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銀行是農信社的發展方向

金融 銀行 三農 移動支付 金融界 2017-05-20

5月14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促進資金融通”平行主題會議時提到,中國的社區銀行是以農信社為代表的,在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聚攏當地儲蓄方面也積累了有益經驗,在推動以手機支付和電信支付為核心的普惠金融發展方面也有一些經驗可以交流和分享。這是對農信社在涉農金融服務和發展普惠金融方面的肯定,也再次明確了農信社的努力方向。

早在2006年,周小川就曾表示,我國將把農信社辦成面向鄉村、面向農民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十年來,中央就“三農”發展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給農信社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相對於中國城市金融的飽和狀態,農村地區金融仍存在廣闊藍海,這是農信社根基所在,也是農信社服務所長。

實踐表明,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不具備比較優勢,其業務活動往往無法適應小農經濟,也無法解決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高風險和鉅額成本等問題。在我國,把農信社發展成為社區性金融機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要把農信社向社區銀行模式努力,除了政府給予的支持之外,歸根結底還是要從農信社自身的完善著手。

一是政府導向,規範引導。目前,在縣域及以下的存款類金融機構除了郵政儲蓄之外就是農信社,可以將監管考核指標與農信社服務社區的深度和廣度相聯繫,引導其服務農村地區。同時,政府要在強化風險管理的前提下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農信社改革的資本金注入到後期的流動性支持,都需要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後盾,除了引導民間資本進入之外,政府和有關監管部門還應該協調央行對其提供再貸款、再貼現的流動性資金支持。而對於經營良好,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農信社,政府可以給予稅收等方面的優惠,鼓勵其與社區良性發展。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規範作用。

二是通過改革,完善自身。產權界定模糊是農信社多年的弊病,農信社改革有利於明晰產權,實現“誰出資,誰管理,出了問題誰負責”的制度要求,還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提高管理和運營效率。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呆賬壞賬較多也是農信社的積弊之一,由此造成了農信社沉重的歷史包袱,影響農信社健康發展。通過改革積極化解歷史包袱,處置農信社不良資產,優化財務結構,這個過程要多措並舉,積極爭取政府部門及資產管理公司的支持和協助,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化解農信社的歷史負擔,使農信社改革能輕裝上陣。作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是其生命線,只有在嚴控風險的基礎上進行業務創新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因此要加強風控,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同時,為避免“內部人控制”,還要完善內部約束機制,提高監督效率。

三是融入社區,差異化經營。社區銀行模式最本質特徵是能在根本上實現金融資源取之於某一群體並運用於同一群體的根本目標。事實上,一方面,作為地方性的社區銀行,由於其主要針對本地區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且業務範圍相對較小,基本屬於一個熟人區域,社區銀行可以利用這一優勢與客戶建立長期的信任、合作、交易關係,在與客戶交易過程中不斷積累有關客戶的信息,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化解貸款風險。另一方面,由於社區銀行大部分業務金額小,客戶分散,具體業務開展往往由業務員和客戶面對面進行談判。在這一過程中業務員對客戶需求狀況及相關信息瞭解最多,往往在談判後就基本可以判斷是否可以放貸,這些就是社區銀行擁有的獨特優勢。因此,作為發展社區銀行模式的農信社就應該更多地融入“三農”和小微企業,與大銀行差別化經營。

農信社一直以來以服務“三農”為己任,是最接近社區銀行的金融機構。在社區銀行轉型建設上,需要大膽突破傳統,整合各類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允許適度跨界,積極探索和形成比農信社系統自身特有的社區銀行模式。同時,跳出傳統思維模式,注重開發和應用現代電子渠道和產品,注重適度跨界經營,注重銀行產品與社區服務的有效融合,堅持“平民服務”,打造“小金融”,做小、做散,深入開發個人金融、家庭金融,鞏固和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愛基,淨值,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