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需要更多“送水者”

近年來,隨著市場和監管的變化,金融科技市場參與者的定位逐漸從自營金融向技術輸出轉變,客群特點從To C向To B轉變,在上述變化中,一些機構突圍而出,一些企業逐漸消亡。企業的永續發展必然是戰略、價值觀、商業模式無數次試錯、打磨、迭代的結果。

飛貸金融科技其實也經過了上述過程。從超3000人冗重的人海戰術,到400人的全線上的移動端信貸,再到B端輸出全面賦能金融機構,歷經了多次自我顛覆和行業顛覆。在轉型效能上,通過超30億元的研發投入、超60%研發人員佔比、90%以上的人員效率提升,使其服務能力提升了幾十倍,通過持牌金融機構間接服務的小微企業和企業主擴大了百萬級。

飛貸金融科技能夠成功轉型,根本原因在於其在10年發展中對技術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服務群體需求的敏銳洞察,鍛造出了服務B端的真本領。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其自營金融的動力變強,對於能力提升的需求旺盛,To B科技服務市場的空間由此打開。如何更好服務B端金融機構,成為金融科技企業的全新命題。

這種To B模式的定位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普華永道《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認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在消費者端(C端)的創新空間不斷縮小並隨之細化,商業模式已呈現出由C端創新逐漸向企業端(B端)創新轉變的態勢。其預測分析,中國科技企業在2025年市值有望達到40萬億~50萬億元。

隨著B端市場空間逐步打開,近年來不僅BATJ從自營金融開始快速轉舵至科技賦能,一些垂直領域創業公司也紛紛崛起,越來越多的“送水者”參與市場競爭。從臺前轉向幕後,這既符合監管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差異性定位,也符合金融科技企業核心優勢和發展方式的自我期待,未來也一定會成為更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主流選擇。

在輸出方式上,不同於流量類、單模塊技術類的輸出,飛貸金融科技一類的智能驅動金融科技,更側重於輸出完整的移動互聯網信貸體系,幫助金融機構在無須承擔前期試錯成本、投入成本、時間成本且風險可控的條件下,短期內迅速上線移動信貸業務,並同步實現機構自身能力建設。這種模式在競爭日漸積累的科技輸出領域,也具備一定的業務壁壘。

由於飛貸金融科技將自身定位為一家為全球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技術公司,其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實踐未來將大概率走向國際市場。在此過程中,這種“送水者”的定位優勢也同樣可以創造更大業務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