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P客戶保護與賦能系列: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寓於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編者按

近年來,各國政府、國內外普惠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知名金融機構都對“客戶保護”格外關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在2018年10月16日“第四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正式啟動“CPCP客戶保護與賦能計劃”,第一次提出了“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寓於金融消費者的教育”觀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顧雷博士就普惠金融消費者教育問題與廣大讀者深入交流。作為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PCP項目的後續研究成果,我們歡迎業內人士一起參與討論,共同為普惠金融消費者教育問題進言獻策。

作者:

CPCP客戶保護與賦能系列: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寓於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趙錫軍,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融與證券研究所(FSI)執行所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聯席院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與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國際金融、證券投資、金融監管、公司財務,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資本市場理論、普惠金融監管方面研究。

CPCP客戶保護與賦能系列: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寓於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顧雷,法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後,高級經濟師,現任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國際破產協會中國破產重整聯盟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近年來主要研究互聯網金融、破產重組、普惠金融監管以及證券市場違規犯罪問題。

CPCP客戶保護與賦能系列:普惠金融健康發展寓於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各國政府開始從監管角度進行反思,特別是金融產品設計日趨複雜化,金融交易結構更加專業化的情況下,金融消費者無論在專業知識還是投資決策過程都面臨明顯挑戰。

作為次貸危機發源地,美國政府認識到加強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美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教育方面的努力主要通過2010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體現出來,該法案旨在通過設立“金融教育與消費者參與部”,要求在美國建立專門的保護消費者教育機構,指定官方網站傳播金融基礎知識,設立“金融知識宣傳月”,將金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等多種方式,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

與美國一樣,英國在2010年頒佈了《金融服務法案》,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保護,還專門成立了消費者金融教育局,向公眾提供免費、公正的金融和貨幣諮詢建議,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和國民金融素養調查,逐漸推進英國政府金融教育的國家戰略。

澳大利亞在金融消費者教育也走在全球前列。澳大利亞市場監管當局搭建了專門的互聯網教育平臺,一方面強化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責任,提升市場的信息透明度,建立輔助的消費者糾紛處理機制。另一方面根據不同消費者開展分類金融知識教育,平臺針對不同年齡群體,提供不同的金融知識。例如,針對15歲以下人群,澳大利亞主要進行金融知識掃盲,幫助訪問者培養良好的金融消費習慣;對15—24歲之間群體,主要向其介紹各種不同的金融產品,為其做好第一份投資提供幫助,使得金融消費者更易於獲得金融產品和服務信息,營造一個公平、有序、透明的市場環境,有利於投資和消費決策。

德國是歐盟核心成員國,該國金融系統核心服務模式是全能銀行模式,這與我國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服務模式較為相似。在消費者教育方面,德國作為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建立了多層次的金融消費者教育保護機制,既有以BaFin為核心的官方教育保護機制,也有依靠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的民間教育機制,提升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瞭解,有助於金融消費者保護個人隱私權利。

之所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德國對消費者權益教育非常重視,最直接原因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排斥開始無節制氾濫,已經使得部分社會群體無法獲得應得的金融服務和產品,社會貧富差別與日俱增,嚴重影響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要客服金融排斥,就必須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因為只有金融教育可以幫助個體獲得金融知識、金融技能,做出合理的金融決策和金融行為,改善弱勢群體的金融福利,縮小貧富差距,穩定社會,促進財富增長。

當然,金融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頂層設計,統籌社會各方利益方,深刻認識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之間關係。為此,早在200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建立了國際金融教育網絡。2013年,OECD發佈了《推進金融教育國家戰略》,這一方略成為各國金融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特別為是美國次貸危機更促使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消費者進行教育,促使金融消費者根據自身財務狀況、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等因素進行消費和投資。2011年,世界銀行公佈了《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良好行為》,此後2011年10月,G20巴黎峰會還通過了經濟合作與發展起草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高級原則》。

根據2016年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組織研究表明:全世界已有113個國家建立了金融消費權益教育和保護的法律框架,85個國家已開展各種形式的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幫助消費者提高金融知識水平,使得各國政府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重視程度日益提升。

但是,我國普惠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教育狀況卻令人堪憂。根據2018年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的調查報告揭示:中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不具備金融常識,大約80%以上的青少年沒有接受過金融知識方面的教育,90%以上的在校學生沒有接受金融培訓。問題是,近年來我國在數字金融與第三方支付發展迅猛,跨市場交叉性金融產品大量湧現,金融交易結構的複雜程度不斷加大,普惠金融碎片化、個性化、微型化特徵明顯,直接導致了消費信息的真實性以及分析能力有所下降。從“714超級貸”野蠻生長到互金平臺出現的旁氏騙局,從“易租寶”悄然興起到今年的P2P集體爆雷,無一例外證明了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服務、特性、收益水平的判斷出現了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眾群體的金融素養教育缺失,金融消費者的教育狀態令人堪憂。

為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對小微企業、三農機構、個體工商戶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更需要提高他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特別對邊遠地區的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老弱病殘群體普及金融教育,樹立起“買者有責,賣者餘責”理念,培養金融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為此,我國在2016年杭州峰會上通過了“G20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第六項是關於金融消費者教育原則,明確將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列為普惠金融工作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將金融消費者教育作為一項戰略性的工作予以開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保護局在過去的幾年中,也通過各種渠道提高消費者的金融素養,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識普及活動,諸如從2013年開始的每年9月份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2017年開始的每年6月開始普及金融知識,守住錢袋子的活動,中國銀保監會、國家網信辦也在最近幾年中,啟動了“金融知識普及月·金融知識進萬家”暨“提升金融素養·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面向金融消費者宣傳金融知識。

但是,所有這些都集中在金融知識傳導方向,沒有專注金融消費者金融能力的提高,缺乏獲取金融知識的途徑和防範風險的技能教育和培訓。這對於提高國民金融素養、提升金融能力來說依然是遠遠不夠的。

2018年10月“第四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成功召開,其中專門設置了一個環節,啟動了“CPCP普惠金融客戶保護與賦能計劃”,率先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寓於消費者素質教育的觀點,主要包括一是金融知識的傳導,二是金融能力的提高。我們認為,關注貧困人群、小微企業客戶的權益保護和教育,僅僅依靠普惠金融知識宣傳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提升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識能力,提高金融風險辨別和抵禦能力,為不同的普惠金融消費者量身定製高效、專業、全面的教育方案,才能使得普惠金融真正健康發展。否則,只懂得金融知識而缺乏必要的金融能力,不可能提高抵禦金融風險,更無法真正體現“普惠金融服務百姓,金融消費回饋社會”責任擔當。

總體上說,推進金融消費者教育是一項惠及全民、關乎我國金融穩定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將金融消費者的教育與普惠金融發展結合起來。結合我國普惠金融實踐,未來完善金融消費者教育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因素:

-1-

制定國家戰略,統一部署實施。首先,繼續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儘快推動《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指導意見》文件出臺,為普惠金融開展相關工作奠定製度基礎,及時修訂《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管理辦法》,完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的標準、程序等內容,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進一步理順金融消費權益教育與保護的分工與合作。其次,探索將普惠金融知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組織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計課程內容並編寫教材,確保青少年能夠接觸普惠金融知識並儘早養成理性的金融消費習慣,增加“中國金融教育國家戰略計劃”中的普惠金融華麗篇章。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只有中央財經大學嘗試開設《互聯網金融概論》,從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角度,講解互聯網給金融市場帶來的變化。但是,全國其他高等院校均沒有開設互聯網金融課程,缺乏系統講述普惠金融原理、業務模式、管理實踐與政策規制的課程。因此,我們有必要開設專門金融消費者教育課程,進行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知識傳授,提高學習者利用普惠金融管理資產與控制風險的能力,掌握國家普惠金融監管部門政策變化,把握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這雖是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的一大缺失,也正是一塊我們未來需要精心耕耘、修整的處女之地。

-2-

重塑教育理念,注重金融能力培養。在推進消費者金融教育過程中,應當將目標定位於消費者金融能力的全面提升,即對金融產品、金融概念和金融風險具備一定認知水平,掌握必要金融技能,做出理性金融消費或理財投資決策。

為有效達到這一目標,我們應積極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調研和評估,定期研究消費者金融素養的變化情況,深入評估相關教育措施的執行效果,特別是提醒部分自我控制能力差、缺少穩定收入來源的消費者,正確使用信貸手段和金融工具,徹底杜絕校園貸侵擾,最大限度減輕過度借貸給金融消費者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讓大多數金融消費者生活在陽關燦爛的環境中。

-3-

實施差異化方針,提升金融教育實用性和針對性。鑑於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口趨於老齡化等基本國情,金融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受教育對象的年齡、戶籍、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影響因素,針對老齡人口、村鎮及邊遠地區居民、進城務工人員、低收入人群等群體的特點和需求,深入開展差異化的金融教育並實現教育政策的適當傾斜,以幫助其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識,減少金融風險和受騙上當案件。

我們主張,堅決擯棄教育宣傳的形式化傾向,必須對金融消費者進行調查和測試,瞭解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及時制定、補充教育宣傳材料,以大眾易於接受的形式實實在在地開展宣傳教育例如。例如,依託“三農服務工作室”、“小額支付便民點”及村鎮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按照有“有固定點、有標識牌、有宣傳欄、有服務人”標準建立金融知識服務站,通過在服務站顯著位置懸掛宣傳橫幅與標語,設立金融知識宣傳書屋,舉辦金融知識講座,在網點內擺放金融知識宣傳冊,設立宣傳欄,介紹金融產品和消費者投訴渠道,利用LDE顯示屏滾動播放消費權益保護知識,隨時為群眾提供諮詢服務並定期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普及活動。

又如,面向在校學生,學校和教育管理機構加強聯繫與配合,建立金融知識、金融消費維權、業務技能培訓機制,開展金融知識專題講座、現場解答等活動,讓普惠金融能力建設走進課堂,讓“金融夜校”、“移動課堂”成為廣大在校學生生活的一個場景,確保青少年能夠根據服務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以及自身的條件(需求),做出科學合理的消費選擇,抵禦校園外的不良金融誘惑,增加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不是一味研發快捷、廉價的金融交易工具,讓這些未成年人承受過度的金融消費負擔。

-4-

運用數字技術,創新金融素養的教育方式。數字技術不僅能以低成本或者零成本方式傳遞金融知識,還具備傳播速度快、輻射範圍廣的優勢,已經成為政策制定者、監管者、行業實踐者、研究者的共識和努力方向。因此,我們可以考慮農村地區,縣市金融監管部門建立專門的金融教育網站,城鎮地區則通過個人手機終端,免費向社會公眾提供系統的金融知識及完備的教育教程。同時,充分利用好官方網站、公眾號等數字工具及載體,及時傳遞政策信息,發佈風險提示,推動數字金融知識的普及,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便捷的受教渠道。我們相信,只要把客戶、消費者或投資者教育培訓到位了,就能實現無為而治的有效監管,金融市場就不會形成太大的危機。

-5-

積極加強國際間的普惠金融合作,金融消費者教育、普惠金融和金融消費者保護三者之間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借鑑先進的金融消費者教育保護經驗,從國外案例中吸取教訓,開展消費者保護方面的合作,並和哈佛商學院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與美國CFPB、英國FCA等消保機構建立合作聯繫,從金融服務到一體的綜合能力建設出發,共同致力於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