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樹如茵,白牆黛瓦,碧波盪漾……

景縣留智廟鎮白草窪村地處京杭大運河西岸,因地勢低窪、常有積水、稗草叢生而得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運河古村。

曾經,這裡因運河而繁榮遠近聞名,也因運河沒落而銷聲匿跡;而今,這裡又因運河文化的影響實現著華麗轉身,再次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火遍運河的古渡口

白草窪村,因運河而生,也因運河而興。

白草窪河段無橋,自古以來,這裡就有兩個渡口,一個在上灣,一個在北灣,兩岸百姓靠擺渡通行往來。

“隋朝末年,在京杭大運河形成之後,就有了我們白草窪村。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村裡出過兩位武狀元,更因為運河的便利在村子及周圍形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廟會。”正致力於探尋村史和運河文化的村民劉佔奎介紹,在那時,每年農曆四月初四,運河沿岸各個城市的人們就會彙集到白草窪村,帶來各種農產品與手工製品,以換取自己的所需之物。

繁榮的漕運及商品流通,促進了沿運河區域商品經濟的活躍與發展。以渡口和船埠為依託,無數的村子和市鎮先後形成和崛起。白草窪村地處運河的一個彎道處,自然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也因此成為方圓百里的商貿集散地。

滄州、天津、河南、江蘇、上海……運河沿岸各個城市的人群聚集,催生了茶館、酒坊、飯館和賣藝、評話、唱曲的人群,白草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生意,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渡口市場。“高六爺銀號、高家油坊、王家軋坊、卞家豆腐、劉家瓷器……在我小時候,村裡的老字號人們都還耳熟能詳,現在知道的就少了。”80歲的高書文老人說起小時候,滿眼都是笑意,“村裡的‘白扔火燒’叫響全國,西瓜經常運到天津,大家的日子很紅火”。

伴隨著繁榮漕運聲名遠揚的,還有白草窪人樂善好助的淳樸民風。白草窪村尚有村謠:“杭州到通州,危險河段有葬流。”“葬流”即葬人水流,就位於運河白草窪段。此處水深十多米,流急漩渦多,人若入水,求生亦難;船行此處,稍有失慎,船翻沉沒不算罕事。“葬流”上游有溺水者,常有戶主來此候屍打撈,村民總會盡其所能,提供方便,給予幫助。鄰里之間,更是互幫互助,村風和諧。

這渡口的買賣,一火就是幾百年!一直到1974年河水斷流,白草窪村才逐漸淡出眾人的視線,卻也流傳下許多記憶和傳說,埋下了新時代煥然新生的種子。

解讀運河的新村莊

新時代如何謀發展?

白草窪人的回答是,融通古今,突出文化、生態一體,繪一幅運河文化新的“白草窪繁華圖”。

運河渡口熱鬧而繁忙的景象已被藏進了歷史的書頁,但運河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力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新時期有了內涵更為豐富的解讀。

2016年,景縣將白草窪村作為省級美麗鄉村“樣板”來打造。深入挖掘當地地理歷史人文資源,結合白草窪村與大運河的歷史淵源、人文景觀、淳樸民風,以“運河古渡口、美麗新鄉村”為主題,塑造著“靈動大運河、韻美白草窪”文化。

一年間,全村累計鋪設供水、排水管道7400餘米,安裝路燈220盞,改造旱廁470座,修建辦公場所11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粉刷建築立面36000平方米,繪製文化牆1700平方米,修建休閒廣場2個,沿街綠化面積90000平方米……

由此,舊貌換新顏。

2017年,白草窪村又借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立足自身實際進行運河文化古村建設。進行運河大堤治理、沿途垃圾清理和村內環境衛生整治,打造運河綠化長廊,對村東運河大堤邊坡進行了整修,植樹20000餘株,佔地200多畝,在原村史館基礎上改建了大運河文化館……

短短兩年,白草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提升。

廉潔文化宣傳欄、文化牆、雕塑……是美麗鄉村建設、挖掘運河文化的成果,不只是在整潔明亮的村委會大院裡,還散佈在村子的各個角落。村黨支部書記陳震介紹,今天的白草窪村,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文化小景,牆面屋角描繪著農耕文明、“孝、誠”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村史館和紅色展館則展示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革命鬥爭精神,休閒廣場和百姓大舞臺也時時上演著豐富的文體活動。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變,一切的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群眾,使白草窪村成為美麗小村、文化小村、旅遊小村。

看著眼前的美麗景象,72歲的尹連生老人笑眯眯地感嘆:“乾淨了、漂亮了,姑娘們又願意往村裡嫁了!”

“活化”遺存的新地標

大運河蜿蜒流過,古渡口留下了諸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讓白草窪人如數家珍。

譬如,白草窪村至今流傳“秦瓊大戰白草窪”的傳說。隋末唐初,秦瓊、程咬金,每至水草豐茂的季節,就來白草窪安營紮寨,放養戰馬,養精蓄銳,少則十天半月,多則月餘。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蓨(古代景縣稱蓨)地農民義軍首領高士達與隋將楊義臣激戰,秦、程二將自白草窪出擊襲隋,大戰一天,不分勝負,隨後,秦、程二將連夜撤回歷城(今濟南)。

除此以外,還有御河棧道、千帆競渡、葬流救助站、蘇王落錨點……為“活化”這些璀璨遺存,放大這一資源稟賦優勢,白草窪村圍繞大運河做足了“文章”,著眼整個村落,打造了“一軸、兩館、八景”。一軸,是以古渡文化主題公園為軸,在道路兩側以浮雕、石刻、牆繪、雕塑、木刻、磚砌等最大限度地展示運河文化;兩館,一個紅色紀念館,一個運河文化館;八景,每一個背後都有一個運河故事。不止如此,為探尋千年運河文化的脈動,白草窪村還組織一支團隊四處走訪、挖掘歷史,訴說村莊與運河的“傳承”。

於是,這樣的場景成為常態。

公園裡、長廊下,少年騎行在風中的燦爛笑容;紀念館前、林蔭樹下,小朋友手託著下巴聽爺爺講歷史故事的純真懵懂;文化館內、展示櫃前,黨員拿毛巾仔細擦拭的溫柔虔誠;宣傳欄下、景觀小品前,村民們一路走著、看著的自在悠然……

鎮黨委委員、紀檢書記顧書慶坦言:“儘管我見證了白草窪的一步步轉變,卻依然為它每一天所展現的魅力而驚歎!”這魅力,不止於村容村貌的天翻地覆,更在於村風民情的質樸無華,在於運河文化在村子裡的光華初現。

在全新的理念和格局下,白草窪村在種植、養殖、勞務、民企經營上,呈現出新亮點,形成了大支柱,影響力、潛力和實力非同一般。僅種植、養殖、勞務輸出三項產業,全村全年純創收已達2700多萬元,人均1.3萬元,實現經濟新“活力”。

“大運河的價值還有待開發,打響‘運河牌’白草窪仍需努力。”陳震說,未來的白草窪,將全力提升運河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通過長效管理、常規管理與強力整治相結合,多方位做好大運河白草窪段的保護開發,為古老的運河畫出新的美景,為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當“歷史文化”與“時代元素”相撞,白草窪村這座“運河古渡”在文化的浸潤下更加耐人尋味。本報記者 焦明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