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性的金融/經濟危機越來越頻繁,間隔越來越短,波及範圍越來越嚴重。特別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世界性金融/經濟危機頻率更大、危害更深,表現形式也更加複雜。

下面簡要回顧以下20世紀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誰都沒有想到一場毀滅性的經濟大蕭條將席捲當時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達數十年之久。大蕭條期間,美國最高失業率達到25%,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失業率甚至一度接近30%。美國經濟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業產出下降到衰退前的六成左右。

▲1973-1975年: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以美國為首來自西方國家的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輸出組織宣佈對美國等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措施,同時聯合其它產油國共同提高石油價格,最終導致石油危機爆發,引起發達國家經濟陷入滯漲。這場危機引發了主要工業國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超過20%。

▲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自20世紀60年代起,拉美國家實行“進口替代”的經濟策略,大舉外債發展國內工業,外債總額在80年代初便超過3000億美元。1982年,墨西哥率先宣佈無力償還外債,導致全球資本外逃,觸發了震動全球的債務危機。債務問題嚴重製約了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退回到了70年代的水平。

▲1987年:“黑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一”特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股災。當日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洩,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恐慌,伴隨而來的是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早在“黑色星期一”到來的前一年,1986年美國經濟便從高速發展轉向緩慢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由於1980年代中期的“廣場協議”,日元開始大幅升值。然而,日本政府一系列錯誤的財政貨幣政策之後,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便投機盛行。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持續數年的泡沫終於被刺破,開始了災難式下跌。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增長停滯,進入“零增長階段”。由於資產全面縮水,日本在數十年期間經歷了漫長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看到其影子。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發展,美國開始提高利率、美元升值。與美元掛鉤的亞洲國家出口便開始不斷下降。加之,東南亞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大量利用外資,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同時沒有對資本進行管制。在這種背景下,國際炒家便開始攻擊東南亞國家的匯率。1997年7月,隨著泰國宣佈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亞洲國家普遍出現貨幣貶值,爆發金融危機。在此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印尼、泰國和韓國遭受損失最為嚴重。三國GDP在兩年內分別縮水83%、40%和34%。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的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清算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標誌這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起源在於美國大批房貸的金融機構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將數量龐大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機構購買;而投資機構利用巧妙的金融工程手段將證券化的次級房貸“打扮”成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金融衍生品出售給對衝公司、保險公司等;對衝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又將這些產品銷售給普羅大眾。過度的資產證券化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使相關的金融衍生品越來越複雜,市場也越來越缺乏透明度,從而使得危機一旦爆發便會如同核彈一般威力巨大。這場危機導致過度投資次貸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機構紛紛倒閉,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嚴重的信貸緊縮,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國際間的聯繫日益密切,任何一個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都會對其它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如果主要經濟體發生了金融危機,其影響勢必是全球性的。

當前,隨著美國對中國貿易戰的升級,全球經濟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期,給本來增長緩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是否會嚴重阻礙全球經濟增長、甚至會導致全球經濟危機,都值得我們保持警惕。

20世紀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