晉惠公背信棄義、傲慢無禮,為晉人所不齒。晉文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人們對國君的看法,樹立威信,打造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晉文公頒佈了一道招賢令:向天下廣招賢才,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唯才是用,絕不計較。

這條詔令有兩個含義:一是國家要發展需要人才,來晉國有這個機會;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品行,恩怨既往不咎,可以在自己身邊安心做事。

這給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很大的信心,應招而來的人非常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再加上之前隨他出逃的幾位賢士輔佐,晉國的朝政系統迅速完善,晉文公在他們的幫助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晉國實力大增。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件事:尊王攘夷,勤王平叛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他的案例給後人做了一個很好示範:不管諸侯多強,周天子始終是天下共主,跟周王室搞好關係,那做什麼事可就方便多了。

恰好,命運也給了晉文公這樣一個機會。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並聯合北方的狄人對周襄王展開了攻擊。周襄王不敵,逃到了鄭國,並告難諸侯,請求支援。

晉文公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提高晉國威信的好機會,能不能得到周天子認可,以他的身份號令天下,就看這一次能不能成功了。

但此時隔壁的秦穆公已經先他一步出兵勤王,這事如果落在秦國之後,計劃就泡湯了。

於是,晉文公立馬動身,先秦軍一步接到了周襄王。就這樣,晉文公得到了獨自勤王的機會,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擊退了狄人並殺死了謀反的王子帶。

周襄王對此大為感動,畢竟晉文公幫他處理了這麼棘手的問題。內亂平息後,周襄王特意設宴犒賞晉文公,並把河內、陽樊等城邑賜給了晉國。

這一仗下來,不僅贏得了周王室的認可,提高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還獲得了大片土地,確實賺了。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三件事:城濮之戰,大勝楚軍

晉文公通過廣招賢才、積極改革穩定了內政,又因為勤王平叛搞好了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只需要再得到眾諸侯的擁護,奪得中原的控制權,稱霸的事就穩了。

論勢力,當時最大的諸侯國當屬楚國。

自從熊通稱王,脫離周朝管制之後,楚國就在不斷髮展壯大。當年齊桓公稱霸之時,曾率八國軍隊南下攻楚,重挫楚國的銳氣,但沒有真正的打敗它。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勢不如前,楚國又相繼控制了宋、衛、陳、鄭、蔡、魯、曹、許等國,勢力大增。秦、晉、齊等中原大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按當時的局勢來看,如果誰能夠打敗楚國,那必定就能獲得諸侯們的擁戴。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叛楚從晉的宋國,宋國告急。可是宋國距離晉國比較遠,中間又隔著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國。

狐偃獻計:“曹國與楚國剛剛聯盟,衛國和楚國還有聯姻關係,若這兩國受難,楚國不會不管。”

於是晉文公決定攻伐曹、衛,吸引楚軍北上,以解宋國之圍。

可是楚軍沒上當,直到晉軍把曹、衛兩國都搞定了,人家也沒搭理他。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怎麼辦?當年晉文公流亡的時候,楚國和宋國都幫過他,現在幫誰都不對。

這時候有人給他出主意:楚軍不放棄伐宋,還是因為沒戳中楚國的軟肋。如果我們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這樣楚國不僅失去了兩個聯盟國,還讓宋國的勢力得到了增強,這樣楚國吃虧,就一定會撤兵。

果不其然,楚成王聽說這個消息後便令楚將子玉撤出宋國,可子玉沒聽,堅持要跟晉軍打一架。

晉文公一邊積極準備戰鬥,一邊以利益誘惑,離間中原諸國與楚軍的關係。這樣子玉既得不到本國的大力支持,也沒有其他國家願意幫他,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到了兩軍交戰的時候,晉文公先是兌現了他流亡時跟楚成王許下的承諾——若不得已與楚軍交戰,晉軍會“退避三舍”。

古時候的“一舍”就是三十里,晉軍還沒開戰就退了九十里,在城濮駐紮下來。這讓子玉很開心,更覺得晉軍不堪一擊。

其實晉軍的撤退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實現了當年自己許下的諾言,在道義上獲得支持;二是避開楚軍鋒芒,拉長戰線,可以選擇更加有利的地形攻擊楚軍的薄弱環節,同時縮短自己軍隊的補給線,更加有利於作戰。

但子玉哪想這麼多?就覺得晉軍跑了自己要趕緊追,回頭他們準備好了再打就難了,卻沒想到最後中了晉軍的埋伏,大敗而歸。

從即位到稱霸只用了5年,這期間晉文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獻禮周王,稱霸諸侯

公元前632年夏,晉文公按照規矩,將繳獲的戰利品和俘虜交給周襄王。周襄王大喜,設宴款待晉文公,送了他很多珍寶,還有紅弓一把,紅箭一百支,黑箭一千支,虎賁精英三百,並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這代表晉國有了官方認可的征伐其他諸侯國的權力。

隨後,晉、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在踐土會盟,周王室派王子虎前來參加,就在這次會盟上,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的稱霸之路看似簡單,其實離不開他的戰略眼光和時機把握。19年的流亡生涯讓他經歷了各種磨難,也感受了世間冷暖。他後來的這些舉動無一不體現著聰慧圓滑和老成持重。所謂“有過非同一般的經歷,才配擁有風光無限的結局”,也正是如晉文公這般了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