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晁蓋裝成商人

先說行商,帶著商品出門在外,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官和匪。匪很好理解,帶著商品或者錢財,一旦遇到攔路搶劫的,就只好自認倒楣。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樣,土匪打劫不是見什麼搶什麼,而是有規矩的。明代顧山貞在《客滇述》中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為官軍所敗,從四川儀隴奔回陝西,一部分人留在山裡繼續當土匪。這些土匪以通江、達州、巴州為巢穴,“擄掠人口,則責人取贖。當播種時,則斂兵暫退,及收成後則復來。以為人不耕種,則無從而掠也。”意思是當農民種地時,土匪是不來搶劫的。如果搶的沒人種地了,以後搶什麼?土匪是不願意幹竭澤而漁的事的。同理,當一片道路充滿了土匪,所有行商都不從這裡路過了,那麼以後土匪搶什麼?因此土匪最常做的事,就是電視劇中那樣“留下買路財”。行商只要按照規矩留下買路財,土匪並不會搶光財產殺人滅口。反而會保護行商安全的度過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土匪多了,勢力範圍也會被劃分的四分五裂,土匪之間也會商議好,這段路哪個山頭各收多少。總之不能把行商趕盡殺絕,多少留一點活命錢給他。以免以後沒人路過,土匪也要捱餓。久而久之形成規矩,某段路該多少錢,提前準備好,大家方便。有破壞規矩的土匪,反而會遭到匪首的處決。並不是土匪多麼有良心,而是土匪本身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竭澤而漁,則來年無魚的道理,土匪也是懂的。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晁蓋裝成商人

先說行商,帶著商品出門在外,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官和匪。匪很好理解,帶著商品或者錢財,一旦遇到攔路搶劫的,就只好自認倒楣。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樣,土匪打劫不是見什麼搶什麼,而是有規矩的。明代顧山貞在《客滇述》中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為官軍所敗,從四川儀隴奔回陝西,一部分人留在山裡繼續當土匪。這些土匪以通江、達州、巴州為巢穴,“擄掠人口,則責人取贖。當播種時,則斂兵暫退,及收成後則復來。以為人不耕種,則無從而掠也。”意思是當農民種地時,土匪是不來搶劫的。如果搶的沒人種地了,以後搶什麼?土匪是不願意幹竭澤而漁的事的。同理,當一片道路充滿了土匪,所有行商都不從這裡路過了,那麼以後土匪搶什麼?因此土匪最常做的事,就是電視劇中那樣“留下買路財”。行商只要按照規矩留下買路財,土匪並不會搶光財產殺人滅口。反而會保護行商安全的度過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土匪多了,勢力範圍也會被劃分的四分五裂,土匪之間也會商議好,這段路哪個山頭各收多少。總之不能把行商趕盡殺絕,多少留一點活命錢給他。以免以後沒人路過,土匪也要捱餓。久而久之形成規矩,某段路該多少錢,提前準備好,大家方便。有破壞規矩的土匪,反而會遭到匪首的處決。並不是土匪多麼有良心,而是土匪本身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竭澤而漁,則來年無魚的道理,土匪也是懂的。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被抓住的土匪

明代周暉在《金陵瑣事》記在了一個“焚燈草”的故事:

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均之取怨也,而稅尤其甚焉。有陸二者,往來吳中,以賣燈草為活計。萬曆二十八年,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陸之草價不過八兩,數處抽稅,用銀半之。船至青山,又來索稅,囊中已磬。計無所出,取燈草上岸,一火焚之。此舉可謂痴絕,而心之怨恨也,為何如哉?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萬曆二十八年,有個叫陸二的行商,以賣燈草為生。行船運送燈草的路上,各處抽稅。一共才八兩的本錢,抽稅抽了一半。船走到青山,又遇到來收稅的。陸二已經沒錢了,乾脆把船上的燈草全拿上岸一把火燒了。陸二的遭遇,就是那時行商的普遍遭遇。土匪尚知道不能竭澤而漁,而各級地方官只顧自己政績,或者只顧自己任上多撈錢,才不管你死活。反正三年期滿拍拍屁股走了,餓死多少商人才不是官老爺有空關心的事。

行商的遭遇如此,坐商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被稱為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紡織業的鼻祖在中國,中國人口占據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麼多人要穿衣服,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卻始終停留在手工業的雛形上。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晁蓋裝成商人

先說行商,帶著商品出門在外,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官和匪。匪很好理解,帶著商品或者錢財,一旦遇到攔路搶劫的,就只好自認倒楣。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樣,土匪打劫不是見什麼搶什麼,而是有規矩的。明代顧山貞在《客滇述》中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為官軍所敗,從四川儀隴奔回陝西,一部分人留在山裡繼續當土匪。這些土匪以通江、達州、巴州為巢穴,“擄掠人口,則責人取贖。當播種時,則斂兵暫退,及收成後則復來。以為人不耕種,則無從而掠也。”意思是當農民種地時,土匪是不來搶劫的。如果搶的沒人種地了,以後搶什麼?土匪是不願意幹竭澤而漁的事的。同理,當一片道路充滿了土匪,所有行商都不從這裡路過了,那麼以後土匪搶什麼?因此土匪最常做的事,就是電視劇中那樣“留下買路財”。行商只要按照規矩留下買路財,土匪並不會搶光財產殺人滅口。反而會保護行商安全的度過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土匪多了,勢力範圍也會被劃分的四分五裂,土匪之間也會商議好,這段路哪個山頭各收多少。總之不能把行商趕盡殺絕,多少留一點活命錢給他。以免以後沒人路過,土匪也要捱餓。久而久之形成規矩,某段路該多少錢,提前準備好,大家方便。有破壞規矩的土匪,反而會遭到匪首的處決。並不是土匪多麼有良心,而是土匪本身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竭澤而漁,則來年無魚的道理,土匪也是懂的。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被抓住的土匪

明代周暉在《金陵瑣事》記在了一個“焚燈草”的故事:

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均之取怨也,而稅尤其甚焉。有陸二者,往來吳中,以賣燈草為活計。萬曆二十八年,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陸之草價不過八兩,數處抽稅,用銀半之。船至青山,又來索稅,囊中已磬。計無所出,取燈草上岸,一火焚之。此舉可謂痴絕,而心之怨恨也,為何如哉?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萬曆二十八年,有個叫陸二的行商,以賣燈草為生。行船運送燈草的路上,各處抽稅。一共才八兩的本錢,抽稅抽了一半。船走到青山,又遇到來收稅的。陸二已經沒錢了,乾脆把船上的燈草全拿上岸一把火燒了。陸二的遭遇,就是那時行商的普遍遭遇。土匪尚知道不能竭澤而漁,而各級地方官只顧自己政績,或者只顧自己任上多撈錢,才不管你死活。反正三年期滿拍拍屁股走了,餓死多少商人才不是官老爺有空關心的事。

行商的遭遇如此,坐商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被稱為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紡織業的鼻祖在中國,中國人口占據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麼多人要穿衣服,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卻始終停留在手工業的雛形上。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珍妮紡紗機

同樣的萬曆時期,萬曆二十七年,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奉旨“帶徵蘇鬆等處課稅”,即督徵蘇州、杭州一帶的各類商業稅,稅收衙門設在蘇州織造局內。大家熟悉明史的多少會了解一些,萬曆三大徵打光了張居正十年積攢的國庫,以至於萬曆後期一直國庫空虛,這個問題直到崇禎時期也未能解決,硬是把崇禎皇帝給窮的上吊。要解決財政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闢稅源。於是萬曆時期就開始各種加稅,並派太監下來監督。好像太監無後,就能衷心為朝廷辦事了一樣。

這裡說一下,朝廷的稅,就好比土匪的買路財,洪興的保護費,都是維持暴力機關基本運營所必需的收入。如果沒有了這比收入,土匪會餓死,洪興會解散,崇禎會上吊。因此朝廷收稅是正常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稅收類目的隨意性。皇帝就是法,說收什麼稅就收什麼稅,說收多少就收多少。而下來的太監只會在原定的稅率上隨意增加,畢竟多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各級官員自己跟著加一點稅撈上一些,也是情理之中。反正罵起來,帳都要算到萬曆頭上的。實際上明代理論上的商業稅非常低,朱元璋時期就規定商稅三十取一,過者以違令論。但實際上朝廷收到的稅款遠遠不足這個數,浙江一個產茶的大省一年收的茶稅才6兩銀子,還沒洪興收的保護費多。這麼說來明代商人只做買賣不交稅,那日子不是過的太滋潤了?聯繫到前面焚燈草的故事,就知道是想多了。朝廷到賬的稅款少,不代表商人交的少。苛捐雜稅本身就是大明滅亡的主要原因。

而這次太監孫隆來收稅,收出了一個大事故。孫隆反正也斷子絕孫了,不怕罵,收稅收的特別狠。這個孫太監一上任,蘇州城就發生了“稅務初興,民鹹罷市”的事情。稅收的太重,寧可關門不做生意。跟行商的焚燈草可謂相呼應。兩年後的萬曆二十九年春,蘇州遭受水災,民不聊生,但孫隆為完成年度徵稅額,不但不體恤民間,還加緊盤剝商民。反正是公家的事,孫隆這麼上心,他自己中間不扣留一部分,我是絕不相信的。搞的蘇州“百物騰貴,民不堪命”,機戶相率改業、罷工。老闆都關門罷工了,老闆手下的工人自然也就沒飯吃,造成了“傭工無所趁食”的現象。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晁蓋裝成商人

先說行商,帶著商品出門在外,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官和匪。匪很好理解,帶著商品或者錢財,一旦遇到攔路搶劫的,就只好自認倒楣。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樣,土匪打劫不是見什麼搶什麼,而是有規矩的。明代顧山貞在《客滇述》中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為官軍所敗,從四川儀隴奔回陝西,一部分人留在山裡繼續當土匪。這些土匪以通江、達州、巴州為巢穴,“擄掠人口,則責人取贖。當播種時,則斂兵暫退,及收成後則復來。以為人不耕種,則無從而掠也。”意思是當農民種地時,土匪是不來搶劫的。如果搶的沒人種地了,以後搶什麼?土匪是不願意幹竭澤而漁的事的。同理,當一片道路充滿了土匪,所有行商都不從這裡路過了,那麼以後土匪搶什麼?因此土匪最常做的事,就是電視劇中那樣“留下買路財”。行商只要按照規矩留下買路財,土匪並不會搶光財產殺人滅口。反而會保護行商安全的度過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土匪多了,勢力範圍也會被劃分的四分五裂,土匪之間也會商議好,這段路哪個山頭各收多少。總之不能把行商趕盡殺絕,多少留一點活命錢給他。以免以後沒人路過,土匪也要捱餓。久而久之形成規矩,某段路該多少錢,提前準備好,大家方便。有破壞規矩的土匪,反而會遭到匪首的處決。並不是土匪多麼有良心,而是土匪本身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竭澤而漁,則來年無魚的道理,土匪也是懂的。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被抓住的土匪

明代周暉在《金陵瑣事》記在了一個“焚燈草”的故事:

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均之取怨也,而稅尤其甚焉。有陸二者,往來吳中,以賣燈草為活計。萬曆二十八年,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陸之草價不過八兩,數處抽稅,用銀半之。船至青山,又來索稅,囊中已磬。計無所出,取燈草上岸,一火焚之。此舉可謂痴絕,而心之怨恨也,為何如哉?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萬曆二十八年,有個叫陸二的行商,以賣燈草為生。行船運送燈草的路上,各處抽稅。一共才八兩的本錢,抽稅抽了一半。船走到青山,又遇到來收稅的。陸二已經沒錢了,乾脆把船上的燈草全拿上岸一把火燒了。陸二的遭遇,就是那時行商的普遍遭遇。土匪尚知道不能竭澤而漁,而各級地方官只顧自己政績,或者只顧自己任上多撈錢,才不管你死活。反正三年期滿拍拍屁股走了,餓死多少商人才不是官老爺有空關心的事。

行商的遭遇如此,坐商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被稱為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紡織業的鼻祖在中國,中國人口占據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麼多人要穿衣服,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卻始終停留在手工業的雛形上。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珍妮紡紗機

同樣的萬曆時期,萬曆二十七年,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奉旨“帶徵蘇鬆等處課稅”,即督徵蘇州、杭州一帶的各類商業稅,稅收衙門設在蘇州織造局內。大家熟悉明史的多少會了解一些,萬曆三大徵打光了張居正十年積攢的國庫,以至於萬曆後期一直國庫空虛,這個問題直到崇禎時期也未能解決,硬是把崇禎皇帝給窮的上吊。要解決財政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闢稅源。於是萬曆時期就開始各種加稅,並派太監下來監督。好像太監無後,就能衷心為朝廷辦事了一樣。

這裡說一下,朝廷的稅,就好比土匪的買路財,洪興的保護費,都是維持暴力機關基本運營所必需的收入。如果沒有了這比收入,土匪會餓死,洪興會解散,崇禎會上吊。因此朝廷收稅是正常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稅收類目的隨意性。皇帝就是法,說收什麼稅就收什麼稅,說收多少就收多少。而下來的太監只會在原定的稅率上隨意增加,畢竟多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各級官員自己跟著加一點稅撈上一些,也是情理之中。反正罵起來,帳都要算到萬曆頭上的。實際上明代理論上的商業稅非常低,朱元璋時期就規定商稅三十取一,過者以違令論。但實際上朝廷收到的稅款遠遠不足這個數,浙江一個產茶的大省一年收的茶稅才6兩銀子,還沒洪興收的保護費多。這麼說來明代商人只做買賣不交稅,那日子不是過的太滋潤了?聯繫到前面焚燈草的故事,就知道是想多了。朝廷到賬的稅款少,不代表商人交的少。苛捐雜稅本身就是大明滅亡的主要原因。

而這次太監孫隆來收稅,收出了一個大事故。孫隆反正也斷子絕孫了,不怕罵,收稅收的特別狠。這個孫太監一上任,蘇州城就發生了“稅務初興,民鹹罷市”的事情。稅收的太重,寧可關門不做生意。跟行商的焚燈草可謂相呼應。兩年後的萬曆二十九年春,蘇州遭受水災,民不聊生,但孫隆為完成年度徵稅額,不但不體恤民間,還加緊盤剝商民。反正是公家的事,孫隆這麼上心,他自己中間不扣留一部分,我是絕不相信的。搞的蘇州“百物騰貴,民不堪命”,機戶相率改業、罷工。老闆都關門罷工了,老闆手下的工人自然也就沒飯吃,造成了“傭工無所趁食”的現象。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根據織傭之變創作的小人書

沒飯吃就要餓死,不想餓死就要搞事情。進入六月初,這些“浮食寄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的蘇州織工開始聚於玄妙觀,密謀暴動抗稅。先是有“傭工徐元、顧元、錢大、陸滿等集眾二千餘人”。隨後加進來的織傭越來越多,這時候,崑山機匠葛成成了他們的領袖,史料說“義士葛成,攘臂而起,手執蕉葉扇,一呼而千人響應”。領導抗稅的組織者身上都帶著一份“手摺”,上面寫著每一個稅官的姓名與住址。在葛成的指揮下,反抗隊伍包圍了這些稅官的住宅,縱火焚燒,來不及逃跑的稅官被憤怒的人群拖出來打死。對蘇州的良民則秋毫無犯,反抗隊伍曾誤入一民家,但很快就發現誤會了,“首者即率諸人羅拜”。即使在縱火焚燬稅官住宅時,組織者也先警示附近居民做好準備,防止火勢蔓延。抗稅隊伍曾一度包圍了蘇州稅使孫隆辦公的蘇州織造局,孫隆請求蘇州知府朱燮元派駐軍鎮壓,但朱知府拒絕了他的要求。蘇州知府說:“不可,兵以御外寇者也。吾不能鋤奸,以至召亂。若又擊之,是重其毒也。且眾怒難犯,若之何抱薪救火哉?”大意是說,軍隊是用於抵禦外寇的,不可用來鎮壓民變。最後孫隆翻牆逃走,總算保住狗命。這裡指出一點,並不是朱知府覺悟有多高,而是朝廷收商稅其實很大程度上傷害了朱知府本人的利益。如果朝廷不明令收稅,那麼朱知府自然可以藉著各類名目收來錢揣進自己腰包。朝廷命令收稅,這筆錢就要上繳朝廷。朱知府坐視暴亂,其動機十分可疑。趕跑了孫隆後,暴亂者在蘇州各個城門貼出榜文,稱“稅官肆虐,民不堪命,我等倡義為民除害,今事已大定,四方居民各安生理,無得藉口生亂”。第五天,葛成主動向蘇州官府投案:“始事者,成也。殺人之罪,成願以身當之,幸毋及眾也。”朱知府惺惺作態的表示:“我實不德,以至於斯,爾民何罪?壯士其無辱。”只把葛成收進監獄,關了幾年就放出去了。聚眾作亂並打死多個朝廷命官並焚燒了朝廷命官的住宅,擱現在標準的恐怖分子行徑。居然只抓了一個人並且關了幾年就放了,要說朱知府深明大義並且這次抗稅沒關係,我是不信的。

"

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很接近商品經濟的時代,一說宋朝,一說明朝。宋代經濟發達,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當時一個熟練工人的薪水甚至能達到知府的水平。只看數字太蒼白,實際上直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從新突破30%.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新中國城市化進程

北宋的東京汴梁更是少有的百萬級人口城市,天幸有張擇端在,為我們留下了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盛況。而明代更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隆慶開關後,雖然僅僅開放了樂港一個口子,就使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無論是被高度稱讚的宋朝,還是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始終沒能在中國真正的形成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東京汴梁盛況

這就很奇怪了,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基數,理論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自然經濟再主導,一兩億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能抓住這一點好好發展一下,決不能落後於世界潮流。宋明時期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入商品經濟時代了,卻偏偏始終沒有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歷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思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所謂棍棒打不垮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決心和恆心是無法阻擋的。古代著名商人也並不少,缺始終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經濟,其中必然還有更現實的原因。

商品經濟最大的根基是物流。古代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的交通條件,但是同樣離不開物流。陸路交通不方便,那就走水運。所以才有了京杭運河的繁榮,北宋的汴京本質上來說,也正是因為水路交通便捷,才逐漸發展成超級大城市。後來也正是因為黃河氾濫造成水運淤塞,京廣線只得改道鄭州,汴京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古代商業,也正是如此。商品就如流水,正所謂活水不腐,如果沒有流動,商品就只能爛在原產地。負責商品流動的,就是諸多商人。古代是沒有所謂的物流公司的,鏢局收費太高,一般的小商人也承受不起。最常見的就是商人自己去運送販賣。水滸中著名的智劫生辰綱,晁蓋等七人就是裝作運送棗子販賣的商人,消除了楊智的疑心。水滸成書於明朝,可見至少在明朝,運送商品的商人已經是比較常見的了。這種商人,叫做行商。與之相對開店做買賣的,叫做坐商。行商與坐商,是商品流動的兩大根基。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晁蓋裝成商人

先說行商,帶著商品出門在外,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官和匪。匪很好理解,帶著商品或者錢財,一旦遇到攔路搶劫的,就只好自認倒楣。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樣,土匪打劫不是見什麼搶什麼,而是有規矩的。明代顧山貞在《客滇述》中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為官軍所敗,從四川儀隴奔回陝西,一部分人留在山裡繼續當土匪。這些土匪以通江、達州、巴州為巢穴,“擄掠人口,則責人取贖。當播種時,則斂兵暫退,及收成後則復來。以為人不耕種,則無從而掠也。”意思是當農民種地時,土匪是不來搶劫的。如果搶的沒人種地了,以後搶什麼?土匪是不願意幹竭澤而漁的事的。同理,當一片道路充滿了土匪,所有行商都不從這裡路過了,那麼以後土匪搶什麼?因此土匪最常做的事,就是電視劇中那樣“留下買路財”。行商只要按照規矩留下買路財,土匪並不會搶光財產殺人滅口。反而會保護行商安全的度過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土匪多了,勢力範圍也會被劃分的四分五裂,土匪之間也會商議好,這段路哪個山頭各收多少。總之不能把行商趕盡殺絕,多少留一點活命錢給他。以免以後沒人路過,土匪也要捱餓。久而久之形成規矩,某段路該多少錢,提前準備好,大家方便。有破壞規矩的土匪,反而會遭到匪首的處決。並不是土匪多麼有良心,而是土匪本身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竭澤而漁,則來年無魚的道理,土匪也是懂的。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被抓住的土匪

明代周暉在《金陵瑣事》記在了一個“焚燈草”的故事:

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均之取怨也,而稅尤其甚焉。有陸二者,往來吳中,以賣燈草為活計。萬曆二十八年,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陸之草價不過八兩,數處抽稅,用銀半之。船至青山,又來索稅,囊中已磬。計無所出,取燈草上岸,一火焚之。此舉可謂痴絕,而心之怨恨也,為何如哉?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萬曆二十八年,有個叫陸二的行商,以賣燈草為生。行船運送燈草的路上,各處抽稅。一共才八兩的本錢,抽稅抽了一半。船走到青山,又遇到來收稅的。陸二已經沒錢了,乾脆把船上的燈草全拿上岸一把火燒了。陸二的遭遇,就是那時行商的普遍遭遇。土匪尚知道不能竭澤而漁,而各級地方官只顧自己政績,或者只顧自己任上多撈錢,才不管你死活。反正三年期滿拍拍屁股走了,餓死多少商人才不是官老爺有空關心的事。

行商的遭遇如此,坐商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被稱為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紡織業的鼻祖在中國,中國人口占據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麼多人要穿衣服,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卻始終停留在手工業的雛形上。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珍妮紡紗機

同樣的萬曆時期,萬曆二十七年,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奉旨“帶徵蘇鬆等處課稅”,即督徵蘇州、杭州一帶的各類商業稅,稅收衙門設在蘇州織造局內。大家熟悉明史的多少會了解一些,萬曆三大徵打光了張居正十年積攢的國庫,以至於萬曆後期一直國庫空虛,這個問題直到崇禎時期也未能解決,硬是把崇禎皇帝給窮的上吊。要解決財政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闢稅源。於是萬曆時期就開始各種加稅,並派太監下來監督。好像太監無後,就能衷心為朝廷辦事了一樣。

這裡說一下,朝廷的稅,就好比土匪的買路財,洪興的保護費,都是維持暴力機關基本運營所必需的收入。如果沒有了這比收入,土匪會餓死,洪興會解散,崇禎會上吊。因此朝廷收稅是正常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稅收類目的隨意性。皇帝就是法,說收什麼稅就收什麼稅,說收多少就收多少。而下來的太監只會在原定的稅率上隨意增加,畢竟多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各級官員自己跟著加一點稅撈上一些,也是情理之中。反正罵起來,帳都要算到萬曆頭上的。實際上明代理論上的商業稅非常低,朱元璋時期就規定商稅三十取一,過者以違令論。但實際上朝廷收到的稅款遠遠不足這個數,浙江一個產茶的大省一年收的茶稅才6兩銀子,還沒洪興收的保護費多。這麼說來明代商人只做買賣不交稅,那日子不是過的太滋潤了?聯繫到前面焚燈草的故事,就知道是想多了。朝廷到賬的稅款少,不代表商人交的少。苛捐雜稅本身就是大明滅亡的主要原因。

而這次太監孫隆來收稅,收出了一個大事故。孫隆反正也斷子絕孫了,不怕罵,收稅收的特別狠。這個孫太監一上任,蘇州城就發生了“稅務初興,民鹹罷市”的事情。稅收的太重,寧可關門不做生意。跟行商的焚燈草可謂相呼應。兩年後的萬曆二十九年春,蘇州遭受水災,民不聊生,但孫隆為完成年度徵稅額,不但不體恤民間,還加緊盤剝商民。反正是公家的事,孫隆這麼上心,他自己中間不扣留一部分,我是絕不相信的。搞的蘇州“百物騰貴,民不堪命”,機戶相率改業、罷工。老闆都關門罷工了,老闆手下的工人自然也就沒飯吃,造成了“傭工無所趁食”的現象。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根據織傭之變創作的小人書

沒飯吃就要餓死,不想餓死就要搞事情。進入六月初,這些“浮食寄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的蘇州織工開始聚於玄妙觀,密謀暴動抗稅。先是有“傭工徐元、顧元、錢大、陸滿等集眾二千餘人”。隨後加進來的織傭越來越多,這時候,崑山機匠葛成成了他們的領袖,史料說“義士葛成,攘臂而起,手執蕉葉扇,一呼而千人響應”。領導抗稅的組織者身上都帶著一份“手摺”,上面寫著每一個稅官的姓名與住址。在葛成的指揮下,反抗隊伍包圍了這些稅官的住宅,縱火焚燒,來不及逃跑的稅官被憤怒的人群拖出來打死。對蘇州的良民則秋毫無犯,反抗隊伍曾誤入一民家,但很快就發現誤會了,“首者即率諸人羅拜”。即使在縱火焚燬稅官住宅時,組織者也先警示附近居民做好準備,防止火勢蔓延。抗稅隊伍曾一度包圍了蘇州稅使孫隆辦公的蘇州織造局,孫隆請求蘇州知府朱燮元派駐軍鎮壓,但朱知府拒絕了他的要求。蘇州知府說:“不可,兵以御外寇者也。吾不能鋤奸,以至召亂。若又擊之,是重其毒也。且眾怒難犯,若之何抱薪救火哉?”大意是說,軍隊是用於抵禦外寇的,不可用來鎮壓民變。最後孫隆翻牆逃走,總算保住狗命。這裡指出一點,並不是朱知府覺悟有多高,而是朝廷收商稅其實很大程度上傷害了朱知府本人的利益。如果朝廷不明令收稅,那麼朱知府自然可以藉著各類名目收來錢揣進自己腰包。朝廷命令收稅,這筆錢就要上繳朝廷。朱知府坐視暴亂,其動機十分可疑。趕跑了孫隆後,暴亂者在蘇州各個城門貼出榜文,稱“稅官肆虐,民不堪命,我等倡義為民除害,今事已大定,四方居民各安生理,無得藉口生亂”。第五天,葛成主動向蘇州官府投案:“始事者,成也。殺人之罪,成願以身當之,幸毋及眾也。”朱知府惺惺作態的表示:“我實不德,以至於斯,爾民何罪?壯士其無辱。”只把葛成收進監獄,關了幾年就放出去了。聚眾作亂並打死多個朝廷命官並焚燒了朝廷命官的住宅,擱現在標準的恐怖分子行徑。居然只抓了一個人並且關了幾年就放了,要說朱知府深明大義並且這次抗稅沒關係,我是不信的。

兩件小事,折射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形成商品經濟

葛成痛打稅監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其根源就在於朝廷收稅的隨意性。正常來說,要不要收稅,收多少稅,由誰來收,應該由朝廷統一出面,制定統一標準。規定多少,就是多少。不多收,也不少收。事實上,明代也確實制定了商業稅三十稅一的標準。但是各級官員在稅收之外,自行調整稅率,並且隨意增加名目繁雜的各類攤派。你說三十稅一,沒錯啊,我只收了三十分之一的商業稅。剩下的是遼東匪捐,過路費,人頭費,印花費,西北軍餉攤派等等。除了稅,就是費。稅和費,兩個字之間的操作空間太大了。正是法律的不確定性,給了各級官員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間。造成稅收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隨意攤派加稅,再加上各級官員中飽私囊。朝廷落了罵名,也沒得到實惠。對商業發展帶來的打擊卻是致命的。做生意那點兒本錢還不夠交稅的,這買賣誰幹?這種商業環境下,能形成商品經濟,反倒是怪事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