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我們不理解“重耳”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理解那段歷史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是各個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認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傳奇的一生。

因此就有人拍了一部長達七十二集的《重耳傳奇》的電視劇,我一集都沒有看完,不僅演員陣容有點水,劇情也太拖沓了,典型的歷史灌水劇,我對這部劇的瞭解,大部分也是看別人的吐槽,其實我能理解他們的吐槽,出品方對整部劇的拍攝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這不是本文要去解釋或者抨擊的,我想要說的是,這段歷史很多人可能就理解不了。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歷史應該從夏朝開始算起,西方人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在沒有出土夏朝的文物時,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以前連商朝也不承認,王國維鑽研甲骨文創造了二重證據法進一步證明了商朝的存在。

當然,這也不是本文要講的重點,真正意義上來說,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分界線,中國的史學可以分為先秦時期,以及秦朝之後的歷史時期。

先秦歷史是龐雜混亂的,因為資料少,所以瞭解的更少,而秦國之後就是典型的封建王朝時期,將近兩千多年雖然逐漸發展,但是根本性質沒有改變,就現在人們而言,也許我們能夠理解封建社會的歷史,卻並不一定能夠理解先秦時期的歷史。

先秦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跟現代人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如果以現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先秦時期,得出的歷史結論往往讓人無法接受。

從先秦時期的著作來了解一下先秦歷史

我最近一直在讀《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朝學者從《左傳》一類的作品中截取22篇佳作,然後進行解讀,讀起來確實有顛覆三觀之感。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這裡面就收錄了《左傳》中《介子推不言祿》的故事,在說介子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了解那個時期的故事。

在《介子推不受祿》的前一篇文章是《子魚論戰》,講述泓水之戰時,宋國與楚國交戰的時候,子魚勸宋襄公在楚軍過河的時候出擊和過河之後沒有整軍完畢的時候出擊,都被宋襄公拒絕,最後宋軍大敗。

宋襄公的說法是“君子在作戰的時候不對受傷者加以傷害,不捉拿頭髮白的老人,不截擊陷於險地的敵軍,不進擊未成列的敵軍。”

以現在的評價來說,宋襄公就是一個傻叉,迂腐而頑固,最終導致宋國的失敗,實際上,我們再來看他說的這些話,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嘛?一直以來都標榜做人要做君子,在具體行事的時候,誰做君子的事,誰就是迂腐頑固,誰就是傻叉。

宋襄公的“仁義”行為在春秋時期其實是備受推崇的,這也是為什麼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還被司馬遷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在《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於鄢》中,講述的故事比宋襄公這個更有意思,鄭莊公在周平王動遷的時候,鄭莊公率先想要稱霸,但是當時鄭國內部的環境卻並不好,鄭莊公的母親因為生莊公的時候難產,所以不喜歡莊公,而寵愛小兒子共叔段。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莊公即位之後,莊公的母親就想要共叔段取代莊公,共叔段大力修築城池,聚集糧草,整治盔甲和武器,莊公明知共叔段要造反而不去制止他,其實本意就是在縱容自己的弟弟犯罪,然後殺他。

在共叔段造反失敗後,莊公先是將母親囚禁起來並且發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莊公明顯是受到了來自輿論方面的壓力,為了標榜自己也是一個孝子,隨後挖了一條地道去見自己的母親,上演了“黃泉相見”的戲碼。

在先秦時期,宗親、禮法是維繫社會的準則,是任何人都無法踐踏的,包括鄭莊公在內,如果不行孝道,依然會社會所摒棄。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然後我們再來看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後來晉文公)出逃晉國,介子推是一直追隨重耳的人,在重耳逃亡的19年裡,介子推始終不離不棄,重耳因為被人追殺,經常食不果腹。

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在衛國期間,他的隨從偷走了他的糧食,重耳只能去要飯,但是並沒有人給他,重耳飢餓難耐差點餓昏過去,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野菜熬成肉湯給重耳喝。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重耳喝了介子推做的湯後保住了性命,當得知真相後,十分感動,並且說一旦做了國君,一定會好好報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經過艱苦的逃亡生涯後,重耳被晉國迎回,變成了晉文公,晉文公開始賞賜那些隨他出亡的群臣,介子推沒有主動前去求賞賜,晉文公也沒有賞賜介子推。

晉文公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按照道理來說應該不是一個記性很差的人,對於始終追隨自己的介子推怎麼會忘記賞賜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啊!

介子推因為別人向晉文公請賞賜而隱居深山

介子推當時是很生氣的,介子推生氣的不是晉文公沒有賞賜他,而是生氣那些主動請賞的人,至於介子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腦回路,縱橫表示,我更不知道,更不敢問啊!

在《左傳》中記載《介子推不言祿》這一處給予了思維上的解讀,我是硬讀了半天才讀懂介子推的意思,實在是傷腦筋。

介子推沒有去請求賞賜是因為介子推認為晉文公只是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晉獻公9個兒子,8個都死了,就剩下晉文公,所以晉文公能夠繼承晉國國君是上天註定的,而不是他們這些追隨者幫助的。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相反,他認為那些同他一樣的追隨者前去主動請賞是一種無恥的行為,並且認為自己難以同他們同朝為官。

然後他的母親對他說,你不去求賞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死了,圖啥勒?

介子推說,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我還去求賞,那更是罪上加罪,我已經抱怨過這些人了,就更沒有資格享受賞賜了,因此和其母親隱居到深山了。

介子推為了追求個人模範的極致,在幫助了晉文公後,選擇了退隱,很有名士風範,也符合春秋時期的作風,比如范蠡在幫助勾踐復國後就選擇了隱退。

晉文公為何不惜燒山也要逼介子推出來

介子推受到後來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介子推的言行也被當作有骨氣的代表,介子推的行為可以說達到了個人模範的極致。

後世儒家為了宣傳忠君思想,將介子推評價為“忠君之典範”實在是一種嘲諷,介子推在標榜自己神聖人格的時候,讓晉文公揹負忘恩負義之名,讓同僚身陷沽名釣譽之惡。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當晉文公知道介子推這件事後,為了表現自己不是忘恩負義之人,立馬開始去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入深山後,聽信“小人”的讒言用放火燒山的策略逼介子推出來。

你看古代人多會玩,大王要賞賜給臣子,臣子為了不受賞賜,寧願在山裡和老母親被燒死也不願意出來,多耿直。

其實晉文公已經到了不放火不行的地步,一個君主如果背上忘恩負義的名聲,對於以後的“君途”的發展勢必不利,所以他必須修正這個錯誤,必須要介子推接受功名利祿。

然而,介子推已經一再表明,自己是不會食言的人,既然已經表明不再接受賞賜,就一定不會接受,如果接受的話,他的人設就崩塌了。

實際上標榜介子推的個人品德完全不必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個人的形象重要,還是君王的形象重要;個人的言行重要,還是母親的生命重要,介子推實際上已經將晉文公和母親都逼上了絕路。

歷史上關於介子推記載的資料很少,所以後人難免會自行添加資料,有人寫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發現介子推抱樹而死,裡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過重耳,晉文公即位之後為何燒死了介子推?

用這句話以死諫的方式告訴晉文公要做一個好君王,實際純粹是扯淡,春秋時期的詩詞基本就是《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樣的。

而七言八句的七律是在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肯定不會出現那首所謂的血書的。

史論縱橫說:

標榜仁義道德這種事情是先秦士大夫的必修課,因為這是先秦時期維繫政權統治的一種重要方式。

關於介子推的歷史形象,我們是學不來的,也不是符合當下主流歷史價值觀的,換句話說,即使是學了,人們也會認為你是那個在泓水之戰中遵循君子之道的那個傻叉宋襄公呢!

做一個好人就夠了,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