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

""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

專家簡介

張燕生: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新設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等6省份為自由貿易試驗區,至此我國自貿試驗區總數已達到18個。

從發展階段上來看,我們可以用研發強度(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這一指標來粗略地將18個自貿區分成三個板塊。

一類板塊是研發強度超過2.4%進入到創新驅動階段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這7個省市,其研發強度已經超過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水平。

二類板塊是研發強度處於1.2%至2.4%之間的省份,這個板塊中的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明顯低於東部沿海地區,仍處於投資驅動階段,經濟更多依靠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規模拉動。

三類板塊是研發強度低於1.2%的省份,其增長動能仍然要依靠資源拉動。

分屬這三類板塊的18個自貿區,不管其區位是沿邊、沿海、中部、內陸中的哪一種,都要根據自身所屬的發展階段確定下一步自貿區先行先試的重點和突破口,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避免機械地理解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制定趨同戰略和政策。

在確定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之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理解什麼是自貿試驗區,如何理解自貿試驗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實際上,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自由貿易”和對外開放的含義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與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都提出要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自由貿易園區,構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這兩個目標告訴我們,無論是自由貿易園區還是自由貿易港,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構建全球開放層次最高的特殊區域。在這個特殊經濟區內,不僅要真正落地“境內關外”的功能,承擔國際轉口轉運拆拼箱業務,打造特殊綜合保稅區,還要形成全球高技術製造和服務功能的集群集聚。為此,就要營造能夠吸引全球跨國企業總部、全球人才和研發機構、全球高端商品和服務的市場網絡。

對沿邊內陸地區而言,一方面要做好“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要做好“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這篇大文章,雙輪驅動。

對外,主動謀劃推動低端產業、工序和環節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國內向中高端產業轉型升級相銜接,形成跨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

對內,一方面做好進口市場,更好滿足國內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個做好內需市場,形成國內產業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這就需要沿邊內陸地區的自貿試驗區營造開放層次最適宜的特殊區域,科學、技術和跨境創新網絡最好的開放合作生態體系,陸海空聯動多層次互聯互通的綜合物流和設施樞紐。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下一步對外開放重點是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以規則等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這意味著自由貿易的核心不僅僅是商品、要素、人員、資金的跨境流動,而且是規則的現代化。

規則現代化首要是合規,遵循國際高標準規則、標準、體制、機制規範;其次是規制,是規則、標準、體制、機制在行動層面的落實,是法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再次是銜接,是規則、標準、體制、機制與國際高標準的對接與合作。

無論未來這18個自貿區為自身定下了怎樣的方向,核心首先應該是如何將“自由貿易”的新定義落地。而自貿試驗區的“試驗”實質是如何將高質量發展中“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新理念落地。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意味著科學、技術和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打造創新生態;協調成為內生特點,意味著要打造區域、城鄉、社會協同發展新格局;綠色成為普遍形態,意味著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節能環保要內化為社會普遍的自覺行動;開放成為必由之路,意味著經濟、規制和能力建設等方面要構建全球最高層次的開放體系;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意味著要給每一個社會成員創造公平參與和分享自貿區成果的機會。

科學、技術和創新最需要的是人才,推動改革科研管理體制和創新激勵機制是關鍵一環。能否打造能夠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環境,能否集聚全球優秀企業總部和功能性分支,能否激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企業創新的生態,對不同自貿區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18個自由貿易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發展問題,成敗關鍵在於如何從實際出發把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三件大事處理好。

文章選自《環球時報》,2019年8月29日

"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

專家簡介

張燕生: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新設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等6省份為自由貿易試驗區,至此我國自貿試驗區總數已達到18個。

從發展階段上來看,我們可以用研發強度(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這一指標來粗略地將18個自貿區分成三個板塊。

一類板塊是研發強度超過2.4%進入到創新驅動階段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這7個省市,其研發強度已經超過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水平。

二類板塊是研發強度處於1.2%至2.4%之間的省份,這個板塊中的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明顯低於東部沿海地區,仍處於投資驅動階段,經濟更多依靠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規模拉動。

三類板塊是研發強度低於1.2%的省份,其增長動能仍然要依靠資源拉動。

分屬這三類板塊的18個自貿區,不管其區位是沿邊、沿海、中部、內陸中的哪一種,都要根據自身所屬的發展階段確定下一步自貿區先行先試的重點和突破口,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避免機械地理解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制定趨同戰略和政策。

在確定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之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理解什麼是自貿試驗區,如何理解自貿試驗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實際上,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自由貿易”和對外開放的含義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與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都提出要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自由貿易園區,構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這兩個目標告訴我們,無論是自由貿易園區還是自由貿易港,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構建全球開放層次最高的特殊區域。在這個特殊經濟區內,不僅要真正落地“境內關外”的功能,承擔國際轉口轉運拆拼箱業務,打造特殊綜合保稅區,還要形成全球高技術製造和服務功能的集群集聚。為此,就要營造能夠吸引全球跨國企業總部、全球人才和研發機構、全球高端商品和服務的市場網絡。

對沿邊內陸地區而言,一方面要做好“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要做好“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這篇大文章,雙輪驅動。

對外,主動謀劃推動低端產業、工序和環節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國內向中高端產業轉型升級相銜接,形成跨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

對內,一方面做好進口市場,更好滿足國內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個做好內需市場,形成國內產業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這就需要沿邊內陸地區的自貿試驗區營造開放層次最適宜的特殊區域,科學、技術和跨境創新網絡最好的開放合作生態體系,陸海空聯動多層次互聯互通的綜合物流和設施樞紐。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下一步對外開放重點是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以規則等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這意味著自由貿易的核心不僅僅是商品、要素、人員、資金的跨境流動,而且是規則的現代化。

規則現代化首要是合規,遵循國際高標準規則、標準、體制、機制規範;其次是規制,是規則、標準、體制、機制在行動層面的落實,是法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再次是銜接,是規則、標準、體制、機制與國際高標準的對接與合作。

無論未來這18個自貿區為自身定下了怎樣的方向,核心首先應該是如何將“自由貿易”的新定義落地。而自貿試驗區的“試驗”實質是如何將高質量發展中“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新理念落地。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意味著科學、技術和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打造創新生態;協調成為內生特點,意味著要打造區域、城鄉、社會協同發展新格局;綠色成為普遍形態,意味著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節能環保要內化為社會普遍的自覺行動;開放成為必由之路,意味著經濟、規制和能力建設等方面要構建全球最高層次的開放體系;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意味著要給每一個社會成員創造公平參與和分享自貿區成果的機會。

科學、技術和創新最需要的是人才,推動改革科研管理體制和創新激勵機制是關鍵一環。能否打造能夠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環境,能否集聚全球優秀企業總部和功能性分支,能否激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企業創新的生態,對不同自貿區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18個自由貿易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發展問題,成敗關鍵在於如何從實際出發把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三件大事處理好。

文章選自《環球時報》,2019年8月29日

張燕生:18個自貿區將形成多大發展勢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