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吸引外資保持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化

孟凡達

我國廣闊市場所蘊含的機遇是吸引外資的強力支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近日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三年下滑,但中國吸引外資總量逆勢上漲,繼續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持續優化的要素稟賦與企業營商環境,為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打下紮實基礎。一方面,近年來國內資本豐裕度與技術能力提高,人力資源結構性改善釋放人才紅利,比較優勢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傾斜,國內要素稟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吸引外商投資加速向高技術產業轉移。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減稅降費政策與要素市場化改革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放管服”改革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成本,營商環境改善有效提升了對外商的投資吸引力。

高水平、高質量的開放姿態有助於外商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鼓勵外商投資政策的密集出臺是外商加大對華投資力度的政策因素。在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我國不斷向國際傳遞對外開放信號,展現大國開放新姿態,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2018年6月,我國相繼出臺了《關於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等重要政策,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政策利好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對外資的吸引能力。

我國廣闊市場所蘊含的機遇是吸引外商加大對華投資力度的強力支撐。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17年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這無疑增加了我國對國際優質產能的黏性。

製造業外資流入過程中還伴隨結構的優化

從外資來源結構看,根據商務部披露的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英國、德國外商直接投資是亮點,英國從2017年的15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38.9億美元,漲幅159%,德國從15.4億美元提高至36.8億美元,漲幅139%。東亞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日本、韓國增幅分別達16.5%、26.6%。2018年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美國對華投資依然保持10.2%的增幅。

從外資投向行業結構看,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扭轉2012年以來的下行趨勢,2018年1—12月累計達到411.74億美元,實現22.9%的增長。此外,製造業外資流入過程中還伴隨結構的優化,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表現突出,累計利用外資分別為84.1億美元、44.4億美元、32.9億美元,增速分別達43%、82%、38%。第三產業方面,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分別增長33%、13%、10%,房地產業無論從總量還是增速方面表現均優於其他服務業。

從外資投向地區結構看,根據各省統計公報披露信息,2018年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實際利用外資規模依然領跑全國,其中廣東、浙江增速達4.9%、4.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環渤海地區省份實際利用外資規模較上年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京津地區下降幅度較大。中部六省份成為支撐2018年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的主力,河南增速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增速分別為7%、11.9%、9.7%、8.6%,山西外資利用規模相對較小,但實現39.7%的高增速。西南地區外資吸引能力總體看優於西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等省份增速達11%、43.8%、15.3%,西北地區陝西省表現相對突出,增速達16.2%。

外資持續流入對我國經濟各方面均有利好

外資持續流入對於我國長期保持經濟活力、拉動社會就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均有利好。

其一,外資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以更開放的姿態歡迎外資分享發展機遇,有助於為國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與服務。其二,通過放寬汽車、飛機、能源、金融等行業對外資的准入,將有助於營造相關行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破部分壟斷行業的固有利益格局,倒逼行業深化改革,倒逼企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其三,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國內企業與國際優秀企業開展技術、管理經驗交流,進一步擴大外商在華投資帶來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外溢效應。

未來我國吸引外資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

展望未來,我國吸引外資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

一方面,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根據國家發改委透露的政策安排,2019年我國擬出臺“負面清單加正面鼓勵”“准入前國民待遇加准入後國民待遇”的系列政策,向外界傳遞吸引外資的積極信號。同時,我國的要素稟賦、市場條件依然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強力支撐。另一方面,我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能力也受到國際格局,特別是中美大國博弈的影響。在這種局勢下,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對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保持清醒認識,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表明國際合作的誠意,讓開放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