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金融 經濟 周小川 保險 文匯網 2017-06-23
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2017年,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經濟指標呈現改善趨勢,經濟復甦動力增強。與此同時,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各國發展均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血液,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互為依託,金融業改革與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時刻關注的焦點。

昨天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一行三會負責人圍繞論壇主題“全球視野下的金融改革與穩健發展”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不開放不競爭會縱容低標準

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論壇共同輪值主席周小川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通過參與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社會進步和繁榮,在此過程中,對外開放起了重要作用,“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競爭和開放的規律,由此才會發展得更好。”

在我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曾承擔資源配置、穩定經濟基礎等功能,被描述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及現代經濟的核心。周小川認為,不管從WTO談判內容還是中國統計體系對服務業的分類看,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服務業有些領域涉及敏感行業,也有一些服務難以跨境提供,市場經濟難以全部覆蓋,但大多數服務業是可以開放的。”

周小川認為,開放對金融業尤為重要,“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說明,要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健康性,對諸如高槓杆、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現象均不可寬容,而越是不開放、不競爭,往往越會縱容這些低標準。”

周小川說,和最早對外開放的製造業發展路徑相似,我國服務業也已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提高了競爭力,推動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並帶動國內相關的政策改革,“有了競爭機制後,國內企業進步很大,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發展越快。”他舉例說,我國引入外資銀行最開始是希望引入資本,但實踐證明,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到很多,在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後來,國內銀行又通過股改上市,提高了經營效率、資產質量、公司治理等。與此同時,外資銀行進入也間接促進了國內的改革,其中包括會計準則、監管標準及最近的營改增改革等。

周小川介紹,目前已有很多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主動適應國際競爭,在風險管理、定價、反洗錢等方面有實質性變化,比如中國五大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行列,成為資本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這些說明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今後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對於市場的不同聲音,周小川迴應,“當然個別人主張保護金融業,等成長壯大後再開放、再參與國際競爭。經驗表明,保護導致懶惰。市場和機構不健康導致市場不穩定,容易產生危機。”他說,回顧國內外改革的歷程,要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道路。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

防範風險與推進改革不矛盾

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發言

“不能因為一些金融亂象、風險,就動搖和停止金融改革和創新,加強金融監管、治理金融亂象、防範金融風險與深化金融改革、推進金融創新並不矛盾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相對於目前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的金融改革不是過快,而是相對滯後;金融創新不是過度,而是相對不足。

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資本輸入國,也是最大資本輸出國之一。王兆星認為,中國經濟和金融業已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金融改革開放及發展都須有更寬、更高的全球視野,綜合考量國內外各種因素,加強金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

他認為,未來的金融改革應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金融戰略和發展模式,真正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防範風險、創新服務支持經濟發展的主體作用。二是構建科學有效、具有逆週期、動態調節功能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實現財政、貨幣、信貸和監管政策的有機協調聯動。三是通過深化改革構建完善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努力構建能夠最大程度保護存款人權益和最大程度防範道德風險的金融安全網體系,以及對監管者的履職評價和問責體系,各個監管部門應最大限度防止監管真空和重疊。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

去年來查處案件數量創新高

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姜洋發言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表示,中國證監會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打基礎。截至2017年5月底,我國上市公司達362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超過1.1萬家;今年前5個月,滬深交易所及新三板交易所股權融資5194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淨融資達6808億元;期貨期權市場的品種體系逐步完善,共有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等54個期貨期權的品種。

我國資本市場穩步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發展的內在基礎還不牢靠,股市、債市、期市等風險的關聯度明顯上升,應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姜洋說,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形勢給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也有諸多挑戰。“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後,我們把穩定市場作為修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自我修復和調節能力明顯增強,各項功能有效發揮,服務市場經濟的能力有效增強。”

他介紹,去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從各個方面大力推進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查處的案件數量創歷史新高,今年前5個月已罰款6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促進了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中國證監會將繼續保持監管定力,改進監管方式,繼續引導上市公司、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迴歸本原,專注主業;切實加強市場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解決違法成本偏低、執法手段不足、執法威懾力不足等問題;緊緊依託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的監管信息協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政策共同協調,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避免政策碰頭疊加,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

解決保險業問題有賴於深改

一行三會負責人:金融業參與競爭和開放才會發展更好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發言

“過去40年,保險業每個階段遇到的挑戰和問題,都是用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的。保險業當前也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我認為恰恰是因為改革沒到位造成的。”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回顧我國保險業發展歷程時感言,中國保險業問題解決和風險防控有賴於繼續推進改革,而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金融改革等也需要強大的保險業做支撐。

黃洪說,目前保險業存在資本不實導致償付能力失真等問題,與市場準入、退出和資本穿透式監管不到位有關;違法違規運用資金的問題與管住後端的改革沒跟上有關;而保險產品存在的缺陷與發展理念的深化改革沒跟上有關。因此,要從發展方式、管理機制、保險監管等方面入手,深化改革。

對於市場普遍關注的保險監管改革,黃洪指出,未來將重點在價格監管、資本監管、稽查體制、風險處置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改革,持續發力,其中包括通過穿透透明監管、嚴查虛假注資和增資,確保保險公司量力經營;完善稽查系統,提升發現問題和風險的能力,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