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今日頭條 文章 算法 火山小視頻 Facebook Bilibili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5-29

本文筆者將換一種思路來看飛聊,即“幫助KOL遷移粉絲、維護粉絲、與粉絲互動”的從內容到社交的思路來對產品飛聊進行詳細分析。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在520的晚上,我寫下了一篇文章《飛聊待飛,多閃不閃》(在搜索裡可以搜索到),用了一種傳統的社交產品思考方式來去分析飛聊。經過了一週的使用和與各種用戶的接觸,我打算換一種思路來去看飛聊(這次是看,不分析了,個人感覺這次真沒啥能「分析」)。至於為什麼這篇文章叫「融入一座新城市」呢?社交產品的核心。

我打算換一種思路,來看飛聊,即「幫助KOL遷移粉絲、維護粉絲、與粉絲互動」的從內容到社交的思路,來分析。

聊飛聊之前先聊一聊頭條。頭條有今日頭條、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抖音短視頻、皮皮蝦、懂球帝等一眾資訊內容產品。以及在這內容生態裡活躍的一批內容創作者(我們俗稱的大V是其中一個子集),我今天讀的一篇文章裡涉及到了一些頭條的相關數據(文章末尾有附)。

飛聊是頭條內容體系裡關係的沉澱,這點大家都認可。(好了,一些什麼頭條的目標、夢想、渴望什麼的我不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些商業故事,文章末尾有推薦)

終於進入正題了(不太喜歡寫鋪墊,但又怕讀不懂),一共有五部分(我個人認為第三部分是重點)。

一、微信和頭條

說起社交,肯定得說一句微信了。微信的社交生態思路是「先關係,後內容/服務/工具」,頭條當前的打法(或者說可能也是唯一的打法)是「先內容,後關係」(服務/工具是建立在關係之上)。

微信當前產品組合都是基於關係的社交平臺。其中媒體指訂閱號、看一看;服務指服務號為主的產品;生活指朋友圈等、工具指九宮格里的產品服務。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頭條當前所有產品都是基於內容的媒體平臺。從今日頭條、抖音、西瓜、火山 到其他眾多小眾內容產品。而當前產品裡的「關係」也都是基於媒體而有的1:N的關注關係。在服務、生活、工具等方面,其分發能力無法與微信提高的IM好友關係相比。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頭條為了提供服務、生活、工具。需要來沉澱類似於微信好友的IM關係。這種關係是非1:N的,帶有圈子屬性。

微信當前的關係是每個人都有一群自己的朋友,如下圖綠框所示的網絡連接樣式。而網絡的演化將會使得連接變成最後的「圈子化」形態。(那網絡到底是否會真的演化為「圈子化」形態,我們無法去判斷真偽,但從目前的趨勢,Facebook突出Group、Amino的興起、即刻倡導的年輕人社交、以及美篇、B站、discord等各色產品的社區社交氛圍,都有圈子化趨勢)。如果圈子化是趨勢,那頭條必須有產品形態。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如果相信行為學和社會學,以及橫向對比同類產品的迭代趨勢,表面圈子化是趨勢的話,那麼需要去建造一個「圈子」產品。

二、頭條的飛聊

接前面的思路,圈子關係鏈的核心可以理解為每一個圈子需要有一個核心的人,圈子與圈子之間需要有一些核心連接(強紐帶、弱求帶、企業家節點等專業知識我就不講了,感興趣可以去了解)。同時,前面也說了,頭條需要IM產品來沉澱關係鏈。

那飛聊的使命很簡單,幫助頭條建立自己的用戶關係鏈(宜居的城市),進而可以完成「服務/工具」的產品服務和擴張。而因為頭條本身的媒體屬性,沉澱了一大批各個垂直領域的個人大V(非官方或機構賬號),他們本身就是最好的圈子裡的「核心」人。

基於這個前提,即飛聊作為頭條系資訊媒體產品的關係鏈沉澱(KOL沉澱粉絲),可以幫助頭條從當前「純平臺分發」,到過渡期的「平臺+關係分發」,到最終形態的「關係分發」,當達到最終形態,也就是與微信的好友關係相同形態,但是是另一種基於「興趣」產生連接的去中心的IM產品(好繞啊 – – )。

飛聊現在目前承擔「局部1:N → 好友關係」的「過渡」使命。所以飛聊當前是KOL沉澱粉絲、個人小V自生成長的地方。而且基於微信的現有現實熟人關係鏈的阻擋,基於頭條現有媒體產品裡存在的關注關係鏈,KOL化 是其實現「過渡」使命的最好方式。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上圖中不同關係鏈的描述:

全局1:N,平臺分發(頭條系):平臺一定會有馬太效應,雖然有不同的垂直領域,但設置垂直領域更多是為了用戶和企業本身運轉而考慮,創作者在各自的垂直領域裡依然是在被算法分發,基於算法要求的一些衡量指標,大V一定會有贏家輸家,這裡消費者的注意力就這麼多,即時精細化分發(平臺在反覆告訴創作者),但也無法讓創作者放心,內容創作者會拼命把粉絲導到微信公眾號產品上(私域)。

局部1:N,平臺+關係分發:已經基本類似於關係分發,但是由於形態不成熟,為了保證消費者能看到內容,平臺還是會針對性做一些算法分發,類似於微博和抖音(你的粉絲不一定能看到你的內容)。

好友關係,關係分發(微信):微信公眾號裡,只要你發內容,一定會被你的粉絲看到(內容能不能被消費,只取決於TA會不會點開文章)平臺不會去調控分發(當然看一看不算啊),創作者也會建群來維護粉絲。

上面這些都有相應的產品形態。

私域:內容能不能被粉絲看到,規自己管(完全取決於粉絲)

公域:內容能不能被粉絲看到,規平臺管(要交過路費)

↑ 被平臺管控,曝光率不受控制,創作者對未來收益無預期,肯定不放心。

基於上述前提,下面我將以 KOL的產生(大V的來源) → 成長(積累粉絲)→ 維護(維護粉絲數量)→ 活躍(粉絲的質量)作為主線來講飛聊「好友」關係鏈的建立(也就是題目說的,讓新用戶融入飛聊這座新城市)。

三、飛聊的「KOL」關係建立模式

首先,把飛聊放到整個頭條系產品矩陣裡看,我畫了一張圖: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飛聊裡KOL的來源:

外部導入、自生兩種。外部導入即從頭條當前矩陣產品裡把核心創作者KOL用戶導入。自生即幫助一批飛聊的用戶成長為飛聊裡的大V。導入只導入垂直領域的個人KOL,尤其是技能、手藝類、行業類等粉絲粘度高的大V需要優先導入。自生即找出這樣一波用戶(更準確的說是小組),這類用戶是各個領域裡比較專業/懂行/超級感興趣的用戶,他們有意願和有能力來建立和運營「圈子」(小組)。這是「去中心化的圈子社交」的基礎,而技能、手藝、行業等是「興趣社交」的基礎。

當然,飛聊當前應該會重點放在「自生大V」的培養和扶植上。外部導入是頭條系其他產品的任務。

大V的成長:

外部導入的大V在飛聊裡涉及「成長」的不多。他們已經在各自的產品裡完成了成長,即粉絲的原始積累。飛聊需要用他們的內容,讓飛聊用戶成為他們的粉絲,來完成上圖中第一行的流程。外部產品(如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可以通過在大V主頁、直播頁展示和鼓勵大V展示飛聊裡的公共主頁,來完成其在飛聊裡的「成長」。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自生大V的成長是飛聊更關心的。由於潛在的自生大V是通過運用小組(圈子)來吸引粉絲,故飛聊需要:

1. 幫助用戶的圈子成長(即被更多潛在用戶看到,更快積累粉絲);

2. 幫助大V更好地運營圈子(如 大V在自己的小組裡,內容優先曝光,確保粉絲的體驗和大V的曝光預期)。這些是頭條(的算法)最擅長的「給用戶推薦內容」。當前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趨勢。即優質小組的認證、飛聊小組的推薦。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以後可能也會推出類似微信公眾號助手類似的功能/產品也不是不可能。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大V與粉絲的關係維護:

這個可以從大V和粉絲兩方面訴求來分析。

對於大V,積累了粉絲,需要有一個地方來可以向粉絲曝光內容和服務,控制粉絲注意力。對於粉絲,滿足其消費的預期,以及與大V保持一定程度互動的需求。可以方便查看大V的歷史內容,關注大V的動態。

而這些最好的就是「個人主頁」。而基於飛聊的去中心化社交產品定位,故不能有全局明顯的「粉絲-關注」形態的個人主頁(不同於即刻),類似於微信公眾號是更好地選擇,這裡提供內容(當前的動態)、服務(資料和推薦的群/小組/公共主頁)。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粉絲的活躍/大V與粉絲的互動:

群是承擔這個工作的最好產品載體。在群裡及時性的互動場景下,大V的「形象」更加逼真,同時粉絲之間可以互相溝通。在這裡建立基於「興趣」的關係鏈。群與小組一樣,都是認識同好的地方,只不過小組是認識「同好裡的牛人」,群是認識「同好裡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基於社交「平等」的互動前提而言,群是一個更好交朋友的地方,小組不是(小組是這段「基於興趣而建立好友關係」流程中的「篩選、接觸瞭解」的地方,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

基於上述群的定位,群友嚴格的規定,尤其是大V(頭條其他產品裡的大V)的群,如下圖所示: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大V的變現:

在建立了這樣的產品形態和關係網絡後,大V的變現、對變現的預期將大大提高,通過廣告/電商/服務來變現,都是很樂觀且有已經被驗證過的方式。當然前提是建立在消費者用戶活躍的基礎上。

而用戶活躍的基礎是有足夠多感興趣的小組(圈子)內容,有足夠鐵的同好好友。這是一個需要維護「大V – 粉絲」和「粉絲 – 粉絲」雙重關係的產品。頭條運營加油。

四、一座新城市的繁榮

當此流程跑通,需要頭條的運營來維護飛聊。這裡需要有「PGC運營」和「UGC運營」雙能力的運營來維護這座新城市的繁榮。嚴格且清晰的法律,對「壞人」的嚴懲最重要。

拉遠一點,我想講一講社交產品裡的「人人平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再拉遠一點,講一講「為什麼快手是社交產品,抖音是媒體產品」,來輔證我的觀點:一座城市的繁榮需要一部嚴格的法律。

社交的基礎是平等。摻雜了金錢交易、顏值、社會地位的所謂社交產品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產品,這些都是「匹配的渠道」。社交的基礎是平等,平等到雙方在此刻無法(也忽略了)各自的社會地位、各個優勢,有的只是基於經驗和興趣而建立的談資和審美趣味(微信搖一搖 算社交產品)。

人人平等意味著雙方可以僅僅基於興趣或緣分來開始交流(當然也存在門檻),人人平等還意味著當公民收到傷害,或作出傷害別人的事情時,應該給予嚴格的懲罰。這裡「傷害」的基礎除了現實的法律要求外,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重傷其他用戶,無論對錯。社交的前提是平等,所以連指責別人的權利也沒有(指責的前提是一方與另一方不平等,不平等可能是客觀物質財富/管制地位/道德導致的,這裡正確做法是舉報內容或用戶,由官方/法庭來判別)。

快手是社交、抖音是媒體。基於人人平等,我們來可以區分內容平臺的產品傾向。

快手裡人人都可以成功,且別人的成功不阻礙我的成功,抖音則不會。一個最賤的例子,快手裡 一個海灘別捕魚的漁民拍快手,他們十幾個人都可以獲得粉絲,一個人的成功不會對周圍產生虹吸效應(這是區別社交還是媒體的最關鍵點),即同類型內容不會出現創作者的馬太效應。而反觀抖音,內容在進入初始內容池時,初始曝光就考慮到了創作者當前的身份(官方認可、粉絲等),給予不同的曝光。

以下是我從《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裡截取的一張圖,大眾媒介和新聞媒體對政治形態的影響,眾人蔘與和平等互動,使得政客和民眾能保持正常互動,且能使得選民瞭解真實情況。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圖出自《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p.60

五、建設並維護FL

我喜歡飛聊,這是一款似乎可以看到未來社交產品形態的App,我不希望它go die,祝好,以下是我對飛聊未來產品迭代的一些看法。分為5步:

1. 關係來源

  • 內容推薦(推薦頭條矩陣裡的垂直領域的個人大V)
  • 好友推薦(推薦自生的大V)
  • 二度人脈(建立關係分發的基礎,混沌)

2. 大V成長

  • 幫助小組成長
  • 篩選好的小組:促進自生小V的成長和曝光(優質小組和優質內容的推薦)。

3. 大V和粉絲關係的維護

  • 重點是公共主頁。
  • 頭條產品矩陣裡開始加入公共主頁的導流方式
  • 飛聊裡公共主頁的基礎完善(服務的分發場所)。

4. 粉絲的活躍

重點是群,幫助用戶更好地互動,不排除slack的thread分叉形態,discord裡的群聊分叉、等級形態。

5. IM產品(產品的定位和目標)

  • 如何維護多個人設?
  • 基於「興趣愛好」的更好地互動交流(一罐的在內容下群聊可能是一種參考方式?)。

當然,不管做什麼,都是讓我們這些外地人更好地融入這座新城市。

這也是「飛機」logo的含義吧,換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建立一段全新的關係,留下美好的回憶。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end,希望我的觀點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飛聊,本文只是一個觀點,不一定對(當然,產品觀點也無對錯之分,看完一樂就好)

最後

最後附帶這麼多內容,本來可以揉進正文,但為了提高閱讀文章的連續性,防止大家點擊鏈接進了其他文章,沒辦法,把相關內容都放到了最後:

關於題目:

我之前讀過關於chaos老師分享小紅書產品的一篇文章,將”城市“引入了社區產品和內容社交產品,我覺得題目應該也算借鑑了一些吧。之前也買了chaos老師推薦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可惜沒讀完,涉及建築涉及專業,外行有點困難 :(。

社交產品本就在強調用戶關係鏈,新的產品想遷移用戶過來,本就是「新城市吸引大家前來生活工作」的一種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

關於「分析」和「看」的理解:

「分析」應當是內容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認知產品或事物的方式。

「看」只是單純個人觀點,幫助讀者在理解產品或事物時多了一種參考。

關於「KOL帶粉絲」的社交產品模式:

這裡面涉及到了 一帶多、KOL、團體 等一些我之前嗤之以鼻的非「平等社交」的方式,我打算改進和拋棄傳統思路,重新用一種新的分析框架去理解:)。

網絡的演化

網絡為什麼會演化為「圈子形態」,可以看《行為經濟學》裡的嚴密的推演證明。

一些想推薦給你的書

1. 《行為經濟學》汪丁丁教授

2.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詹姆斯·卡斯

3.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

4.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就我沒讀完的那一本書 – -)

5. 《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施蒂格·夏瓦

6. 《你需要多少朋友》羅賓·鄧巴 (提出了「150人」定律)

我堅持的觀點:小組不是建立關係鏈的地方。

再看飛聊:融入一座新城市

本文由@暖意J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