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房地產無論如何演變,它本質還是鋼筋混泥土的殼子,不管開發商把它包裝得多高大上,隨著年代的更迭,它始終逃脫不了折舊貶值的命運;不管它在這一時段金融投資屬性多強烈,價格被炒得多高,終究要回歸居住本源。而地方、開發商、代理機構、購房者們你爭我搶忙得不亦樂乎,說白了就是一場從你到我的互相接盤遊戲。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所有人都清楚這個遊戲的本質,那為何還有人前赴後繼地往裡衝呢?答案很簡單,每個人都堅定認為自己不是最後的接盤者。尤其在最近兩年房價急速躥升獲利頗豐的扭曲思維影響下,很多後來者眼中根本看不到危機,連三四五線這樣的城市都敢炒,瘋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種瘋狂並沒有因為調控而終止,2018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5%;商品房銷售面積17億平方米,也比上年增長了1.3%。此外,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在全世界35個重點城市的住宅價格排名中,最貴的前十名,香港、上海、深圳、北京這四座中國城市躋身其中。這麼多的房子、這麼高的價格究竟賣給誰了,中國房地產難道可以永續繁榮發展下去嗎?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此言差矣。有兩個數據證實,其實中國房地產並沒有表面看到的那麼光彩,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形容毫不為過。

1 央行金融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從儲蓄大國演變成負債大國,中國家庭債務收入比10年間擴大了7倍,目前高達112.2%,居民真實槓桿率已經超過美國;房貸收入比10年擴大3.7倍,目前60.5%,這代表著住戶部門還貸的壓力很大。

2 廣發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發佈的《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更顯示:我國城市家庭更偏好買房,中國家庭近80%的勞動收入都用來買房了,而住房資產佔總資產比例高達77.7%。中國家庭資產配置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超過1/3的家庭在進行“自殺式”資產配置。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從這兩個數據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過去10年房地產創造了最多的財富,同時也製造了最大的泡沫。樓市有泡沫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國家方面也並不避諱,經濟日報此前發文直言,對於房地產泡沫,不可直接刺破,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慢慢擠出,最終實現高房價的軟著陸。

事實上,除調控保持高壓不鬆懈壓制外,影響房價的三個關鍵因素近年來也在發生鉅變,高房價不利因素越來越明顯: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一、人口結構變化,購房主力未來幾年會迎來暴跌,房價誰來支撐?

房住不炒已經定性了房地產不管如何具有金融投資屬性,但終究要回歸住人屬性。而居住需求是人口結構支配的。那麼目前樓市的主要購買人群是誰呢?央行及其它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49歲年齡段的人是房地產最強的購買力,過去二三十年間都是這部分人在支撐整個交易市場。

眾所周知,中國在2015年進入老齡化階段,根據國際規律,到2020年人口將會迎來最大程度下降,疊加人口出生率降低等因素影響,20-49歲這個結構的人群數量正在呈現下降趨勢。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從統計局數據製作的圖表看,到2030年,20-49歲的總人口數高確定性地不會超過5.49億人,比2017年的6.4億人淨減少了1個多億。想想看,購房主力淨減少1億人,市場誰來支撐,房價能漲到哪裡去?

所以,重點來了,我們看到最近發改委下發文件要求超大、特大等城市要分開放寬落戶,官方定義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確保2025年之前1億人進城工程能完成;也闢謠過“分開落戶不等於鬆綁限購”。但我告訴你真相是,為了穩定房地產大局。因為購房需求在銳減,雖然三四月份數據很好看,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下滑趨勢難擋。國家這是在託樓市,說白了就是給各大城市創造條件,“給樓市尋找接盤俠”的條件各大城市拼搶的正是20-49歲這個年齡段的優質人才。

頹勢已現!房子還會不會漲?全球宏觀對衝基金專家劉陳杰一語道破,有購房主力支撐才能有樓市下一步的發展,一個國家購房主力群體在日漸消亡,再堅挺的房地產市場,也終將會坍塌倒掉。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二、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不可能繼續一家獨大!

秦朔說,經濟發展是房價最本質的推動力。我表示贊同,我一直強調,並不是房地產拉動經濟在發展,而是房地產背靠經濟穩增長這顆大樹好乘涼。過去如此,未來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受國際大環境整體下行壓力影響,我們看到一季度經濟增速6.4%,因為之前大家預期悲觀,所以覺得這個數字還能接受,但是現實是這仍然是近30年來最慢的數據,說明經濟本身仍然處在底部。

我沒有看衰,只是實事求是的說,再者財經領域對這一事實的探討早已有之。關於中國未來經濟增速,現在比較統一的認識是中速的新常態。有人推斷考慮通脹在內未來10年增速可能保持在8%-9%的水平,按正常邏輯推理,也就是說房價漲幅怎麼著也不會超過這個尺度。

經濟參考報提出,我國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的高質量才是基礎;經濟日報、新華社等央媒也指正“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才是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這更加印證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房地產不可能繼續一家獨大”的說法。

剛需重大利好!這三個方面正在發生鉅變,房價高漲將不復存在?

三、國家對土地調控開創新篇章

第三條需要逆思維來看。一季度賣地收入下降9.5%,2、3月份除個別城市土市火熱地王誕生外,絕大多數城市成交價、溢價率、樓面價都迎來下跌,依舊延續去年四季度的蕭條;自然資源部又下發通知,要求消化週期超過3年的城市停止供地,12個月以下要適當或加大供地,昨天的文章中我們分析了,需要加大供地的城市遠遠高於立即停止供地的城市,所以這其實是國家從土地端調和供需,目的還是為了穩定,消化週期長的市場很冷,不阻止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消化週期短的供小於求,市場很容易起來,加大供地就是打壓抬頭之勢。

加大供地,加上一些城市溢價率、樓面價下跌,會對後市有何影響,答案不言而喻,房價會對應降低。

從央行和機構數據看,國人負債已經接近極限,且資產配置中房產佔比太重非常不健康,這直接反映出房地產並非像很多專家學者認為的那般強壯,誇張點說已經存在巨大隱憂,這也正是國家急於調控的根本原因;疊加人口結構、經濟增速和土地調控都在發生鉅變,這些支撐房價上漲的因素不給力,未來幾年我們很難再看到房地產迎來高光時刻了。但也並不意味著全國房價就此下跌,只是徹底告別普漲、暴漲時代。對於沒買房的剛需來說,房價保持平穩,那自然是重大利好。

縱觀世界範圍內,大國真正的崛起,主導時代潮流的,都是實幹家,而不是地產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