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檢查“大限”將至 網貸行業加速“去蕪存菁”

金融 P2P理財 融360 投資 分析師 上海金融報 2018-12-06

時近歲末,網貸合規檢查接近尾聲,一些具備實力的行業“頭部”平臺已將目光瞄準終極目標——備案,而不具備備案條件的平臺也在逐步清退中。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網貸行業“出清”將進一步加劇,平臺將進入優勝劣汰階段。

合規檢查“大限”將至 網貸行業加速“去蕪存菁”

近半數平臺提交合規自查報告

根據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8月中旬下發的《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P2P網貸平臺應在12月底前完成合規檢查,而今留給平臺的時間僅剩不到1個月。

據第三方檢測機構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下旬,提交合規自查報告的網貸平臺數共532家(剔除問題平臺),佔全國正常運營平臺總數(1102家)的48.27%。北京、廣東、上海提交報告的平臺數最多,其中,廣東290家正常運營平臺中至少有156家;北京227家正常運營平臺中至少有150家;上海102家正常運營平臺中至少有70家。

與此同時,《上海金融報》記者根據各家通過測評的存管銀行公開數據統計,目前共有828家平臺上線銀行存管。換句話說,全行業仍有近25%的平臺未上線符合要求的銀行存管。

“部分平臺在互金協會披露的數據,與存管銀行披露的數據不一致。例如,博金貸在互金協會及官網披露其截至9月30日的借貸餘額為14.15億元,而江西銀行披露博金貸截至9月30日的待收餘額為15.19億元。對此,博金貸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是銀行與互金協會的統計口徑有別。”融360網貸評級組分析師呂佳琦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平臺在銀行存管賬戶產生餘額的原因,主要是借款人提前將資金存入,以便借款到期直接扣款;投資標的到期後,出借人未及時提現;出借人充值,但未及時投資等。

此外,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網消息,截至11月末,協會共披露27家存管銀行信息,共涉及網貸機構523家,包括全量業務上線機構443家,已簽約未全量上線機構80家。值得注意的是,行業“頭部”平臺陸金服、小贏網金、信而富等,均未全量上線銀行存管系統。

小贏網金相關負責人向《上海金融報》記者透露,小贏之前已全量上線華瑞銀行存管,後因更換存管銀行,不得不重新遷移。由於平臺體量較大,遷移需耗費一定時間,預計年底全部遷完。該負責人表示,導致平臺未全量上線銀行存管的因素很多,如現有業務或歷史存量業務不合規等。出借人應分清原因,規避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提交自查報告的平臺中,銀行存管、信息安全“三級等保”(指對應的保護能力級別是地市級以上政府內部重要信息系統加密)、ICP經營許可證三者齊全者不足四成。據融360評級組不完全統計,目前僅300家平臺有ICP經營許可證;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800多家平臺中,有600家上線了“白名單”銀行;180多家平臺通過了公安機關的信息安全“三級等保”。

“至少有一半平臺已基本無緣備案,行業‘出清’將進一步加劇。”捷越聯合副總裁段建明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已提交自查報告的平臺,如捷越聯合旗下的向前金服、向上金服,現階段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律檢查和行政核查上。

融360網貸分析師艾亞文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合規檢查後,網貸平臺還需接入互金協會的信披及登記系統,運行半年後再行備案。

合規檢查“大限”將至 網貸行業加速“去蕪存菁”

供圖 今日頭條

各地開啟平臺“清退潮”

近期,各省市地方金融監管部門開啟了一輪網貸平臺“清退潮”。

11月7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公告稱,該省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第一批取締類機構名單已確定,包括53家P2P網貸機構。11月12日,杭州監管部門清退予財緣、貴人貸等平臺,並宣稱當地“存量不足1億元的平臺都將被清退”。11月13日,北京監管部門稱,存量低於5000萬元的P2P平臺將不予備案。11月16日,江西省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江西省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退出指引(試行)》。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1個省市發佈了網貸平臺退出指引。

融360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共1099家,較1月的1718家下降36%,新增問題平臺30家,其中提現困難15家,跑路失聯4家,經偵介入3家,良性退出2家,暫停運營1家,轉型1家,有爭議的4家。

業內人士指出,在1000多家正常運營的平臺中,提交自查報告的只有500多家,意味著未提交自查報告的平臺,都可能面臨被清退的風險。

“監管層整治網貸市場,目的就是加以規範,降低風險。在此過程中,不合規或者無法達到合規要求、運營出現風險的平臺退出市場,是自然結果。”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按規定提交自查報告,或者未被納入整治範圍的機構,後期都將不得繼續開展網貸業務。

“清退的平臺首先會集中在問題平臺和‘殭屍平臺’,尤其是跑路失聯和經偵介入的平臺,應會被有序引導出局。”艾亞文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但在宣佈清盤、公佈兌付方案後,完成兌付流程的網貸平臺僅為少數。”

艾亞文進一步指出,目前來看,完全清退成功的平臺很少,僅少數平臺承諾將如期兌付出借人資金。“難點與障礙主要在於借款人無法如期還款。很多借款項目期限很長,有些借款人能配合平臺提前還款,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借款人不能按時還款,或者無法還款,這就涉及法律訴訟。而一旦進入法律訴訟,期限會很長。另外,出借人對平臺清退方案不滿意,與平臺長時間協商也非常耗時間。還有一部分平臺是因經偵介入,立案、偵查、起訴、審判流程比較長。”

行業還將大規模整合

經過此輪行業整治後,網貸行業的未來會怎樣?對於這個問題,一些分析師的“答案”是:預計“倖存者”寥寥無幾。

於百程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目前網絡行業的整治過程中,政策是最大變量;其次是行業遇冷導致平臺抗風險能力發生變化。”

前不久,《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出臺,意味著P2P網貸正式被納入銀保監會管轄範疇。“但這並不意味著將網貸平臺等同於金融機構。”於百程認為,“根據新規,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負責制定行業監督管理制度,並實施行為監管。各省級人民政府,即各地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本轄區網貸信息中介機構的監管。”

於百程預計,根據“合規一家,備案一家”的監管要求,最終通過備案的平臺不會太多。“在目前的備案政策下,最終可能會留下一兩百家平臺。”

在野村證券分析師唐聖波看來,此後網貸行業將邁向大規模整合,預計目前剩餘的平臺,未來至少會有80%倒閉。

“進入整治的‘下半場’,網貸行業監管政策更明朗,風險得到有效防範,投資者權益得到較好保護,平臺將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有實力的合規平臺會在這一輪洗牌中得到更穩健的發展,根基會更牢固。”艾亞文表示,“通過備案的平臺,意味著各方面已得到監管部門認可,資質相對健全,合規程度更高,信披更全面。可以預見,通過備案的平臺,其體量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於百程也表示,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業態,網貸行業部分解決了小微企業和個人的借款需求,部分滿足了出借人的資金回報需求,且積累較多風控經驗的部分平臺已具備一定的創新和持續經營能力,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提升。“未來優勢平臺與銀行、小貸公司在技術等方面的業務融合將進一步加強,市場非常廣闊。”

記者 李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