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時代奮進新農商—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

金融新時代 奮進新農商

----大數據時代下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王恆豐,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長壽支行

近來年,"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新技術給傳統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帶來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正在顛覆著銀行業傳統的競爭方式和經營方式。從更宏觀的維度來看,金融領域進一步開放,利率市場化,投資渠道多樣化,同業競爭激烈化,等等這些現象都預示著金融業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的金融業態,面對新的危機和挑戰,如何轉變思維主動求變,如何主動順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把農商行做到"大而強""強而美"美而精",亟需農商行交出自己的答卷。

一、大數據時代農商行面臨的困境

隨著農村金融政策的逐漸放開,農村金融機構在質量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據銀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已達到32.82萬億元,佔國內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的13.0%,與此同時,作為"最接地氣"的農村金融機構——農商行資產規模也突破了20萬億,毋庸置疑農商行已經成為眾多農村金融機構的"領頭羊",在當地金融體系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在全國1000多家農商行中,資產規模最大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已突破1萬億大關,而資產規模不足50億的農商行也不勝枚舉,質量上的良莠不齊反應出各自風險抵抗能力的差異,特別是在監管趨嚴的"大資管"時代,農商行的頻頻"暴雷",也從側面折射出在金融新時代,農商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轉型迫在眉睫。

1.互聯網金融和其他銀行機構"線上線下"的雙重衝擊

2013年支付寶推出貨幣基金"餘額寶",名噪一時,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讓互聯網金融照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到目前為止,各類"寶寶"理財產品,P2P網貸項目異軍突起,此類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其創新的體驗方式和靈活便捷的投資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擴張,對銀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商行也一樣不能倖免。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營業網點作為銀行的最小肌理單元,對銀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得網點者,得天下",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其高效便捷的服務方式,廣闊的應用場景,無孔不入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交易壁壘,客戶的交易和支付結算越來越少地通過線下網點,過去依靠網點到場客戶進行被動營銷的模式難以為繼。另外,農商行還要面臨,大型銀行、城商行以及村鎮銀行等"攪局者"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農商行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2.市場應變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匱乏。

大數據時代,農商行傳統的"存、貸、匯"三大業務板塊都將進一步承壓。過去銀行通過網點為支撐點,提供人力服務,但現在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大數據精準識別用戶需求,同時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從而快速佔領市場。這不單單是思維模式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由於應用場景被第三方佔據,農商行失去了直接接觸客戶,也就失去了為客戶提供服務和營銷的機會。同時,客戶對體驗和服務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及年輕客戶的流失是對傳統農商行的另一個挑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過去僅僅依靠存貸利差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傳統模式將不可持續,產品結構單一,業務能力不足,可以提供的金融產品競爭力不足,這些都將是農商行轉型不可迴避的問題。截止2018年底,全國資產規模前5的農商行中,從近4年的淨利潤來看,雖然都保持了持續盈利的態勢,但就增長幅度而言,速度都有所放緩,成都農商行連續3年增長幅度不足5%,而作為農商行"龍頭"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後,2018淨利潤增長率僅為1.7%,增長乏力。大型農商行的盈利情況如此,其他小型農商行可想而知。

"

金融新時代 奮進新農商

----大數據時代下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王恆豐,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長壽支行

近來年,"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新技術給傳統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帶來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正在顛覆著銀行業傳統的競爭方式和經營方式。從更宏觀的維度來看,金融領域進一步開放,利率市場化,投資渠道多樣化,同業競爭激烈化,等等這些現象都預示著金融業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的金融業態,面對新的危機和挑戰,如何轉變思維主動求變,如何主動順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把農商行做到"大而強""強而美"美而精",亟需農商行交出自己的答卷。

一、大數據時代農商行面臨的困境

隨著農村金融政策的逐漸放開,農村金融機構在質量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據銀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已達到32.82萬億元,佔國內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的13.0%,與此同時,作為"最接地氣"的農村金融機構——農商行資產規模也突破了20萬億,毋庸置疑農商行已經成為眾多農村金融機構的"領頭羊",在當地金融體系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在全國1000多家農商行中,資產規模最大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已突破1萬億大關,而資產規模不足50億的農商行也不勝枚舉,質量上的良莠不齊反應出各自風險抵抗能力的差異,特別是在監管趨嚴的"大資管"時代,農商行的頻頻"暴雷",也從側面折射出在金融新時代,農商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轉型迫在眉睫。

1.互聯網金融和其他銀行機構"線上線下"的雙重衝擊

2013年支付寶推出貨幣基金"餘額寶",名噪一時,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讓互聯網金融照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到目前為止,各類"寶寶"理財產品,P2P網貸項目異軍突起,此類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其創新的體驗方式和靈活便捷的投資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擴張,對銀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商行也一樣不能倖免。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營業網點作為銀行的最小肌理單元,對銀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得網點者,得天下",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其高效便捷的服務方式,廣闊的應用場景,無孔不入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交易壁壘,客戶的交易和支付結算越來越少地通過線下網點,過去依靠網點到場客戶進行被動營銷的模式難以為繼。另外,農商行還要面臨,大型銀行、城商行以及村鎮銀行等"攪局者"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農商行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2.市場應變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匱乏。

大數據時代,農商行傳統的"存、貸、匯"三大業務板塊都將進一步承壓。過去銀行通過網點為支撐點,提供人力服務,但現在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大數據精準識別用戶需求,同時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從而快速佔領市場。這不單單是思維模式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由於應用場景被第三方佔據,農商行失去了直接接觸客戶,也就失去了為客戶提供服務和營銷的機會。同時,客戶對體驗和服務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及年輕客戶的流失是對傳統農商行的另一個挑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過去僅僅依靠存貸利差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傳統模式將不可持續,產品結構單一,業務能力不足,可以提供的金融產品競爭力不足,這些都將是農商行轉型不可迴避的問題。截止2018年底,全國資產規模前5的農商行中,從近4年的淨利潤來看,雖然都保持了持續盈利的態勢,但就增長幅度而言,速度都有所放緩,成都農商行連續3年增長幅度不足5%,而作為農商行"龍頭"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後,2018淨利潤增長率僅為1.7%,增長乏力。大型農商行的盈利情況如此,其他小型農商行可想而知。

金融新時代奮進新農商—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全國資產規模排名前五農商行的淨利潤增長幅度對比圖

"

金融新時代 奮進新農商

----大數據時代下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王恆豐,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長壽支行

近來年,"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新技術給傳統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帶來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正在顛覆著銀行業傳統的競爭方式和經營方式。從更宏觀的維度來看,金融領域進一步開放,利率市場化,投資渠道多樣化,同業競爭激烈化,等等這些現象都預示著金融業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的金融業態,面對新的危機和挑戰,如何轉變思維主動求變,如何主動順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把農商行做到"大而強""強而美"美而精",亟需農商行交出自己的答卷。

一、大數據時代農商行面臨的困境

隨著農村金融政策的逐漸放開,農村金融機構在質量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據銀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已達到32.82萬億元,佔國內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的13.0%,與此同時,作為"最接地氣"的農村金融機構——農商行資產規模也突破了20萬億,毋庸置疑農商行已經成為眾多農村金融機構的"領頭羊",在當地金融體系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在全國1000多家農商行中,資產規模最大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已突破1萬億大關,而資產規模不足50億的農商行也不勝枚舉,質量上的良莠不齊反應出各自風險抵抗能力的差異,特別是在監管趨嚴的"大資管"時代,農商行的頻頻"暴雷",也從側面折射出在金融新時代,農商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轉型迫在眉睫。

1.互聯網金融和其他銀行機構"線上線下"的雙重衝擊

2013年支付寶推出貨幣基金"餘額寶",名噪一時,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讓互聯網金融照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到目前為止,各類"寶寶"理財產品,P2P網貸項目異軍突起,此類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其創新的體驗方式和靈活便捷的投資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擴張,對銀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商行也一樣不能倖免。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營業網點作為銀行的最小肌理單元,對銀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得網點者,得天下",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其高效便捷的服務方式,廣闊的應用場景,無孔不入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交易壁壘,客戶的交易和支付結算越來越少地通過線下網點,過去依靠網點到場客戶進行被動營銷的模式難以為繼。另外,農商行還要面臨,大型銀行、城商行以及村鎮銀行等"攪局者"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農商行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2.市場應變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匱乏。

大數據時代,農商行傳統的"存、貸、匯"三大業務板塊都將進一步承壓。過去銀行通過網點為支撐點,提供人力服務,但現在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大數據精準識別用戶需求,同時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從而快速佔領市場。這不單單是思維模式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由於應用場景被第三方佔據,農商行失去了直接接觸客戶,也就失去了為客戶提供服務和營銷的機會。同時,客戶對體驗和服務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及年輕客戶的流失是對傳統農商行的另一個挑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過去僅僅依靠存貸利差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傳統模式將不可持續,產品結構單一,業務能力不足,可以提供的金融產品競爭力不足,這些都將是農商行轉型不可迴避的問題。截止2018年底,全國資產規模前5的農商行中,從近4年的淨利潤來看,雖然都保持了持續盈利的態勢,但就增長幅度而言,速度都有所放緩,成都農商行連續3年增長幅度不足5%,而作為農商行"龍頭"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後,2018淨利潤增長率僅為1.7%,增長乏力。大型農商行的盈利情況如此,其他小型農商行可想而知。

金融新時代奮進新農商—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全國資產規模排名前五農商行的淨利潤增長幅度對比圖

金融新時代奮進新農商—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變”與“不變”

2015年——2018年全國資產規模排名前五農商行的淨利潤對比圖

3.不良貸款率較高,風險抵抗能力較差

風險控制是銀行業發展永恆不變的話題,根據銀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國有大行的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卻在攀升,從2017年一季度的2.55%增至四季度的3.16%,而同期國有大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只有1.75%。究其原因,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有下幾個方面,首先,宏觀經濟下滑,地方經濟不景氣,而由於農商行的資產質量和地方經濟高度捆綁的關係,不良資產激增也能夠解釋;其次由於農商行服務"三農"的性質,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農業貸款項目往往具有小額性、低盈利性、脆弱性等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也就造成了涉農貸款週期長、成本高、風險大,也就加速了農行商行不良率的暴露,最後,農商行化解不良貸款的能力較弱,化解方式也比較單一,這無形中就加大了銀行風控的壓力。

二、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蛻變

互聯網金融成本低,覆蓋廣,體驗好等優點,對農商行的衝擊顯而易見,但挑戰和機遇並存,互聯網思維給農商行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的同時,從另一個維度豐富了經營者的思路和理念,同時也倒逼傳統銀行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因此大數據時代,農商行大有可為。

1.大數據時代,農商行要轉變思維方式

大數據時代下,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攻城拔寨",農商行也要用大數據的思維來武裝自己。一方面農商行要搭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要讓數據說話,第一步就需要進行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先進的平臺是大數據應用的基石,而先進的大數據平臺離不開準確的數據,以及科學的體系架構設計,因此,整合各類數據資源,充分利用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構建多場景應用,線上線下融合使用的大數據平臺勢在必行;另一方面,還要打造農商行自己的大數據人才隊伍。大數據人才是農商行搶奪市場的一份"利器",可以通過"公開招聘+內部培養"的模式,打造一支數據分析能力強、專業技術水平高、知識領域廣的人才隊伍。同時,還要加強對普通員工的大數據業務培訓工作,積極關注銀行業各項統計工作的新方法新理論,確保農商行員工在第一時間能迅速充分地瞭解並學習到對數據應用方面的最新信息及知識體系。

2.大數據時代,農商行要改變經營模式

新興金融業態的興起,促使著農商行的經營變革。首先可以從以前粗放型的營銷模式,向"個性化銀行"轉型。在傳統模式中,營銷人員以產品為中心來反覆主動推薦金融產品,這樣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以前的營銷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圍繞客戶"衣、食、住、行、玩"等行為需求,同時根據不同客戶的行為習慣、風險偏好,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金融服務,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做到"一人一品"的"個性化銀行";其次,可以從注重線下網點向"全能化銀行"轉型。打破原有網點化、固有化的經營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精準識別,智能推送,對農商銀行現有的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全面改造升級,促進傳統櫃檯業務向後臺電子業務轉型,利用客戶碎片化時間,打造隨時隨地的金融服務功能,真正做到"24小時銀行"。同時,通過增強交互性和可玩性示範,不斷提升客戶體驗水平,激發客戶興趣同時為客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滿足其日常理財、證券投資、信託業務、保險業務等的不同需求,開闢全方位、多渠道的盈利模式,促進農商行走上全能化發展軌道。

3.大數據時代,農商行要更注重風險把控

面對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的頑疾,大數據也是一副"良劑"。 通過大數據平臺,對有效數據的深入挖掘,可以充分發揮其指向性、預測性作用,準確把握潛在風險隱患,從而實現對不良貸款問題事前精準識別、事中靈活控制、事後高效管理,與此同時,大數據平臺還可以挖掘客戶信息與客戶風險表現之間的關聯規則,建立黑名單制度、風險評分制度、信用評分模型,建立全方位、多維度預警指標體系,提高業務部門識別信貸風險的準確度和及時性,也便於對不同的風險資產採取差異化的處置措施,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管控。最後,還應建立雲控制大數據智能風控體系,風控體系不僅僅侷限於貸款業務,而是實現所有業務全覆蓋。在關鍵風險節點,做到權責明晰、制度健全,不斷提升風險把控和危機處理能力。

三、大數據時代農商行的堅守

金融新時代,各種金融發展模式層出不窮,"共享經濟"、"P2P"等各類金融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在大型銀行,互聯網金融前後夾擊中尋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是未來農商行發展的關鍵。堅持深耕本地,藉助大數據的外力,佈局未來才是農商行的出路。

1.永葆赤子之心,堅持服務"三農"

從農村信用合作社到農村商業銀行,悠悠百年農信史,就是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縮影。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在填補鄉村金融空白,支持服務"三農",可謂功勳卓著。因此,無論外部形勢如何變,農商行服務'三農'的職責不會變,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社會責任不會變。時值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只要我們"農商人"永葆赤子之心,把主業做專、做精、做實,把事業做大、做強、做久,一定能奮鬥出一片屬於農商行自己的天空。

2.永葆奮鬥之心,堅持根植地方

綜合眾多農商行發展的實踐,農商行的發展不能盲目的"求大求全",應該堅持立足本地,注重內涵式發展。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為例,作為重慶本土最大的金融機構,頂著我國資產規模最大,發展態勢最好農商行的光環,長期深耕重慶地區,服務了全市80%的人口,通過優化網點佈局,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實現了全市所有區縣服務網絡全覆蓋。正是由於重慶農商行堅持"做深做細"重慶市場的發展模式,才換來了其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淨利潤的長期穩步增長。因此,農商行應該立足本地,深耕細作,狠抓服務,集中資源提供符合客戶需求,具有本行特色的金融產品,以提高客戶黏性度,打造服務型"精品銀行",從而提高市場佔有率。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新勢力的衝擊,農商行發展充滿了各種挑戰和新變化。變化的是運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為民服務的理念;變化的是思維角度和服務方式,不變的是我們農商人"支小支農","服務三農"的初心,在這變與不變中,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金融新時代下,農商行的發展必須以"智"提"質",由傳統銀行向數字化銀行、個性化銀行、全能化銀行轉型升級,推動各種高科技技術手段在更廣範圍、更高質量、更深程度的融合,在用戶體驗、服務水平、風險把控,產品競爭力等方面下足功夫,紮根基層,深耕本地,為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添磚加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