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社科專家富源行——為轉型發展謀出路獻良策

經濟 投資 農村 社會科學 富源發佈 2017-06-11

雲南日報報道5月22日至27日,省社科聯、曲靖市委宣傳部、曲靖市社科聯和富源縣委、縣政府聯合組織“2017年社科專家富源行”調研活動,就富源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14個子專題進行實地考察和研討,為富源轉型發展謀出路、獻良策。17名社科專家從戰略定位、重大瓶頸、產業佈局、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

抓機遇,打好基礎贏發展

精準定位,規劃和建設好縣城北片區。一是關注滇中城市群對曲靖的定位,找準富源在曲靖的位置,從區域角色、規模發展、主導產業、城市特色等方面把富源定位在南貴昆經濟走廊、滇中經濟圈與黔中經濟圈交匯點上的節點城市,將“撤縣設市”納入城鄉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中,把富源縣作為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示範縣,爭取相關政策支持。二是做好縣城北區的頂層設計,從城市景觀規劃建設好住宅區、醫療、教育、商品飲食服務區,強化城市公園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城市用地方面,劃分永久保護用地、基本農田和可利用土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運用好多規合一技術,集中解決用地矛盾,為城市及小城鎮的建設掃清障礙;在新舊城區規劃中要從城市風貌、人文歷史、城市生態、風向導入等方面下功夫,突出風格統一、建築獨特、山水特色、空氣清新的城市設計。三是把工業園區與縣城規劃統籌考慮,形成聯動效應。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打通交通壁壘,讓園區的職工能輕鬆進城消費;配齊園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借鑑省外成功經驗,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特色旅遊小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搶抓高鐵經濟新機遇,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高鐵經濟時代的到來,使資本、人流、信息、技術、產品等要素在富源形成快速流動與集聚,給富源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依託高鐵所產生的“同城效應”,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加快產業的梯度轉移,形成新的地區分工體系。二是誘導形成新興產業,壯大旅遊、商業、房地產、文化教育等與人流聚集和速度直接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三是高鐵經濟是撬動富源旅遊發展的支撐點,借鑑普者黑和彌勒等成功經驗,完善跟旅遊配套的接待設施、交通工具、交通組織、特色農產品、特色美食等基礎設施。四是帶動新型城鎮化起飛,高鐵對人口流動有顯著誘增效應,可以助推城鎮化進程。理順富源中心城區與小城鎮關係,利用好“城市總體規劃”這個城鄉發展的頂層設計;理順中心城區與鄉鎮關係,突出發展重點,優化城鎮轉移人口布局;強化中心城區生活性服務業及房地產業發展。

強產業,協調推進促轉型

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將富源作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基地。一是以煤炭資源為主,從管理技術、工業技術、人才優勢等方面實現煤炭深加工產業的轉型升級,著力發展煤化工、裝備製造、新型建材等產業,破除“挖煤賣煤、一煤獨大”的模式。二是合理規劃和佈局五大產業集群,發揮規劃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把發展輕工業列為全縣轉方式調結構的突破口,以質量興農為方向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優化投資結構,制定中長期投融資規劃,加強投融資工作的前瞻性。成立縣政府投融資與債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投融資與債務管理工作的統籌領導;更多地使用直接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負債的可持續性;更多地利用政策性信貸,優化信貸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和債務風險;與各類金融機構建立密切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深化政金合作,獲得全面的、可持續金融服務。

圍繞亮點、豐富內涵,創建“富源模式”。一是從人才、信息、政策和管理技術上來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強化產業基礎。在人才方面,圍繞五大新興產業,提前進行人才培養與儲備。在信息上,建立信息推廣應用機構,可以利用並實現“電商扶貧”政策,幫扶企業,促使其視野從富源拓展到全國。在政策上,國家政策鼓勵的,一定要跟上,提前謀劃、跟蹤政策,服務企業。在管理技術上,富源企業缺少現代工業所需要的管理技術,特別是質量管理技術。二是在突破外資利用、增加科技投資、發展電子商務、成立產業策劃與諮詢服務中心等方面完善“富源模式”,建立一批新的產業集群,抓住亮點、打好基礎、強化市場。

挖掘旅遊業對三產融合的促進作用。一是梳理旅遊資源,明確核心資源、吸引物或吸引文化、品牌資源;明確縣、鄉兩級政府、行政管理部門、村委會、企業(投資者)及當地居民在富源旅遊發展中的職能,成立旅遊發展智庫、鄉村旅遊行業協會;旅遊規劃中要講好五個故事:資源的故事、民俗的故事、生活的故事、文化的故事、發展的故事。二是富源旅遊剛剛起步,可直接與我省旅遊發展轉型升級對接,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高起點發展。以全域旅遊及旅遊經濟共享的理念及思維,把富源作為一個整體旅遊目的地來規劃建設。三是文化興旅,提高旅遊吸引力。提升傳統品牌,創造新亮點、開發新產品、營造富源旅遊吸引系統。在文化融合方面,加強對近代歷史文化(包括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民族文化、時尚文化等的內涵挖掘及利用,把文化作為核心吸引要素融入旅遊產業發展中。

作者:王大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