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鬆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歷史文化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鬆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歷史文化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精神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千古流芳,成為華人崇拜的“武聖”“財神”。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清廉高潔,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以及“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處置中荊州人民展示的“大義大愛”精神,都成為荊州有別於其他城市的鮮明特徵。

民風民俗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鬆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歷史文化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精神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千古流芳,成為華人崇拜的“武聖”“財神”。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清廉高潔,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以及“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處置中荊州人民展示的“大義大愛”精神,都成為荊州有別於其他城市的鮮明特徵。

民風民俗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關帝廟會每年正月和農曆5月1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裡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

龍舟節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

名優特產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鬆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歷史文化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精神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千古流芳,成為華人崇拜的“武聖”“財神”。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清廉高潔,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以及“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處置中荊州人民展示的“大義大愛”精神,都成為荊州有別於其他城市的鮮明特徵。

民風民俗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關帝廟會每年正月和農曆5月1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裡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

龍舟節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

名優特產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的美食很多,其中通常有荊州魚糕、魚丸、千張扣肉、皮條鱔魚、冬瓜鱉裙羹、珍珠糯米丸子、江陵八寶飯、公安牛肉、鬆滋杜婆雞、石首筆架魚肚、洪湖蓮藕藕帶、洪湖野鴨。小吃:早堂面、公安鍋盔、公安豆皮、米丸子、元豆泡糯米、黃家堂牛肉米粉、小胡鴨等。

荊州魚糕

魚糕,作為荊州/沙市地區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製作的,可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餚。

千張扣肉

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是以鱉(又稱甲魚、團魚、腳魚)的裙邊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種湯。其製法講究,選料精細。先將裙邊肥大的鱉宰殺後取下裙邊切成塊狀,以旺火爆炒,再加雞湯和調料煮,然後放入嫩冬瓜塊清燉,直至鱉裙溶爛。

油炸藕丸

傳說乾隆皇帝三下江南途經洪湖時,當地州官為敬奉天子,要廚師們拿出絕技,讓天子吃藕不見藕。廚師們尋思各自的拿手好戲,其中一個廚師想起饑荒之年以藕充飢,把藕搗碎後做藕丸吃的事,於是五味調合,精烹細作。乾隆皇帝吃了,龍顏大開,回京後將油炸藕丸定為御膳。

荊州八寶飯

荊州八寶飯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廚從宮廷出來後,到荊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這種八寶飯用紅棗、蓮子、苡米仁、桂元內、蜜櫻桃、蜜冬瓜條、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燴八寶”。吃到口裡,覺得潤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膩,甜而不厭。

早堂面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曆史。關於早堂面的來歷,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1895年沙市開埠後,當地一面館老闆根據這裡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製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麵條。由於碼頭工人多在凌晨時分到麵館吃麵後上工,故得此名。

旅遊名勝

綜述

荊州又稱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多片”的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區的荊州古城歷史風景旅遊區,其中包含景點:荊州古城牆,東門風景區,金鳳廣場,圖騰柱,九龍橋,九龍淵公園,關公義園,南門景區,關帝廟,關羽祠,荊州博物館,荊州文博園,荊州古玩城,三義街,大北門景區,太暉觀,九老仙都景區,江陵盆景園,明月公園,張居正故居,鐵女寺。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500多件(套)。

市區內景點:中山公園,章華寺,文湖公園,玉橋遊樂園,濱江公園,萬壽寶塔,菩提寺等,周邊景點包括:長湖溼地保護區,紀南城考古遺址公園,郢城遺址,熊家冢遺址博物館,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遼王墓,北閘風景區。

主要景點

"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述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第二批“中德生態示範城”,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基地、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國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重要港口城市。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歷史沿革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民國三年(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鬆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歷史文化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精神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千古流芳,成為華人崇拜的“武聖”“財神”。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進取精神,“清廉高潔,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以及“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處置中荊州人民展示的“大義大愛”精神,都成為荊州有別於其他城市的鮮明特徵。

民風民俗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關帝廟會每年正月和農曆5月1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裡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

龍舟節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

名優特產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的美食很多,其中通常有荊州魚糕、魚丸、千張扣肉、皮條鱔魚、冬瓜鱉裙羹、珍珠糯米丸子、江陵八寶飯、公安牛肉、鬆滋杜婆雞、石首筆架魚肚、洪湖蓮藕藕帶、洪湖野鴨。小吃:早堂面、公安鍋盔、公安豆皮、米丸子、元豆泡糯米、黃家堂牛肉米粉、小胡鴨等。

荊州魚糕

魚糕,作為荊州/沙市地區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製作的,可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餚。

千張扣肉

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是以鱉(又稱甲魚、團魚、腳魚)的裙邊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種湯。其製法講究,選料精細。先將裙邊肥大的鱉宰殺後取下裙邊切成塊狀,以旺火爆炒,再加雞湯和調料煮,然後放入嫩冬瓜塊清燉,直至鱉裙溶爛。

油炸藕丸

傳說乾隆皇帝三下江南途經洪湖時,當地州官為敬奉天子,要廚師們拿出絕技,讓天子吃藕不見藕。廚師們尋思各自的拿手好戲,其中一個廚師想起饑荒之年以藕充飢,把藕搗碎後做藕丸吃的事,於是五味調合,精烹細作。乾隆皇帝吃了,龍顏大開,回京後將油炸藕丸定為御膳。

荊州八寶飯

荊州八寶飯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廚從宮廷出來後,到荊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這種八寶飯用紅棗、蓮子、苡米仁、桂元內、蜜櫻桃、蜜冬瓜條、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燴八寶”。吃到口裡,覺得潤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膩,甜而不厭。

早堂面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曆史。關於早堂面的來歷,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1895年沙市開埠後,當地一面館老闆根據這裡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製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麵條。由於碼頭工人多在凌晨時分到麵館吃麵後上工,故得此名。

旅遊名勝

綜述

荊州又稱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多片”的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區的荊州古城歷史風景旅遊區,其中包含景點:荊州古城牆,東門風景區,金鳳廣場,圖騰柱,九龍橋,九龍淵公園,關公義園,南門景區,關帝廟,關羽祠,荊州博物館,荊州文博園,荊州古玩城,三義街,大北門景區,太暉觀,九老仙都景區,江陵盆景園,明月公園,張居正故居,鐵女寺。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500多件(套)。

市區內景點:中山公園,章華寺,文湖公園,玉橋遊樂園,濱江公園,萬壽寶塔,菩提寺等,周邊景點包括:長湖溼地保護區,紀南城考古遺址公園,郢城遺址,熊家冢遺址博物館,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遼王墓,北閘風景區。

主要景點

兵家必爭之地——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牆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已經聯合中國七大古城牆城市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城牆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6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建國後,又新開3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6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章華寺

章華寺位於湖北省沙市太師淵,為荊楚名剎,同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並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清代章華寺重修。殿宇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唸佛堂、淨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築,規模巨大,雄偉壯觀。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築格局,佈局合理,金碧輝煌。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於荊州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舍佔地面積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由古建築開元觀、陳列大樓、珍寶館、考古修復大樓、文物保管大樓、楚樂宮和辦公樓等組成。開元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清時重修,現存山門、雷祖殿、三清殿、祖師殿等建築物,是一組基本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陳列大樓是一幢三層大屋頂琉璃瓦仿古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珍寶館為前後三重庭院式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0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研究所、文物勘探大隊、陳列部、宣教部、文物保管部等業務機構。隸屬於荊州市文化局。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2000年,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景點。

關公義園

荊州關公義園位於荊州古城東南側,東北緊鄰荊州市護城河,南臨學苑路,西臨 鳳台路,規劃用地面積228畝,項目總投資15億元,以“義”為主題,以多種方式生動展現關公“義薄雲天”的一生。園內矗立著世界最大體量關公青銅雕像,是世界和平藝術家、當代藝術大師、“福娃之父”韓美林的收山之作。雕像總高58米,寓意關公一生度過了58個春秋,重1200餘噸,內部採用鋼構固定,外貼4000多片青銅片。關公聖像雙目微醺,不怒而威,側身迎風而立,右手拖一把70米長大刀,整個身軀如山巒般屹立。 [23]

黃山頭森林公園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7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的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坐落於武陵山餘脈延伸的黃山,北枕長江,南撫洞庭,地處湖北省荊州市南部,為鄂南湘北邊界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荊(荊州(東(東嶽廟(高速公路和207國道從北側穿過。距荊州100公里,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遊覽勝地。突兀千里平川之上的黃山,因“土石皆黃色”故名。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區50平方公里,大小32峰,主峰海拔286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