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果豐碩

經濟 新能源 法律 政治 正北方網 2017-06-07

內蒙古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果豐碩——訪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毅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同國家發展的腳步一同前行,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髮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值自治區成立70年之際,本報記者就民主權利的保障、少數民族各項事業的發展、邊疆團結穩定等話題,採訪了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毅鬆。

記者: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內蒙古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詮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在此過程中,內蒙古是如何保障民主權利,為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造條件的?

毅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內蒙古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建、發展和完善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形成了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方案。民族平等是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國家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實現民族平等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是有效保障各民族平等地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的政治制度。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創造性地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著力加強民族立法,積極推進依法治國、依法管理民族事務。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有180件,批准市級地方性法規132件,批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3個自治旗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單選條例36件。這些法規條例涉及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對充分保障少數民族行使自治權利、保障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少數民族各項事業發展的政策。提出和實施了“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支持烏蘭牧騎建設、興邊富民行動、牧區又好又快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等,為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各項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重視選拔、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為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全區有少數民族幹部約6.8萬人,佔幹部總數的33%左右,其中省部級、地廳級、縣處級少數民族幹部分別佔同級幹部的41.67%、33.72%和30%,均大幅高於少數民族人口占22%的比例。確保了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都有相當比例的少數民族代表、委員參政議政。

在自治區級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四成以上;在旗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中,主要領導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幹部分別擔任,盟市和旗縣少數民族幹部分別佔50%和48.5%。同時還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優秀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

記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使內蒙古逐漸呈現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各項事業繁榮發展、欣欣向榮的局面。請您談一談在此期間內蒙古取得了怎樣的豐碩成果?

毅鬆:堅持改革創新,實現了內蒙古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總值增長了642倍,2016年全區GDP達到1.86萬億元,居全國5個自治區之首。1949年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18元,2015年達到11547美元,70年增長了近145倍,人均經濟總量更是躍居全國前列,高居人均GDP第6位。其中,煤炭產量、電力裝機、風電裝機、外送電量居全國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的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稀土新材料、雲計算、單晶硅產業規模全國第一;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總里程居全國前列,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35萬公里,居全國首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解放初的12.8%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60.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居西部省區第二位。

內蒙古告別了“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的時代,農牧業正朝著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方向發展。2016年全區糧食產量達556億斤,年度牲畜存欄量達1.36億頭(只),分別是自治區成立之初的15倍和14倍;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穩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糧食淨調出區之列,全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實至名歸。

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實現了由手工作坊向現代重化工轉型升級。“一五”時期,包鋼等國家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開啟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工業化進程。進入新世紀,內蒙古自治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適應經濟新常態,跳出“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老格局,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提檔升級,國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已成規模,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領跑全國。以包鋼高端稀土鋼板材冷軋工程為代表的大批傳統工業升級項目建成投產,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信息產業巨頭紛紛落戶,雲計算服務器達90萬臺,大數據、雲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形成集群。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工業六大優勢產業。現在,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

科教文衛事業跨越發展。1949年,內蒙古文盲率超過90%,中等專業和高等教育幾乎一片空白。到現在,已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全區普通高等學校53所。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改善,人均壽命由自治區成立初期的不足35歲提高到75.4歲。

自治區成立以來,內蒙古民族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民族文學藝術創作蜚聲區內外,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卓有成效,率先建立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基本實現城鄉公共文化覆蓋,群眾文化蓬勃發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提出的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化源頭的論斷,在中華文化研究中開闢了新的視域。內蒙古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的實施,極大地煥發了內蒙古文化建設的生機活力。

在70年的發展中,通過持久和大規模的人工造林和天然林恢復工程,內蒙古自治區森林面積由1949年的9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只有7.7%,提升到2015年森林面積達到24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1%,林地和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內蒙古草原的沙化、荒漠化開始於清代,通過禁牧、休牧、輪牧以及退耕還林還草和風沙源治理工程,從2000年開始發生逆轉,沙化、荒漠化土地連續16年實現“雙減少”,草原植被蓋度從30%提高到44%。生態呈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好勢頭,築起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實踐證明,內蒙古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取得的豐碩成果,離不開全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在您看來,要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我們的努力方向是什麼?

毅鬆:持續打造創建,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內蒙古歷屆黨委、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視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的宣傳教育,從1983年開始堅持每年開展“民族團結表彰活動月”活動,1580個先進集體和2192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我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興安盟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盟,準格爾旗、額爾古納市、鄂溫克旗、達茂旗等19個旗縣(市、區)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旗縣(市、區),被命名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的有129個。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立起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使民族團結教育實現了覆蓋青少年的學校系統教育、覆蓋幹部職工的培訓教育、覆蓋全社會的媒體宣傳教育及覆蓋鄉村、社區、部隊、企業的差別化的宣傳教育“四個全覆蓋”。

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受到幾代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讚譽內蒙古是“模範自治區”;2007年胡錦濤同志視察內蒙古時,讚揚內蒙古自治區為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光輝典範”;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希望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指明瞭少數民族地區努力的方向。在自治區成立70週年的新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內蒙古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加強民族團結,築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生命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落實新發展理念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不斷激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把祖國發展大局與內蒙古自治區改革發展實際結合起來,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稿源: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