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2018年10月1日《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劉斌

最近十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對傳統金融業帶來了變革,加快了金融業對新興技術的應用,推動了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則推動金融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我國金融科技已經成為引領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代表,並且催生出了以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眾安保險、陸金所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在P2P、保險科技、第三方支付、財富管理等金融科技細分領域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我國金融科技開始邁向新的發展階段,金融科技開始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加快發展應用,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加快向金融科技轉型的步伐,通過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加強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等方式推動傳統金融業務的轉型。

我國金融科技應用水平處於全球前列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得益於我國龐大的網民規模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也得益於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有效供給方面存在的不足,無法有效服務數字化時代個人和企業的金融需求。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順應了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要,第三方支付、P2P、財富管理、消費金融、汽車金融等都是對傳統金融的補充,藉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瞄準金融供給中的痛點,有效地抓住了潛在的金融需求,從而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從全球來看,我國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2017年全球知名諮詢機構安永發布《2017年金融科技應用指數報告》,對全球20個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科技應用指數進行了深入研究。安永研究了金融科技公司和非傳統服務供應商提供的17種服務,將這17種服務稱之為是“金融科技服務”,並將這些服務分為五大領域即資金轉賬和支付,理財規劃,儲蓄和投資,借款,保險。安永對20個國家的22000多名用戶通過互聯網進行了調查。2017年安永金融科技應用指數主要研究結論:全球金融科技應用指數平均為33%,2015年時則為16%;美國金融科技應用指數33%,中國金融科技應用指數為69%,領跑全球。

2010年以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引起了資本的高度關注,我國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也是逐年大幅增加,並且在個別季度裡,我國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金額佔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金額的比重超過一半。根據零壹智庫的統計數據,2018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資事件中,中國為330筆,佔全球總數的58%;美國和印度分別以80筆和70筆位列其後。從融資金額來看,中國2300億元佔到全球融資總額的83.3%(安邦保險和螞蟻金融分別獲608億元和140億美元融資);排在後面的為美國199億元。同時根據畢馬威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脈動》報告顯示,上半年我國螞蟻金服獲得的140億美元投資就佔全球金融科技領域風險投資金額的一半以上。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依靠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等若干互聯網巨頭以及像眾安保險、陸金所等新興金融科技企業發展起來的,從最初的發展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始終處於觀望階段(或者說在試探階段)。2017年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分別和國內四大行建立金融科技戰略合作關係,表明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從幕後走到臺前,開始重視金融科技在金融業轉型中的重要作用,致力於利用新興技術來重塑傳統金融生態。

金融機構科技創新投入相對不足

我國未來金融科技發展邁入新階段,傳統金融機構將成為金融科技的主體,而且從過去一段時間傳統金融機構的戰略來看,國內四大行均開始向金融科技轉型,並且和金融科技領軍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結成戰略合作。同時,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銀行均成立了獨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探索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

總的來看,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探索相對較慢,而且目前在金融科技的投入也存在不足。從科技投入來看,2017年招商銀行將上年稅前利潤的1%(7.9億元)用於專門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2018年又提高到上年營業收入的1%(22.1億元);近期中國銀行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銀行宣佈每年投入科技創新研發資金不少於當年營業收入的1%,3-5年內實現集團具備科技背景人才佔比達到10%,按照2017年的數據看今年中國銀行科技投入資金規模不少於48.38億元;光大銀行每年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約為淨利潤的1%,2018年之後將達到2%,金額將超過6億元。相比之下,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遠超國內銀行,2017年摩根大通集團科技投入預算總額達到95億美元,2018年則增加至108億美元,其中超過50億美元用於新技術投資。

另一方面,從銀行內部技術人員數量和佔比來看,我國銀行業存在很大不足。2017年末,摩根大通全球252000名員工中,有近50000名技術人員,其中31000人從事開發和工程工作,超過2500人從事數字技術工作;高盛集團2017年末內部人員構成中,技術人員佔比達到46%。相比之下,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2016年國內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人員達到8.7萬,佔比達到2.28%;2017年我國信息科技人員佔比最高的為建設銀行為8.21%。

目前,我國對傳統金融機構的限制較多,目前我國仍處於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之下,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對外投資面臨法律障礙。對於股權投資,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一規定成為制約銀行金融機構參與股權投資的主要條款,雖然在2017年允許銀行參與投貸聯動,但主要是銀行和外部創業投資機構合作開展投貸聯動,或者是銀行通過境外設立子公司形式參與境內股權投資業務。所以,在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過程中,國內金融機構主要是通過內部自主研發,和外部合作形式(比如四大行和阿里、騰訊、百度和京東開展金融科技戰略合作),這也大大限制了銀行對新興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投入,也制約了銀行通過併購方式收購金融科技企業。

相比之下,歐美銀行則可以通過內部研發、合作、參股、收購、建立加速器和孵化器等多種形式投資於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獲取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相關技術。英國英格蘭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硅谷銀行、萬事達、德意志交易所、摩根大通、大華銀行、美國運通、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全球知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均獨立或合作成立了金融科技專業加速器,孵化培育金融科技創業企業。此外,歐美大型銀行還通過投資收購等形式參股、控股了多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保險科技、互聯網貸款、支付科技、房地產等領域的新興金融科技企業。

我國金融科技若干細分領域還存在短板

經過了近幾年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金融科技在互聯網貸款、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方面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但是,從金融科技的其他垂直細分領域來看,我國在監管科技、保險科技、智能投顧等方面還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在監管科技方面,我國監管科技領域發展相對緩慢,從歐美國家來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國家紛紛加大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美國先後出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FATCA、FCPA等相關監管政策,歐洲則先後出臺了AIFMD、EMIR、MiFIDII、PSD2、GPDR等監管政策,逐步加強對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力度,並加大了對金融機構違規的處罰力度,迫使金融機構轉而求助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來推動監管合規業務,從而推動了監管科技的發展。德勤在其報告《監管科技崛起》中分析了全球80多家監管科技企業,其中美國16家,歐洲50多家,中國則幾乎沒有。此外根據CBInsights統計的2012年-2017年2月的數據,全球監管科技領域投資中,美國佔了78%,其次是英國為9%。

在保險科技領域,雖然我國出現了在全球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保險科技企業—眾安保險,但是從行業整體來看,我國保險科技發展還落後於美國、英國等國。從2012年到2017年3季度全球保險科技領域融資企業分佈來看,64%來自美國,6%來自英國,德國為5%,中國則為4%。

在智能投顧領域,我國智能投顧行業發展與美國也存在較為明顯差距。目前,美國智能投顧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傳統金融機構已經主導智能投顧市場,根據諮詢公司A.T.Kerney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初美國嘉信(19.2%)和先鋒(19.2%)智能投顧產品的用戶份額佔全美前兩位,Future adivisor(16.9%)排名第三,Wealthfront(15.4%),Betterment(10%)。同時,從管理規模看,截至2017年上半年Vanguard推出的個人顧問服務以470億美元位列託管資產額第一位,Charles Schwab的智能投顧產品以123億美元位列第二,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分別管理67億美元和43.48億美元。同美國市場相比,我國智能投顧企業還處於初期,而且早期面向C端開展業務的智能投顧企業都將目光轉向了B端企業,同時從管理資金規模看,招商銀行推出的摩羯智投是目前國內已披露管理資金規模最多的機構,截至2017年底管理資金規模超過80億元。

除了在監管科技、保險科技、智能投顧等領域發展不足之後,在金融科技融資格局、金融科技獨角獸數量分佈以及創新型金融科技企業數量方面還存在很多不均衡現象。第一,從金融科技融資格局來看,從2016年開始我國金融科技投資金額和融資輪呈下降趨勢,2018年二季度國內金融科技投資額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螞蟻金服超過140億美元的超級融資,而且從此前融資較多的季度來看,比如2016年2季度全球金融科技企業獲得的融資金額為94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是螞蟻金服獲得的45億美元融資。第二,從全球目前34家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來看,中國有家,前三名企業均來自中國分別是螞蟻金服(1500億美元估值)、京東金融(260-300億美元)、陸金所(185億美元),美國則有18家金融科技企業成為獨角獸。第三,從2017年全球最有價值金融科技250家企業分佈來看,中國有29家入榜,美國則有127家。所以從目前金融科技整體格局來看,我國金融科技領域主要還是若干家比較綜合性的金融科技集團佔據主導地位,並且這些綜合性的金融科技集團已經將業務延伸至各個細分領域,新創金融科技企業在各細分領域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

厲害了!中國金融科技應用水平引領全球,未來需要在監管、創新等多方面加強

中國金融科技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金融科技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金融科技發展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金融科技發展逐漸趨於穩定。未來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在金融監管、加強合作、推動細分領域創新以及產學研合作方面進一步加強。

第一,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近幾年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快速推動了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科技的範疇已經突破了傳統金融監管框架的範圍。金融科技催生出了新型的從事金融業務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出現了創新型的金融產品,在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下已經難以對不斷髮展的金融科技進行有效監管。未來要推動金融科技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在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建立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監管框架。

一是推動設立監管沙盒試點。監管沙盒作為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自英國FCA率先推出以來,已經在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阿布扎比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推廣,成為完善金融科技監管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式。未來,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可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推出綜合性或行業性的監管沙盒試點計劃,通過不斷積累經驗完善監管沙盒機制,為金融科技創新創造條件。

二是強化功能監管和穿透原則,實現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能合理劃分。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的功能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原則,根據目前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實際情況,按照金融業務的本質實施穿透式監管,對新型金融科技創新業務依據業務本質進行分類監管。此外,進一步釐清和完善中央、地方金融監管職能劃分,強化地方相關部門的金融監管能力和監管職責,明確責任權力邊界。

三是應用新興技術推動智能監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導致金融科技具有跨行業、跨地域和多元化特點,目前的金融監管手段已經落後於金融科技的發展,因此應加快金融監管手段應用新興技術,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推動智能監管發展,鼓勵監管科技領域的發展。

第二,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加強合作。

為了加快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傳統金融機構會通過內部研發以及通過外部合作方式進行,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合作將會採取多種形式。

一是聯合建立實驗室形式。目前,四大行已經分別與BATJ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並且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信息安全等領域與互聯網巨頭建立聯合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發,吸收應用先進技術。

二是投資、參股金融科技企業或新興科技型企業。投資金融科技企業或創新型企業,獲取所需的技術和人才也是未來的重要方式。目前,國內金融機構主要是通過在海外設立的子公司形式投資於境內優秀金融科技企業或創新型企業,從而實現曲線救國。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可以納入持牌機構範圍進行監管,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在境內直接投資參股。

三是通過境外子公司投資境外金融科技企業。金融科技的主要核心技術目前主要在歐美國家,我國主要是金融科技的應用市場,所以未來投資收購海外金融科技企業將會成為金融機構拓展市場,獲取核心技術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是通過海外子公司直接收購境外金融科技企業,另一方面可通過境外子公司在境外資本市場如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投資境內在海外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

四是在境內設立加速器和孵化器培育創新型金融科技企業。目前,國外大型金融機構包括摩根大通、高盛、巴克萊等等均通過獨立成立或聯合成立加速器、孵化器形式培育孵化中小型金融科技企業。未來國內金融機構可以獨立或者通過境外子公司在境內設立加速器、孵化器,培育孵化國內優秀的技術團隊和創業企業。

第三,促進金融科技細分領域發展。

未來幾年,監管科技、保險科技等領域在我國會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高度重視。

一是監管科技領域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隨著我國未來金融監管體系和政策完善,對金融領域的監管會越來越嚴格,面對日益嚴峻的監管壓力,監管科技將成為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未來發展的重點,降低監管合規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歐洲、美國監管政策陸續出臺,歐洲GPDR、PSD2等相關監管政策的實施,對境內金融機構在海外開展業務也會帶來更大的監管合規壓力,遵守海外監管政策也會給金融機構帶來重大挑戰。因此,從這兩方面看,未來監管科技將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保險科技將獲得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保險市場相對國外發達國家還不成熟,保險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保險市場的滲透率,提高客戶體驗,推動保險業務流程優化。因此,國內各大保險機構已經未來將保險科技作為投入重點,未來一段時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在保險領域會獲得廣泛應用,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會對保險行業帶來重大影響,這是保險機構都非常重視的未來趨勢。

三是智能投顧將主要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從2C轉向2B。我國智能投顧市場發展與美國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完全照搬美國智能投顧發展模式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從目前情況看,很多創新型智能投顧企業面向C端客戶的業務非常艱難,現在很多智能投顧企業已經從C端轉向B端,為金融機構發展智能投顧提供技術和團隊支撐,這在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國內智能投顧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會憑藉自身的客戶、資金、產品和牌照優勢,藉助智能投顧技術開發相應的智能投顧產品,這在目前的資管新規要求下可能會加速,所以未來傳統金融機構會成為智能投顧市場的主體。

(作者系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發院)金融研究室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