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中國人的樸素哲學似乎來源於佛教,實則來源於道家學派。

老子從其道出發推崇“樸拙”的自然質樸審美趣味的美學境界,深刻影響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莊子把淡然平和的樸拙之美奉為美的最高境界。

我們可以從“樸拙”二字的單獨字面意思進行初探,“樸”指未曾加工過的原料,常比喻不加修飾,

王充《論衡·量知》道“物實無中核者為之鬱,無刀斧之斷者為之樸”。

而“拙”淺顯的字面意思是笨拙,不靈巧,也用作文人墨客謙辭,如:拙筆,拙著等等。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顯然在“樸拙”一詞中的“拙”並非這兩種釋義,而是辯證的“拙”,是由巧生拙,巧拙相濟,有意識的去除一切功利之心才能到達的“拙”。

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指出“所云拙,古拙也,非於工之中仍殘餘其拙也,特於工巧之後又能反於古拙耳”。

這種“拙樸”,是創作者技藝成熟的體現,是經過揣摩與雕琢而不現斧鑿之痕,恰到好處的大美之境界。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在追拙中達到天然本色的樸素之美,猶如信手拈來,它雖然煞費工者的匠心苦思,但“觀其氣貌”卻又“有似等閒,不思而得”。

是“不煩繩削而自合”,最終達到“既雕既琢”而後又“復歸於樸”。

這種樸拙的意識,現今演變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日式、極簡風、禪意、無意識等設計風格。

其實質就是樸素哲學裡衍生出的的日本美學的核心--侘寂(wabi-sabi)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侘寂美學,是一種不完美主義的美麗。它明白萬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所以它不與時間相爭。

在侘寂的世界裡,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經修飾的草屋是美的,一個顏色混戰的茶壺是美的,所有從造價角度來評判的材質價值體系都會拋到一邊。

與西方那種認為不朽,壯觀和耐久才是偉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賞的是凋零,離群索居和隱匿。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黑川雅之總結過日本的八個審美關鍵字:微、並、氣、間、祕、素、假、破。其中一個“素”字就能表達出wabi-sabi。

保持本色,信賴自然和宇宙自有的平衡,不添加任何雜念,這也正是侘寂美學的要點所在。

器物的拙樸之意,體現在其未曾雕飾,渾然天成的氣息裡了。

拙樸之器,散發出來的一種樸素美:溫厚、樸實、自然,讓人一眼就覺得它原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在器物設計上,寧願以霧面的表現處理取代亮面;寧願以手工的手漬替代人工的光滑;寧願以裸露的處理過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縫製。

侘寂美學更像是對不完美的尊重。它知道所有事物都伴隨著不完美,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是自然之法。

手工藝品中往往含有這種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在充滿低俗、流於病態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樸素之美嗎?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當美髮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宜人的。

話題轉過來,這些跟侘寂有什麼關係嗎?好像侘寂是高高在上,不可遙及。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樸素、寂靜、謙遜、自然”這些掛在侘寂身上的標籤,其實不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實際生活中的一種生活態度嗎?

重拾我們的傳統,倡導東方美學的“美”與“用”,才能尋求產生於自然的、健康的、樸素的靈動之美。

生活美學 | 樸素至上,侘寂美學

素材來自:詩意生活美學 ,版權歸作者所有。

請持續關注樂想家,

將不斷為大家推薦更多有趣的新鮮事物,

分享更多生活美學,為你打造快樂·理想·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