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開放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金融 經濟 習近平 雲計算 區塊鏈 銀行 中國經濟時報 2019-06-29

以高水平金融開放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既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本質要求,也是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智庫觀點

劉永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起基礎作用的是以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裝備業為代表的現代化實體經濟,起核心作用的是現代金融體系。現代金融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我國金融改革的著力點,就是要建立包括金融基礎設施體系、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監管調控體系在內的完備的現代金融體系,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支撐。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是市場化、穩定性、科技性和開放性,上述特點都需要在擴大開放中構建和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提高金融業全球競爭力,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能力”。以高水平金融開放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既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本質要求,也是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意義

第一,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是適應金融業發展規律的需要。

現代金融體系的最基本特徵就是高度市場化的資源配置體系,通過強化市場作用提升金融配置效率。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金融業在相對抑制的環境中取得總量上的長足進步,金融業增加值已從1978年的76.5億元增至2018年的69100億元,佔GDP比重從2.1%增至7.7%,但金融規模的高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總量過大、資金價格過高、市場結構失衡等問題,削弱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市場化的定價機制、經營理念和服務模式,不斷滿足各類市場主體日益增長的金融產品需求,這既是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也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根本要求。

第二,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特徵,就是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第一、創新驅動。金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的金融體系是對我國經濟邁入新發展階段的適應性轉變。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矛盾是實體經濟高速增長的金融需求與資本存量相對有限的矛盾,金融工作的重點是向實體經濟進行單向“輸血”;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金融領域的主要矛盾也相應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高質量需求與金融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側結構失衡的矛盾。現代金融體系要求金融機構堅持競爭中性的配置原則,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第三,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是適應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要求。

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目標之一,就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系統性風險抵抗能力的金融體系。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力驅動了金融資源的全球範圍配置,全球貨幣、資本等金融要素流動愈加頻繁,金融全球化是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通過放鬆外匯管制和開放本國金融市場來推進金融資源的跨境流動,藉以提高本國金融業競爭力。通過構建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現代金融體系,順應全球科技進步和組織方式的新變革,是我國主動適應金融全球化,實現金融發展“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同時,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過程也是主動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可以促使我國金融業在開放中提高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高水平開放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內涵

現代金融體系建設內容廣泛、內涵豐富。筆者認為,主要框架包括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國際金融創新能力和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等方面,而上述幾個方面與對外開放密切相關,都必須在高水平開放發展的引領下才能更好地實現。

第一,現代金融體系必須發展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我國初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體系,但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還滯後於國際平均水平,外資金融機構資產佔比長年維持在2%左右,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服務貿易限制指數分別為0.41、0.46,開放程度排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後幾位。金融開放不足和金融抑制過多,導致我國金融市場出現直接融資比例過低,間接融資配置不充分、不均勻的問題,金融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意願和能力不足。現代化金融市場,要在適應國際市場規則、慣例以及開放和完善金融監管框架的基礎上,通過逐步放寬准入和取消業務限制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服務於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最終建設形成與大國開放經濟地位相適應,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競爭與互補,基礎產品和衍生品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

第二,現代金融體系必須具備國際領先的金融創新能力。

以高質量開放推進建設國際領先的金融創新能力,是現代金融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國金融規模大幅提升,但金融創新質量還不夠高,部分金融產品尚處於國外同類產品初步模仿的“加減”階段,未能很好地適應國內消費者的文化觀念和購買能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金融環境相對封閉,金融市場缺乏創新動力。在開放的世界中,金融創新成果可以更加廣泛地供應全球市場,能夠獲得更大的創新收益,從而更大限度地激勵創新。歷史經驗表明,金融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是要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中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全球科技進步和組織方式的新變革的成果,並在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推動金融創新和進步。此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還需要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入國際金融人才,並在國際交往中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端金融人才是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途徑。

第三,現代金融體系必須要在對外開放中完善金融體制機制。

完備的金融體制機制是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制度保障,在當前要素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形成集聚和配置金融資源的比較優勢。現代金融體系是改革、開放、發展的有機統一,通過擴大金融開放可以倒逼國內金融體制機制改革,使之適應國內高質量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開放的環境中,不改革生產關係就會削弱甚至喪失國際競爭力,金融資源就不會更多的在國內集聚而是更多的流向國外。同時,改革的方向和成果也需要在開放環境和國際競爭中通過形成制度和體制得到檢驗和校正。

推進高質量開放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必由之路

第一,以高質量開放推進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建設。

我國金融市場容量大、覆蓋廣,有足夠的韌性應對擴大開放帶來的金融衝擊。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推進解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關鍵。一是在資本市場方面,在做優“深港通”“滬港通”的基礎上落實好“滬倫通”,並進一步探索“滬紐通”“滬新通”,穩步推進上交所、深交所與其他境外交易所之間的ETF互聯,逐步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通過強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資本市場的服務創新力。二是在銀行業保險業方面,通過逐步放寬准入和業務範圍等方式吸引國外優質的銀行、保險機構來華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著重引入一批專注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境外金融機構,並鼓勵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服務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三是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在全球資源要素市場的定價權。

第二,以高質量開放促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是一個涉及千頭萬緒的系統工程,但“牛鼻子”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重要手段。一是協調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與資本項目可兌換、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相互配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適時、分步驟逐步放開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可兌換,深化匯率、利率、價格體制市場化改革,將正確的價格信號從金融傳遞至實體,引導實體轉型發展。二是探索建立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准入和退出機制。把好金融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探索運用審慎性條件綜合評估外資機構的資質,提高金融供給質量,讓真正有能力、有意願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留下,推動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三是積極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核心的金融業對外開放。開放進度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的作用,適時適度推進各項改革開放,成熟一項、開放一項、推廣一項。

第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更高標準的金融基礎設施“軟聯通”體系是推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基礎保障。一是根據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微觀行為監管”兩位一體的監管框架。加強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把握金融改革開放節奏,將重要資本流動、金融指標納入動態化監管,並設置動態系統性風險警戒線,提高開放條件下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二是建立現代化的金融法律體系。當前,我國與金融開放的相關法律法規主要以部門規範性文件為主,缺少協調性和規範性,為保障金融開放順利進行,應以擴大金融開放為契機,全面梳理現行規範,對外資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反洗錢、反壟斷等內容進行修訂和完善。三是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建立現代化的信用評級、稅收、會計、審計等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