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2015年消費金融風口湧現,行業蓬勃發展。然而當熱潮退去,資本趨於理性,強監管形勢下,行業如何進一步發展。

6月11日,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清泉石資本,邀請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先生分享消費金融在風口階段後的發展、困境與思考。本文根據薛洪言先生在Vclub沙龍中分享整理而成。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消費金融是很多人非常熟悉的領域,大家也都是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者,今天我們會從宏觀、行業和機構各層面的數據,分享關於行業發展、困境、趨勢的思考。

消費金融在過去三年一直被稱作互金領域最大的風口,它是強監管環境下僅存的風口。因為促消費的大環境還在,所以消費金融在行業層面是受到監管政策鼓勵的。消費金融領域也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但我認為,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行業步入到了一個拐點和分化的階段,在分化裡就會涉及如何轉型,如何突圍,如何抓住下半場的紅利。

我從四個部分來闡述。第一個是信號,側重於宏觀和行業層面信號。第二個是分化,基於消費金融自身,從政策、機構層面看產業為什麼會出現分化的結果。第三個是隱憂,在目前的風口環境下,行業面臨的潛在風險,可能會給未來一到兩年的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最後是我自己對行業前景的判斷。

1

- 信號 -

說到信號,GDP增長的變化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宏觀背景。2012年開始,GDP開始趨勢性破8,之前十幾年增速基本上都在8%以上,2012年起,包括中央的文稿都開始認可GDP低於8%增速。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為什麼GDP增速下降會對消費金融有影響?因為消費是GDP三駕馬車之一,消費與消費金融有非常大的關聯。GDP增速下降,三駕馬車會有結構性的變化。整體上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度是提升的,2018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80%。所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保住經濟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穩定的環境。

這是多年以來大家都認為消費金融是風口、各種資本加速對消費金融領域的投入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收入到一定階段後的自然演變,使消費金融從宏觀層面、行業層面都進入到快速增長的階段。這是消費的崛起,是消費金融的崛起。

2016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領域都在進行強監管,為什麼消費金融能夠安然無憂,而第三方支付、P2P、眾籌行業萎縮特別厲害?回顧過去幾年監管政策文件,沒有一個是系統性針對消費金融的,它可能會基於現金貸、校園貸等特定領域出臺一些結構性文件,但很少從整體層面對消費金融行業進行約束,總體的口徑是鼓勵的。

過去幾年實體產業的變化對消費金融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是實體產業的互聯網化,根本驅動因素是手機網民數量的增長。2010年iPhone 4的出現使移動設備步入智能化時代。移動智能設備的快速普及,帶動了手機網民數量的快速增長。2016年以前,手機網民同比增速在10%以上,手機網民的增長帶來了所有產業的互聯網+,也就是互聯網化、線上化。從電商領域到O2O等很多產業,特別是和C端消費者接觸的產業,都相繼走上了互聯網化、線上化的道路。

產業背景的變化產生了什麼影響?第一,產生了大量數據。線上化的數據可以留存、可以分析。第二,為消費金融的發展提供了線上場景。沒有線上場景,線上消費金融、互聯網消費不可能發展起來。如果需要去實體店買東西才能用消費金融的話,是不可能有互聯網消費快速崛起的。所以過去幾年產業層面互聯網化,為2015年以後的消費金融的崛起,特別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崛起,提供了產業層面的基礎。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這是A股互聯網服務板塊61家上市公司的營收數據。2016年以前,營收增長都在50%以上,2017年有一個斷崖式下降,從56%降到26%。表明2017年互聯網產業板塊、互聯網+場景層面出現了顯著變化。所以,2017~2018年“互聯網寒冬”的叫法與數據是吻合的。

消費金融在2017年有一個分化。2017年以前,消費金融更多的是基於線上場景做金融。2017年,現金貸成為拉動消費金融快速增長的新動力。現金貸和場景沒有直接的關係。消費金融不僅避開了場景線上化放緩帶來的負面影響,還發展到了一個黃金階段,無論是增速還是規模都達到階段性的高點。

2018年,現金貸新規出臺,很多機構開始重新佈局場景金融。2018年初趣店成立大白汽車,度小滿去做教育分期,很多機構做醫美分期。2018年下半年出了一些“套路貸”的亂象,表明消費金融在線上信貸層面可能遇到一些問題,轉戰場景也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是產業層面的變化給消費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看一下金融科技對消費金融的影響。金融科技是當前消費金融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金融科技應用最成熟的領域是消費金融領域的大數據風控。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曾與建行合作探索基於線上數據做線上小微商戶貸款。

P2P在2007年成立,2012年前後開始發展,很多創業公司依據線上化數據做風控。;邏輯和產業的互聯網化一樣。用戶行為的線上化帶來線上數據,包括金融場景,使整個金融場景開始向線上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金融機構其實錯失了機遇。金融服務於各個場景,各個場景也需要金融的支持。電商發展起來後必然需要支付環節的電子化、線上化。所以場景線上化之後會自然產生對線上金融的需求。

2012年前後是產業場景線上化的高潮期。當時金融機構主要的供給者是傳統金融機構,但傳統金融機構對於線上化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當時金融機構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對公貸款等業務,零售,特別是線上的利潤貢獻非常小。

同時,2012年傳統金融領域有一個大風口——大資管風潮。證監會解禁了基金子公司、保險的投資範圍,大資管領域迎來快速增長。所以當時傳統銀行對公貸款不良上升,他們的轉型方向是同業業務、大資管,沒有人想到去做線上金融,所以線上金融是稀缺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提供線上金融服務就有了土壤。2012-2013年前後互聯網金融崛起,傳統金融機構的不作為是一個重要的背景。

隨著場景線上化、數據線上化,自然就產生了風控流程的線上化。當時最大的難題是欺詐。傳統金融業務在線下有核實面籤環節,但線上沒有。所以2016年以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無論支付還是貸款,最大的風險來源是欺詐。在一些細分領域70%以上損失來自於欺詐,很多創業型消費金融機構因為欺詐問題倒閉。整個行業對金融科技的需求非常大。

2017年前後,大數據風控有了實質性進展。因為現金貸崛起的前提是解決欺詐問題,如果沒有解決欺詐問題,現金貸定價再高也沒用。所以大數據風控等金融科技技術的成熟,為現金貸風口的崛起提供了技術支撐。

從現階段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或者說一個瓶頸。我們從用戶、場景、數據、政策和市場各個方面來看。

用戶層面。開始時用戶高速增長,2007年接近天花板,用戶增速開始下降,獲客成本開始提升。獲客成本的上升對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特別是創業機構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大家在產業鏈地位,在產業蛋糕裡面能佔的份額產生很大影響,流量方、場景方地位崛起、話語權上升,因為這是最稀缺的資源。相比之下,風控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同質化,隨著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做資金方,資金也不再稀缺,用戶和場景成了決定性的資源優勢。

這兩年很多新的互聯網巨頭切入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時候,其實沒有去做支付,也沒有做核心的金融科技,更多的是做導流。隨著獲客成本提升,在消費金融產業鏈裡面,大家能夠賺取利潤的份額,會有一個新的洗牌過程。

第二,產業層面的場景線上化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起步提供了支持。場景衍生了金融需求,開始是支付,後來是理財、消費貸款,到現在,場景出現了寡頭化的趨勢。如果再想獲客、增長,傳統金融機構想做零售轉型,沒有太多的選擇,必然要找金融科技巨頭合作,加入各種開放平臺。市面上幾大開放平臺,螞蟻、百度、360金融、騰訊、蘇寧,這些大機構的開放平臺背後依靠的都是自身的場景。

2018年大家說to C端創業機會越來越少,因為場景、業務、數據、科技都開始向大平臺集中,越來越“大而美”,基於此,2018年下半年大家開始談產業互聯網轉型。

政策層面。2015年以前政策對互聯網金融非常寬容。為什麼中國和美國的P2P差異那麼大,美國現在主流P2P也就兩三家,沒有所謂高峰和低谷。中國P2P高峰有3000多家運營,現在處於備案前的艱難階段,造成這個區別的原因是2008年美國證監會開始對P2P納入監管,把P2P的業務模式看看作為證券化業務,進行嚴格監管,監管介入比較早。我們是2015年底開始監管,所以我們的P2P有幾千家規模。從結果上看,這使得我們的金融科技能夠領先全球。反過來,現在強監管環境下,創業門檻、從業門檻都在提升,對於金融科技的浪潮也起到一個抑制作用。

所有因素結合在一起,在市場層面產生了從跑馬圈地、到綠樹林立、到優勝劣汰、到分化階段的結果。

2

- 分化 -

關於分化,總量上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消費貸款數據,口徑用個人貸款減個人住房貸款,包括車貸、經營貸。數據上看,規模、餘額仍保持比較快的增長,但增速從2018年以來一直在往下走,2019年一季度增速又創新低。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在行業總量增速下降的時候,對應的是行業機構層面的分化,有些機構往上走,拉動增速向上,有些機構往下走甚至退出,拉動增速往下,兩種力量相互角力,最終出現一個不上不下,或者增幅不太高也不是降太多的水平。所以總量層面規模增速下降,對應的是行業在機構層面、政策層面分化的現狀。

政策層面的分化表現了監管矛盾的心態。行業層面鼓勵消費是鼓勵消費金融,但是又擔心整體債務、個人槓桿過快增長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2018年1月,銀監會明確提出要控制居民個人槓桿快速增長,要關注消費金融個人槓桿快速增長的問題。結合2017年12月的現金貸新規,監管層對消費金融已經從一開始的鼓勵到嚴監管。2018年上半年,不僅僅是消費金融,整個金融政策都是趨緊的,去槓桿都是偏一刀切。

2018年下半年P2P開始暴雷,債券開始密集違約,機構資金趨於避險,率先逃離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生了所謂去槓桿對民營經濟的擠出效應。民營經濟通過產業鏈的傳導開始損害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8年下半年開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銀保監會8月份重新提要促進消費金融的發展,以此來鼓勵消費升級,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支持。雖然在行業層面鼓勵消費金融,但居民個人槓桿率的快速增長仍然值得擔憂。

2014年居民槓桿率為36%,2018年增至53%,增速非常快。基於這樣的現狀,監管雖然未在行業層面出臺限制性的規定,但是出臺了很多補丁性結構性限制政策,來防止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第一,助貸、聯合貸的監管。正式文件沒出臺,去年的徵求意見稿通過媒體流傳開。助貸監管的主要精神是區域性銀行不要跨區域發展,立足於服務本地經濟,限制資金外流。為此設定了比例限制。不過由於文件沒有正式下發,所以尚未看到實質性影響,但在心理層面已經給行業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

第二,互聯網貸款資質問題。一是2017年12月的現金貸新規暫停了互聯網小貸牌照的發放。二是針對民營銀行,要求線上放貸需具備互聯網貸款資質。目前來看,17家民營銀行,只有三家銀行有資質。

第三,槓桿率在趨緊。小貸公司槓桿率一直是1.5倍,現金貸新規之前,小貸公司會通過abs、貸款轉讓等方式把資產出表。但是現金貸新規明確把這些納入到槓桿率計算,所以2018年初很多機構開始增資,個別機構一下增資幾十億,就是為了適應新規定。

從政策層面來講,監管過去一年為消費金融行業適當降速,或者說為了緩解居民槓桿的快速增長做了一些努力。因為受限於宏觀層面保增長的要求,沒有出臺更嚴厲的措施。即便如此,政策層面的分化還是給行業分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在聯合貸和助貸的監管,互聯網貸款的監管,槓桿率的監管,可能會利好一些機構,比如助貸的監管利好全國性銀行,不利好地方性銀行,因為它要求地方銀行資金不出省,自然會產生分化的作用,包括監管趨嚴會對銀行對資金方的偏好產生影響。

去年下半年開始,業內明顯能感覺到很多非上市的互金平臺很難得到資金方的青睞,資金方要求越來越高,即便是上市平臺,也能感受到資金方的合作門檻在提升。P2P很難獲得機構資金的支持,加上行業密集暴雷後個人資金外流,行業萎縮非常厲害。

趨嚴管理環境下,金融機構作為資金方都會盡量選擇大機構,比如度小滿、360金融等平臺,都能夠快速的增長。作為大的互聯網巨頭,資金方願意把資金給它們。但其他的一些上市平臺,如趣店、樂信等,從去年一季度開始,季度放貸量一直在平穩波動,基本上沒有再增長,背後反映了整個資金方的態度趨謹慎,導致資金流向分化,對行業層面、機構層面帶來影響。

機構層面的分化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解釋。首先銀行過去幾年在進行快速的零售轉型,整體上評估做的好的也就兩三家,招行、平安做的好。國有大行、包括一些城商行的零售貸款也在增長,但談不上取得了多大成績。2017年以前房價走勢非常好,所以很多銀行個人貸款增長,背後原因是住房貸款的增長,並不是因為消費金融做得有多好。

如果看一家銀行互聯網轉型做得好不好,就看它的電子渠道客戶數。銀行零售轉型能力,原來用AUM(資產管理規模)衡量,現在用MAU(月活用戶)來衡量。在互聯網生態模式下,用戶是基礎,用戶量大了其他業務自然就有了。

招行電子渠道用戶每年增長非常快,2018年,招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等渠道加在一起已經接近1.5億,去重接近1億。而且招行信用卡累計髮卡量過億,說明招行在互聯網轉型裡做的非常好。

對於平安銀行,平安集團在整個零售領域的佈局實力很強,互聯網金融領域中陸金所做業務、金融一賬通做金融科技,加上汽車之家等場景。自己有場景、有科技也有用戶,有百萬級線下壽險代理銷售隊伍。所以平安銀行零售轉型,更多的是靠平安集團的用戶輸入。2016年開始轉型,到2018年零售利潤貢獻已經接近70%,這是不可複製的優勢。

中小銀行轉型分化也非常明顯。從上市銀行個人貸款增速排行榜看,我們簡單地用個貸增長大致反映銀行零售轉型的情況。有一些城商行的確抓住了助貸風口,作為資金方,與流量平臺合作實現了快速增長,比如西安銀行、蘇農銀行、上海銀行、長沙銀行。他們在這一波助貸快速發展過程中,盈利能力有了非常好的積累。更多的銀行是既沒賺到錢,也沒有科技積累,在過去的幾年感覺是被拋棄了。所以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銀行業會迎來洗牌。

區域性銀行在實體經濟經營轉型過程中存在區域捆綁緊的問題。地方性銀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無論是城商行還是農商行都是一種合作金融機構,都不叫銀行,不是銀行。到了1995年,人行、國務院開始承認它們是銀行,把這些城市的合作組織組建成城商行。這些地方性銀行背後的大股東都是地方財政局,所以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經濟、地方經濟快速增長,基建快速增長,重工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他們能夠得到政府支持,拿大項目是非常容易的。

2012年以前這些城商行日子過得都非常不錯,因為他們和地方政府是綁定的,無論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存款,還是對公基建貸款,他們能很容易拿到。但是2012年以後,實體經濟風險開始加速暴露,很多地方現在都沒有緩過來,那些地方的區域銀行同樣受到這個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015年統計顯示,淨利潤增速下降的城商行基本上分佈在中西部區域。

互聯網入侵對地方金融機構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一是全國性銀行加速做零售轉型,出現了掐尖效應,就是地方性銀行積累了一些優質用戶,全國銀行發力進來,這些用戶很快就被大行搶走了。因為他們利息低,產品、APP體驗好。全國性銀行加速下沉,給地方金融機構帶來優質用戶流失的風險。

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開始強調發力小微金融,利率不得提高,用比較低的利率來發展小微金融,很多全國性大銀行到地方做了小微企業貸款,而且利率非常低,這樣又將很多地方銀行的小微對公貸款優質客戶搶走了。因為小銀行不可能有那麼低的利率,大銀行因為盤子大可以不顧及局部虧損。

互聯網巨頭現在也發力地方場景,這兩年無論支付寶還是微信,在地方的交通、醫院等場景佈局非常快。地方銀行在個人業務更多依靠代發薪,包括市民卡,公交這些與地方場景結合的產品來保持個人業務的穩定。但是隨著互聯網巨頭向地方性場景滲透,區域銀行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在快速瓦解。

金融科技浪潮背後需要數據來支撐,小而美是做不到的。小而美的機構沒有數據、沒有人才,很難適應金融科技的大發展。區域性銀行在過去幾年並沒有獲得非常好的發展。

2018年下半年,隨著互聯網金融出現問題,很多做to B業務的金融科技輸出的機構開始把目光瞄向了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覺得他們被時代拋棄了,要去拯救他們,要給他們提供金融科技支持。所以很多機構在轉型為這類客戶提供支持和服務。

但是對這些銀行機構來講,迫切的需求是活下來,把利潤做上去,能夠把不良損失彌補上,創業型的金融科技方案提供商滿足不了這個需求。他們需要的是是能夠將業務流量和科技一起給他們的解決方案。首先把他們業務量做起來,讓他們能夠獲得盈利或者可持續回血,然後再探索科技進步。所以真正做的好的也是有流量支持的巨頭。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持牌消金公司也出現了比較大的分化。過去幾年是消費金融大發展的風口期,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整體上是受益者。但持牌消金公司2018年淨利潤在10億以上的只有2家,2017年只有3家。淨利潤超過2億的也就5家。看上去也沒有真正抓住互聯網消費金融風口。淨利潤靠前的三家,只有捷信是第一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裡面的,招聯、馬上都是後起之秀。其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沒有特殊機緣或者自身沒有特別大流量,都沒有很好的抓住消費金融風口。

所以消費金融的風口真正利好的機構,要麼就是膽大包天的現金貸、超利貸、714高炮,要麼就是和互聯網巨頭沾親帶故的,或者在策略上有獨特性,或者運氣好,多數機構並沒有獲益太多。

小貸公司明顯出現一個巨頭化現象。註冊資本高的頭部小貸公司基本上是互聯網小貸公司。2008年小貸試點開放,早期的小貸龍頭是瀚華小貸,現在已經被互聯網巨頭的小貸公司超越了。瀚華小貸2012年淨利潤達到高峰,2015、2016、2017年的淨利潤比較低,平均息費也在下降,2015年以前是最輝煌的階段,它代表了傳統小貸公司龍頭髮展現狀。早期小貸公司更多的是做對公貸款,和城商行、農商行面臨的問題一樣,沒有在零售佈局。因為他們沒有場景,沒有流量,沒有大資金支持,所以風口起來後被甩在後面。

互金平臺也在分化,已經上市的機構屬於頭部機構。2018年一季度開始,除了360金融按既定的速度保持增長,其他機構都受到影響。因為消費金融規模增長很容易,就是敢花錢買流量,風控通過率稍微放得高一點,要追求規模的話是能夠得到規模的。

為什麼其他的機構沒有追求規模,360金融追求規模?是因為戰略上的差異嗎?是因為覺得增長太快有風險嗎?我覺得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追求增長,而且他們過去一年股價的跌幅很大,壓力非常大,那為什麼不增長?因為缺少資金。為什麼會受到資金限制?這與監管信號有密切關係,主要的資金方是銀行,銀行對非巨頭型機構的資金支持在下降。像360金融可能不受影響,因為它背後有奇虎360這樣大的互聯網巨頭在。

P2P行業更是如此。去年6月份密集爆雷以後,行業貸款規模在快速縮水,從1萬億到現在7000億,縮水將近30%。前十大平臺的佔比在快速提升,集中度在提高。去年6月份前十平臺佔比34%,今年4月份提到了46%。前十大平臺的貸款餘額也在下降,只不過下降稍慢,其他下降更快。雖然下降,但集中度佔比依然在提高。

所以行業處於這樣尷尬的局面,和備案也有關係。

2016年8月網貸監管制度暫行辦法出臺,但今年4月財新曝光的試點方案,與之前的監管框架有很大不同,從這個方案中看,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一些地方進行備案試點,少量P2P會走完備案流程。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能夠完成備案登記工作。

P2P新的監管框架有向銀行監管靠攏的趨勢,包括強調提風險準備金,出借人風險補償金,這些都類似於存款準備金,類似於存款保險,強制計提撥備來提高安全性,對註冊資本門檻也提高了。

產業鏈層面也出現分化。場景方、流量方的話語權在提升。簡普科技信用卡單張的推薦費2017年是74元,到2019年一季度是107元,他給用戶推薦一張信用卡能從銀行賺107塊錢,但銀行未必能從一張信用卡里賺107塊錢。很多人開卡從不逾期,不分期,銀行根本賺不到錢。商戶的刷卡回佣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強勢場景還要求銀行開聯名卡,要參與客戶後續貢獻的利潤分成。

所以,現在來看就是巨頭搭臺,中小機構唱戲。大家都圍繞四大流量巨頭琢磨怎樣增長自己的業務,百度系、頭條系、螞蟻系和騰訊系。流量越來越集中,對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將會產生很多深遠的影響。

3

隱憂 -

我們看了很多分化的數據,得出很多結論,但是我也做一些風險提示。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第一,行業面臨的問題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消費貸款是要還的,雖然短期可以以貸養貸,但是長期是要靠收入來還。2013年以來,居民個人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在下降,負債槓桿率在快速提升,從20%左右提到53%。這一增一降之間,還債壓力在變大。家庭收入的制約,會成為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風箏線,到了一定高度,難再有突圍空間。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第二,消費貸款的很多資金沒有流向消費領域。監管對居民的槓桿快速增長持寬容的態度,是因為它支持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來保增長,如果借的錢沒有去消費,去還貸款了,去投資了,去買房子了,如果是這樣,監管會毫不猶豫的對行業進行制約。

數據上看,居民槓桿率在上升,從2014年36%到2018年的53%。住房貸款在2016~2018年佔比開始微降,與房價走勢一樣。房價2016年已經開始趨穩,住房貸款佔比開始趨穩了,但居民槓桿在快速增長。大家還是借錢,借錢是去消費了嗎?消費支出在可支配收入的佔比一直在下降,從2014年的69%降到了2018年的66%。消費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借錢消費,不合實際,我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消費金額比例肯定是下降。消費佔比下降,負債上升又沒買房,去幹什麼了?這是黑洞,統計不清楚的地方。

其他用戶調研數據方面,比如貸超平臺,90後群體30%都是以貸還貸,有些平臺統計數據是60%,非常高的水平。可能也會有人去做投資。從宏觀經濟層面看不出促進消費的效果,政策層面寬容度可能會下降,對行業的發展會有不確定性。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第三,多頭借貸問題。多頭借貸背後的問題首先是消費金融行業風控同質化。因為數據在集中、流量在集中、場景在集中,風控的模型在趨同,大家可能用的都是那幾家的數據,那幾家的風控模型,或者都是那幾家培養的人出來創業做同樣的事。所以風控是趨同的,獲客也越來越集中,靠流量平臺、貸款超市。

貸款超市肯定是一客多賣,他們有天然動力把客戶推給更多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用同一個模型,要麼都拒絕,要麼都同意,用戶一下從一個借不到錢的人變成有20個平臺對他都敞開懷抱。可能就忍不住借20個平臺。過度借貸必然會引發槓桿率過快增長,進而會引發很多問題,包括以貸還貸。

現在大家寄希望於百行徵信,百行徵信現在已經有些產品開始對外開放,如果這樣的平臺打破了信息孤島,能夠清晰的看到現狀,很多機構會嚇得不敢做。那時候供給側縮水,很多人資金鍊就斷了,風險開始暴露,這也是問題。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P2P快速退出會給消費金融行業未來一年裡帶來比較大的不確定性。P2P備案截止日期是2020年,2017年提出三年重大風險攻堅戰,期限就是2020年,資管新規過渡期限也是2020年。屆時,不可能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隱患都解決完,只有P2P還留個尾巴。所以,2020年P2P備案肯定會有實質性進展。

但現在P2P運營平臺一千家,能給備案的可能不到一百家,相當於900家要在一年裡密集退出。這些機構的退出可能會引來很多問題。快速退出意味著供給側快速縮水,很多人借不到錢,出現不良,在消費金融領域產生傳染效應,尤其行業多頭借貸比較普遍,會把風險傳遞給其他機構。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聲譽壓力問題一直存在。過去幾年關於消費金融的監管,現金貸、校園貸、租房分期等都是輿論風險引發監管出手。2018年消費金融領域的聲譽壓力並沒有下降反而在提升。現金貸新規以後,監管出臺了一些措施整治亂象,但是投訴還是越來越多,包括去年套路貸問題,租房分期問題,教育分期問題,數據隱私問題等等。這種聲譽風險壓力會給行業帶來短期脈衝式影響。今年315曝光了714高炮,曝光後一星期內,互金協會,北京、廈門和廣州的地方機構相繼出臺了政策,公安、司法機關做了運動式整治,但如果高壓態勢不能持續,很容易死灰復燃。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監管未來怎麼管也是影響行業走勢的關鍵變量。監管出手會引發什麼影響?從2017年12月的現金貸新規裡面能找到相應的案例:2017年12月出臺現金貸新規,短期內把無場景依託的現金貸暫停了,雖然後來仍然在做,但短短几天的暫停就已經對行業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幾個頭部平臺, 2018年一季度跟2017年四季度相比,業務規模都有比較明顯的縮水,包括逾期率也有明顯上升。像二三四五,一個季度撥備計提了將近八個億,比全年前三個季度還要多。

4

- 前景 -

對於未來,我們回到宏觀做一箇中美對比。從消費貸款比社會零售品總額數據來看(消費總額有多少是消費貸款來支持),中國跟美國有比較大的差距,大概還有30個百分點。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所以中國消費金融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但它的問題是短期過快增長。負債是可以的,但是要慢慢的負債,不能短期過快增長,那會在局部引發一些問題,從而引發全局性影響。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消費金融行業從總量層面來講是有增長空間的,但它過去三年快速增長引發了很多的潛在問題,這些風險沒有得到合理釋放,未來一兩年對行業會有負面影響,風險事件的出現不可避免。但是放長眼光來看,行業沒有問題。短期有風險,長期沒問題。企業運營層面,向著長期有前景的業務方向調整、做結構轉型升級,把短期可能出問題的業務儘快拋棄,就能比較有效地度過短期危機。

戰略調整方面,第一,放貸機構要放棄速度情節。很多放貸機構是被資本催生起來的,這些機構普遍有速度情結。對機構來講,要做主動抉擇,尤其是現在風險還沒爆發,高速增長是可以的,這時可以主動戰略調整,追求從速度到質量的轉化,在模式或者產品類型上,向場景集中。

第二,場景金融在政策層面上是安全的。因為場景金融就是促進消費,場景金融的特點是錢直接打給商家,相當於受託支付,沒有打給個人,資金流向可控,是百分之百促消費。政策層面即便再出臺任何的限制性措施,對於這一塊肯定還是支持的,因為宏觀層面還是要保增長。所以說未來一段時間裡,大家如果去發力場景金融,或者主業是做場景金融,政策風險性其實非常低。

薛洪言:消費金融後風口階段的分化與突圍 | Vclub

場景金融做什麼場景,可以看居民支出結構。最終消費場景就幾個,食品、居住、醫療、保健、衣著、家庭設備等。食品場景主要被信用卡佔據,很少有人吃飯還要借消費貸。過去幾年大家說的比較多的是租房居住,租房分期、交通通訊、教育分期、醫療保健等等場景,市場都已經有所探索,但是有些產品的確現在還沒有做到位。3C分期包括線上的電商分期,做的比較到位,這些場景也比較集中,對創業機構、一般的消費金融機構也沒有太多空間。而潛在的空間在於線下的教育分期、醫美分期,在居民消費結構裡是比較大的蛋糕,市場空間是千億級別,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舉例來說,有一家教培機構,數據顯示它每年新入學人員中有50%~55%是使用分期的,因為學費是2萬~5萬,一半的人通過分期,培訓完找工作再去還款,所以教育分期是有市場的。但這個場景爆發了很多風險,因為涉及到場景方不靠譜的問題。實物消費買個手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除非手機有問題,否則不存在退貨。但接受培訓,主觀評價差距太大,借款人如果就覺得培訓效果不好,不值5萬塊錢,可能就會引發不想還錢的風險。

因為場景消費體驗本身影響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增大場景貸款的複雜度和風控難度,加上有些場景方本身不靠譜,如存在捲款跑路等問題,就會導致線下場景做起來確實比線上要困難,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風控層面。但它並非是不可解決的問題,只不過是大家不願意做,特別是很多機構做久了現金貸以後不願意去做這種活,但並不代表這些場景沒有空間。

未來一兩年裡應該去嘗試做這樣的業務,因為這樣的業務有生命力,在未來行業調整時期,有這樣的業務在手就能保證自己餓不死。

2018年下半年,很多P2P平臺因為沒有資金來源陷入困境。個人資金外流,機構資金不合作,沒貸款可以放,不放貸款就沒有收入。所以去年下半年包括頭部的P2P平臺都在裁員,而另一邊優秀員工主動離職,因為幾個月沒怎麼放貸款,他們知道肯定沒有年終獎,有能力的員工就跳槽了,或者一個部門總跳槽,帶著骨幹走了,所以會給企業的人才結構、人才儲備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相反如果企業有壓艙石的業務能夠抵禦週期,就可以保證員工層面的基本穩定。否則即便企業活下來,如果核心員工都跑了,也很難享受下一波紅利。所以這樣的業務雖然苦,但應該要有的。

第三,方向上看要做小微業務。這是監管導向。金融是強監管,金融機構要順著監管要求做才有出路。P2P監管、第三方支付監管,都是一個方向——小微化。無論限制轉賬筆數、限制餘額、限制借款餘額,都是要求互聯網機構往小做。

最後一點,抱一棵大樹。現在大的流量巨頭,或者互聯金融科技巨頭,都在建開放平臺,張開懷抱,想把自己的生態做大。和巨頭開放小程序一樣,歡迎大家入住,幫他們搭建生態。這種生態肯定是雙贏的,小機構可以得到流量,得到科技支持。如果行業分化,巨頭肯定在分化過程中往上走,市場份額會增加。所以加入開放平臺和巨頭適度捆綁,有助於在分化過程站穩腳跟。積極擁抱巨頭開發平臺,和獨立自主發展是不排斥的。

整體上來看,要有進有退。這個階段最考驗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現在已經過了閉著眼睛投錢的階段,需要發揮戰略部的決策和導向作用了,要給企業指出未來方向,業務結構怎樣調整,發力哪些業務,縮減哪些業務,做一些取捨和抉擇,才能更好的度過行業分化階段。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主要內容,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