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這個世界很複雜,並且逐漸變得越來越複雜。——坤鵬論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坤鵬論最近連續講了還原論是什麼、還原論的不足,以及複雜性科學粉墨登場,成為二十一世紀最熱的科學。

有老鐵表示不理解,認為講這些和股票投資沒有太多關係。

上一篇文章已經就此質疑進行過簡單回覆,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瞭解複雜性科學對於經濟和股市的莫大功用。

就坤鵬論個人而言,儘管半個月的學習還屬於管中窺豹,走馬觀花,但對於自己的認知卻可謂顛覆級,每每想起都會有種眼明心亮的透徹感。

因混沌而清澈,因複雜而通透。

再回首看過往的事,過往的投資,過往的經濟……不再一頭霧水,模稜兩可,更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對於專家那些事後諸葛亮的解釋,甚至感到有些可笑。

一、複雜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複雜經濟學創始人布萊恩·阿瑟認為,股票市場異常複雜,與“經濟”的複雜性呈現出來的特徵高度相似,所以,他專門設立了一個“人工股票市場”,從股市見微知著到整個經濟。

而他的“人工股市”表現與真實的股市極為相似,有小小的泡沫、小小的崩潰,以及價格和成交量的相關性,還有高度波動的交易時段與相對靜止的交易時段的交替出現。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複雜經濟學不是異想天開,它比傳統經濟學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此前沒有一位經濟學家可以靠其理論如此逼真地模擬出現實的股市。

那麼複雜性經濟學,它到底研究的是什麼?

複雜性經濟學認為經濟是一個由許多不同性質(異質性)的主體組成的複雜性系統,主體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金融機構、消費者、企業,還有投資者,它們在複雜性系統特有的不穩定狀態下,彼此不斷調整關係。每個主體都根據它對未來的預測及其他個體的反應來採取行動,並且在不斷地學習和適應。

而複雜性經濟學關注的就是模式形成、結構變化、創新,以及永遠的創造性毀滅的結果。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二、傳統經濟學的死穴

坤鵬論之前說過,在強大的還原論籠罩下,經濟學被搞成了物理學,甚至還只是物理學中的力學。

但是,力學只考慮簡單的、低層次的“運動”,它不涉及質變,也不涉及系統的組織或進化。

當然,也正因為它低級、簡單,所以適用於一切系統。

為了能夠在還原論的框架下研究,經濟學家很喜歡”代表性主體“這個詞,它又被稱為經濟人、理性人,這也是無奈,如果不這樣的話,根本無從套用還原論,更無法用公式模型來計算經濟了。

代表性主體背後的邏輯是,與其殫精竭慮地去了解經濟中的每位消費者,不如擬定一個消費者,用他來代表所有人,用一代表所有,這就是傳統經濟學的核心理念。

顯然,這種假設大大簡化了模型,代表性主體代表了千千萬萬名個性獨特、稀奇古怪、難以一一名狀的個體消費者。

這就是理論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在擬定關於國計民生的模式中慣用的伎倆,他們假設的是個體行為基本處於平均狀態,這就叫均衡。

所以,主流經濟學又叫均衡經濟學。

均衡是借用物理學的一個概念,它指當前經濟系統中變動著的各種力量處於平衡,沒有外力影響就不改變狀態。

比如:市場中某件商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剛好相等,這時的價格就叫均衡價格,如果影響、決定供給量和需求量的條件不變,這個均衡價格就會一直保持不變。

所以,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的重大變化來源於外力,而不是內部。

傳統經濟學以一般均衡或靜態均衡為出發點,再引入時間及條件變動的因素,來分析經濟系統如何從一種均衡狀態走向另一種均衡狀態。

其實,均衡分析法就是還原論,經濟學家只能通過穩定性分析,找出系統可能失衡的點或區域,然後判斷系統的變化,這就是還原論的套路——先了解局部,再瞭解整體。

所以,在經濟增長的傳統解釋背後,隱藏著一個相當簡陋的模型:各個經濟體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塊塊麵包,它們都是由兩三種關鍵原料製成,塊大的麵包只不過包含了數量更多的原料。

如果將英國經濟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人口與英國差不多)的經濟加以比較,教科書的說法會是,英國只是擁有更多的實物資本(工廠、大樓和公路)和人力資本(教育和培訓),或許還有更好的“制度”。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你不可能只將剛果經濟所有要素的數量翻倍就使其轉變為英國經濟。

英國經濟是一種完全不同且更為複雜的經濟。

坤鵬論認為,經濟學家更應該依靠生物科學而不是物理學來解釋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因為經濟是由生物單位構成的,經濟學家應該放棄錯誤的假設,這些假設包括人是同質和理性的,經濟學是充滿重複性行為的機制等,而這些不便於形成經濟理論。

經濟學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就必須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這要求首先要基於對真實世界的觀察形成理論,然後通過進一步觀察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這與目前學究式的經濟學家憑空製造理論的行為正好相反。

但是,這種轉變不太容易,很難迅速實現。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三、股市複雜在哪裡?

以股市為代表的金融系統是人類創造的最為複雜的系統之一,是與人類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的系統,複雜性科學自誕生以來,就把金融系統作為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像股市這樣的金融市場,有無數個參與者,他們細節不一,特質千差萬別,但他們的目的相同,他們的局部運動相對簡單,也就是參與市場交易的個體根據市場供求關係來決定買或賣的行為。

小到股民,大到國際金融機構,甚至是國家政府,每一個經濟單元都是股市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他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市場整體運動存在著流體最明顯的湍流現象,比如:股市毫無預兆地漲進牛市或是跌到熊市,而大部分金融市場都具有如此特徵,所以說明股市以及金融市場是典型的複雜性系統。

股市的每個市場參與者有相互依賴、相互模仿、相互學習的行為,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推進整個市場的演化。

在股市這個複雜性系統中,每個參與者是完全獨立個體或子系統,但他們之間的聯繫廣泛而緊密,許多獨立的因素在許多方面相互作用,無窮無盡的相互作用使得股市系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同時,股市又是一個開放系統,與環境有密切聯繫,與系統外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

這進一步使得其複雜性超乎尋常的高,從一定程度上講,搞懂股市就能搞懂金融,搞懂經濟,甚至能搞懂人類。

但是,410年來,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搞懂了股市。

四、股市複雜性的最大特點是人

股市系統的複雜性中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在股市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股市系統的參與者包括投資者、生產者、機構、中介和政府。

投資者、生產者、機構、中介在相互依靠和相互制約下從事經濟活動。

政府以特殊身份和地位參與股市,比如:用財政政策工具以及貨幣政策工具,甚至是行政手段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同時它還對股市進行監管,希望使之得以健康發展。

所以,影響股市系統的主要因素不僅有投資者、生產者的行為,而且還有政府行為。

股市參與者,無論是投資者、生產者、機構、中介,還是政府,都是有自己主觀意志的決策者,這些為數眾多的決策者,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所獲得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他們主動去了解所處的環境,預測股市的變化,在各個層次上隨機地進行著目標不同的獨立決策,最終使得股市的運動變得十分複雜。

所以,像股市這樣凡是有人蔘與的社會活動,無疑都是複雜性系統,人蔘與的程度越深,其複雜性越高。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五、股市的自組織

複雜性系統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自組織的。

所以理解自組織是瞭解股市、金融以及經濟這些複雜性系統的關鍵。

複雜性系統一般具有四個要素:異質性、非線性、等級結構、交流。

這四個要素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系統通常是通過異質成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自組織成等級結構,而這一等級結構又支配組織各部分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流,同時又互受其影響。

世界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的各種系統,都具有結構。

有些結構極其複雜——一個小小細胞的複雜程度甚至不亞於一個社會的複雜程度,但大自然卻自有一套絕妙的方法讓自身有序運行,這套方法就是自組織。

通過一個“自組織”的過程,經濟結構就會從無政府的狀態中產生。

也就是說,複雜性系統不用某種形式的內部控制就可以組織起來,層出不窮的經濟結構基本都源於自組織。

在所有社會複雜性系統中,通過自組織湧現出現的最神奇的結構,地位和作用最顯著的,是市場!

而最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也發生在市場。

市場從來不是聽從人命而建立的,從原始社會的物資交換開始,它完全是自發產生的,慢慢成了只要有人口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交易發生,有交易發生就一定會形成市場。

甚至,交易都有可能產生於人口聚居之前。

就像馬克斯·韋伯所說:“城市,本質上是一個市場聚落。”

而細細琢磨,城和市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就是因為相互的關係密切到不可分割的程度,以至於人們很早就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城市”一詞沿用至今。

我們可以再想想中國傳統的廟會,寺廟本來是祭拜、燒香的場所,大量燒香拜佛的人在某一天或某幾天聚集在一起,而這也正是做生意的絕佳時機,於是,商人、小販、耍把戲賣藝者、算命卜卦者、唱戲者等自發地紛至沓來,如影隨形,結果就形成了獨特的兼具祭祀和市場貿易兩項功能的廟會。

同樣自組織的典型還有農村的集市、蒙古族的那達慕等。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如今的商場家家都搞餐飲,甚至餐飲的聚集薈萃成了商場經營的關鍵,這其中的道理也基本相同,民以食為天,特別是中國人,餐飲文化盛行,餐飲可以大量聚集人氣。

貨幣如水,商業如流,自古以來,流量聚集地就是生意聚集地,而這樣的特性也決定了經濟和金融具有流體的特質,同樣也存在湍流、混沌等物理特性。

在查閱資料時,坤鵬論發現百貨商場等的由來挺有意思,這裡大致介紹一下。

公元5世紀,波斯國王為了炫耀本國的財力和物力,以期達到震懾鄰國的目的,他命令在集市中上陳列財物,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超越貿易功能的集市,是現代展覽會的鼻祖。

1791年,捷克的布拉格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展覽會,只展覽不售賣。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了10個國家參與的展覽會,這就是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世界博覽會讓一些參觀者靈光閃現,從中孕育出了現代社會的不少概念和活動方式。

比如:將許多商品彙集在一起的百貨商店;組織觀光遊覽的旅遊活動;提供休閒娛樂的公園、遊樂場、度假村等。

這些都是首先從世博會開始,或從世博會得到靈感而形成的。

而歷史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的誕生也是自組織的典範。

人們在商業活動中,除了直接的交易買賣外,更多則會為了買賣成交而打探消息,瞭解行情,籌措資金,尋找貨源……

總之,城市中的商人經常要碰頭聚會,主要就是為了不錯過任何可能的貿易機會。

開始商人們自由地、漫無目的地漂游著,一旦碰到新的商人,會立即自動組合,讓自己增大,大一點的商人群體會吸引周圍的個體商人自動附合,最終,一個新的商人組織結構形成了——交易所。

最早的交易所只有其固定場所,但沒有專門的建築物,而交易所這個名詞最早源於比利時布魯日市。

13世紀時,在該市有位名叫旺代爾·布爾什的人,他建造了一座“布爾什公館”(Bourse),因為有名,而且其家族紋章是三個錢袋,所以,銀行家、大小商人和經紀人等,總喜歡在這座公館附近聚會,當時一說boures(音為布爾什)就指的是到布爾什公館附近聚會、碰面。

在交易所的歷史中,就像一切複雜性系統的運動所呈現的規律一樣,偶然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起源於一座橋,起因則是一位暴脾氣的主教。

我們已經知道證券交易所誕生於荷蘭,當時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交易相當火,起初股票交易商都在阿姆斯特丹一座叫“新橋”的橋上進行交易,這座橋始建於1550年。

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新橋”上花兩三個小時進行交易、討論、傳遞和探尋股票信息。

但是,遇到颳風下雨下雪等惡劣天氣怎麼辦?

股票交易商都會跑到距離“新橋”最近的一個叫“聖歐拉夫”的教堂,在那裡繼續交易,所以商人把該教堂當成了第二個交易場所。

熱烈的交易與交流勢必帶來人聲鼎沸的嘈雜,忍了很久的聖歐拉夫”教堂的主教終於忍無可忍,直接把交易商們通通轟出了教堂,並表示自此不許再來。

因為不堪風雨而總是東躲西藏的交易商們,只好一起集資建造了一座房子,這座於1611年建成的房子,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同樣,紐約證券交易所誕生於一棵梧桐樹下,那時,許多證券商聚集在這棵樹周圍討價還價。

1792年,24位證券商在這棵梧桐樹下籤訂了誠實守信的交易盟約,從此,紐約的證券交易進入了集中交易時代。

經濟中的“自組織”過程是由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正式提出來的。

他感到困惑的是在個人和企業追求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是什麼把整個經濟聯繫到一起的?為什麼不是經濟的無秩序盛行?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國富論》,在其中他得出以下結論:

“自身利益”這一簡單原則足以創造一個可“自我調節”的經濟體系,它好像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下運行。

斯密這樣寫道:“這一切並不來自向我們提供晚餐的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慈善,而是來自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和重視。”

斯密的模型在直觀上符合邏輯的。

自身利益能使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當一種商品短缺時,價格和利潤會上升,追求自身利益的供應商處於較高的利潤水平。他們會主動生產更多商品來彌補供應的不足。

如果一些供應商希望通過為其商品過高定價而賺取高額利潤,那麼追求自身利益的供應商會通過制定公平的價格來盡力搶奪價格欺詐者的客戶,這最終將減少價格欺詐的行為。

如果某一特定行業的商品短缺,該行業的工人工資將上漲,自身利益將激勵新的熟練工人進入這一工資較高的行業,因此可滿足市場的需求。

斯密推斷,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和企業之間的複雜的相互作用本身就能創造一個運行良好的經濟,而無須任何人對其進行管理。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六、複雜性科學幾個重要的名詞你要懂

要想透徹地理解複雜性科學,乃至複雜性經濟學,以及複雜性系統——股市,有幾個相當重要的名詞,你需要牢記。

最起碼出去和別人交流,以下幾個名詞一出口,別人立馬會對你抱以敬仰。

1.混沌與湍流

這兩個名詞坤鵬論在《二十一世紀最牛的科學,你不瞭解就真的Out了!》已經有過詳細介紹,這裡簡單說說。

在混沌理論推出後,因為經濟不可預測,於是有專家認為,經濟如同天氣一樣,是一個混沌系統。

1980年,美國經濟學家司圖澤首先將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

1987年詹姆斯·格萊克在其《混沌:一門新科學》中廣泛使用混沌概念後,人們開始不斷嘗試把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

但事實證明,混沌理論只能被應用到物理學體系的一個有限分支上,比如:天氣和流體漩渦。

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史蒂文·德洛夫發現,混沌學在經濟學方面的應用已被證明失敗,混沌理論沒有提出深入的見解,而複雜性科學理論卻更具衝擊力。

在複雜性科學中,混沌理論是被其子集,兩者的概念不可混淆。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2.混沌邊緣

這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比利時物理化學家伊利亞·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並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認為,一切複雜性系統都含有不斷起伏著的子系統。

有時候,一個起伏或一組起伏可能由於正反饋而變得相當大,使它破壞了原有組織。

這個革命的瞬間,普利高津把它稱作“奇異時刻”或“分叉點”。

而這個變化的關鍵在於,誰也不可能事先確定它將使系統朝哪個方向發展,比如:是分解成混沌狀態,還是躍進到一個更加細分、有序的、全新的高級階段。

組成複雜性系統的每個個體都相當於一個子系統,或是因為利益,或是其他原因,它們的自組織行為,總是在改變系統內的既定秩序,所以複雜性系統中紛繁的自組織行為一定有兩個結果:

要麼讓系統朝有序或高有序發展;

要麼讓系統趨向混亂、崩潰。

所以,在複雜性系統的生存和發展狀態中,一定存在著秩序和混沌這兩個極端點。

這兩個極端點對於總在不斷變動的複雜性系統來說,都不那麼美妙,變動太大,遠離秩序靠近混沌,可能會令系統陷入無序從而自取滅亡;變化太小,遠離混沌,則容易因僵化、呆板而失去生機,同樣也可能導致系統的滅亡。

因此,複雜性系統想要存在,就必須使自己始終處在秩序和混沌這兩個極端點的之間。

這個中間狀態就叫混沌邊緣,也叫自組織臨界態。

它位於秩序和混沌這兩極的中間,它是一個衝突區,充滿了動盪,充滿新東西和舊東西的不斷對抗。

在這個地帶,系統的各個元素、各個部分處於一種活動狀態,其特徵是它們既沒有完全鎖定在一處,也沒有混亂到解體的地步,就像既不是蕭條也不是高漲的社會經濟。

按複雜性理論的觀點,複雜性系統只有處於混沌邊緣才能興旺,才能創新不斷,不能不斷髮展向前。

也只有混沌邊緣地帶,才能保證系統足夠震盪而不斷“湧現”新特性,同時,又保有足夠的原有穩定因素,使系統不至於陷入無序。

始終保持置身於混沌邊緣,是複雜性系統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3.冪律行為原理

儘管混沌邊緣是複雜性系統的最佳表現之境,但是,混沌邊緣也並不是安全的港灣。

因為複雜性系統中存在著穩定和不穩定的相互作用,隨著時間推移,自組織會使系統達到一種瀕臨崩塌的臨界狀態,一旦瀕臨這一點,即使只是小小的沙粒跌落,也會導致坍塌,前功盡棄。

複雜性科學研究表明,所有處於混沌邊緣的系統都存在落入混沌狀態的概率,而且這一概率遵從一定的分佈規律——人們常稱之為“冪律”。

什麼冪律呢?

所謂冪律,是說節點具有的連線數和這樣的節點數目乘積是一個定值,也就是幾何平均是定值,比如有10000個連線的大節點有10個,有1000個連線的中節點有100個,100個連線的小節點有1000個……在對數座標上畫出來會得到一條斜向下的直線。

冪律的最顯著特徵就是,等級越高則越不均衡。

例如,處於臨界狀態的沙堆,其發生沙崩的可能性遵從一定的“冪律”行為:,一定規模的沙崩頻率與其規模的某些冪次方成反比。

不過冪律只能告訴我們崩落的整體統計,卻無法告訴我們任何一次特定的崩落。

事實上,冪律行為在自然界中相當普遍,所有處於臨界狀態的系統都遵循冪律行為:,從太陽的活動到銀河之光,從通過電阻的電流到河水的湍流,所有規模的活動頻率都符合冪律。

顯然,系統的冪律行為對與複雜性經濟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由於冪律是可以衡量的,所以可以通過對冪律的測定而判斷系統是否處於臨界狀態或混沌邊緣。

這樣混沌邊緣在複雜性經濟學中就不再是一個只流於空泛討論的詞語,而是一個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概念。

其次,冪律行為使我們認識到,處於健康狀態的經濟系統也可能會隨時崩潰,進入混沌狀態之中,而我們對此卻無法作出準確預測。

一些經濟學家也證明,健康的經濟確實會突然崩潰。

當然,這種經濟運行和崩潰的機制並不難以理解和解釋,只是難以進行準確預測。

例如人們對股市運作的機制已經瞭如指掌,但是仍然無法準確預測股價走勢的“轉折點”:什麼時候開始看漲,什麼時候開始看跌。

這些都說明,這個世界不管多美好,仍然充滿著風險。

當然,人類系統的冪律行為與自然系統的冪律行為也有很大的不同。

自然系統遵循冪律的行為是盲目的和難以更改的,這是因為像處於臨界狀態的沙灘那樣的自然系統其作用者 (如沙粒) 的互動關係 (如受力關係) 是天然賦予而固有的。

而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能夠人為控制某些作用力,例如能夠隨時減小甚至取消地球的引力,那麼在沙崩發生初期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減小引力的方法來減小沙堆崩落的規模。

事實上,人類社會正是這樣一種可以對某些作用力進行某種人為調控的系統, 例如實施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確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的預期和行為, 所以人類即使不能改變經濟落入混沌的頻率,至少也可以通過採取一些宏觀經濟措施而減小經濟波動或崩潰的規模。

也就是說, 人類系統的冪律行為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帶有一定的可調控性質的。

因此, 人類儘管不能夠完全規避風險和災難,但是在面對風險和災難時卻不必宿命地坐以待斃, 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4.複雜性系統的適應

複雜性系統也總是努力讓其內部的秩序和混沌保持平衡,從而保證自己不離開混沌邊緣地帶。

它是通過“適應”來實現的。

複雜性科學家認為,複雜性系統具有一種天然的活性,就是其各個組成部分能夠根據其他部分的行為來改變或改善自己,或者說,系統各部分能根據所獲得的信息自動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這種活性,就叫適應性。

在複雜性系統中,適應隨處可見,動物適應食物、免疫系統適應感染、企業適應市場……

每個複雜性系統都具有適應性,有適應能力,能夠通過學習預期未來,並根據預期自我調整進入新的運行狀態。

這種運行並非被動地對發生的事件做出反應,而是努力將所發生的一切都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由於複雜性系統不能追溯其初始條件,我們不知道適者在什麼條件下生存下來的,適者生存就成了生存者生存的另一個說法。

而生存者生存什麼都不能證明,直接否定了優勝劣汰。

5.湧現

在複雜性系統的自組織行為表現為一種現象,它被稱為湧現,這是和他組織(被組織)的區別,自組織行為的最大特點,就是系統的湧現現象。

比如:螞蟻,它的神經系統非常簡單,只能進行簡單思考。

但是,大量螞蟻相互作用時就會形成等級森嚴的螞蟻王國。

研究證實,蟻后並沒有直接給所有螞蟻下達命令,每隻螞蟻也沒有整個螞蟻王國的地圖,每隻螞蟻只遵循簡單的規則交互,可是,大量的螞蟻卻能夠聰明地覓食、建巢、分工、守護等,螞蟻王國就是在整個蟻群之上的一種“湧現”現象。

在《複雜》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亞馬遜雨林,幾十萬只行軍蟻在行進,沒有誰掌握這支軍隊,不存在指揮官。單個螞蟻幾乎沒有什麼視力,也沒有多少智能,但這些行進中的螞蟻聚集在一起組成了扇形的蟻團,一路風捲殘雲,吃掉遇到的一切獵物。不能馬上吃掉的就會被蟻群帶走。在行進了一天並摧毀了足球大小的濃密雨林中一切食物後,螞蟻會修築夜間庇護所——由工蟻連在一起組成的球體,將幼蟻和蟻后圍在中間保護起來。天亮後,蟻球又會散成一隻只螞蟻,各就各位進行白天的行軍。”

專門研究螞蟻習性的生物學家弗蘭克斯寫道:“單隻行軍蟻是已知的行為最簡單的生物”,“如果將100只行軍蟻放在一個平臺上,它們會不斷往外繞圈直到體力耗盡死去。”然而,如果將上百萬只放到一起,群體就會組成一個整體,形成具有所謂“集體智能”的“超生物”。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有了上面的例子,再讓我們理解“湧現”這個名詞可能會更輕鬆些。

”湧現“是指系統中的個體遵循簡單的規則,通過內部的局部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時,一些新的屬性或規律或結構就會突然一下子在系統內部誕生。

“湧現”不會破壞單個個體的規則,但是用個體的規則卻無法對其進行解釋。

正因為湧現有“無中生有”的性質,能使系統增加新的東西,複雜性系統的整體才能夠出現大於“各部分相加之和”的現象。

比如,生命是一大堆分子作用的產物,每個分子必然遵循固定的物理規律,但是當分子聚合到一起的時候,原生生命卻在整個分子群體的基礎上誕生。

分子構成的這個整體活了,它可以為自己的利益控制低層次的分子個體,它具備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法把生命這一現象還原到單個分子的物理規則上去,並且也沒有哪個“領導”分子給其它分子下達命令。

所有的過程和奧祕,都只存在於系統的相互作用之中。

”湧現“,實際上是複雜性系統通過改變自身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一種機制。

這一特性,在生命系統中最容易看出來——地球上能有如此繁多的生物特種,能有人類這樣高級的生命形態,從根本上講,就是初始的分子們自發地不斷形成新性質和新功能的結果。

”湧現“是自組織行為,所以它一定是自下而上的,這一點決定了在複雜性系統中,自下而上的事物比自上而下的事物更有生命力,當然,自下而上產生的事物,其破壞力也大於後者。

”湧現“屬中性,既有創新式的,也有災難式的,自組織行為既可以把系統推向混沌邊緣,也可能驅使系統走向僵化或混亂。

就像社會經濟,參與其中的每個主體都希望獲得理想的經濟活動效果,但是無論單個經濟主體的願望有多麼好,無論政府、貨幣主管當局、決策部門如何努力,採取什麼非常措施,社會經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麼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的泥潭,要麼讓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嚴重,社會經濟在二者之間忽上忽下呈波浪起伏狀。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們過去對此有一些解釋,但大多解釋總有牽強附會之嫌,或乏善可陳,而“湧現”的解釋讓一切變得合情合理。

湧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約翰·霍蘭德在《湧現:從混沌到秩序》一書中這樣描述“湧現”現象:

“在複雜的自適應系統中,‘湧現’現象俯拾皆是:螞蟻社群、神經網絡、免疫系統、互聯網乃至世界經濟等。但凡一個過程的整體的行為遠比構成它的部分複雜,皆可稱為‘湧現’。”

對於企業來講,為什麼有些企業能脫穎而出,也往往是“湧現”的結果,有一個專業術語為“邊際效益遞增率”。在眾多同類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某個企業可能因為行動得早、恰當的行為,特別是一兩件事情做到了極致,由於邊際效應遞增率影響,促進他成為行業領先者。

比如電腦鍵盤不是最有效率的、微軟的系統不是最優秀的,但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像沃爾瑪把信息和成本做到極致、谷歌把搜索技術和體驗做到極致等。

金融市場也是“湧現”層出不窮的領域,從貨幣誕生,再到股市、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湧現”,都是自發的,自下而上的創新。

6.正負反饋迴路

在經濟這個複雜性系統中,非線性力量來自正向反饋迴路,它傾向於放大經濟事件。

就像成功孕育了成功,好會更好,這就是正向反饋迴路,同理,最初的些許成功產生自信和信用,從而使人得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隱含正向反饋迴路的另一觀點是富人會變得更加富裕。

那麼負向反饋迴路呢?

複雜性經濟學認為,它能減輕衝擊並使經濟恢復穩定。

比如:A國對B國的出口大於進口,那麼A國貨幣相對於B國貨幣將升值,並使得A國商品變得昂貴,從而對B國的吸引力下降,推動貿易趨向更加穩定的狀態。

正向反饋迴路的例子在現實中有很多,比如:

規模經濟:較高的產量能降低生產成本,較低的生產成本導致較低的產品成本,較低的產品成本導致較低的價格和更大的生產規模,這又導致更高的產量。

學習曲線:在執行某一項特定任務時積累的經驗越豐富,完成該任務的成本就越低,因而能創造出機會來降低價格,而這又可以提高銷售量、利潤和累積經驗,比如:半導體制造。

品牌資本:做廣告數量累積最多的產品被消費者廣為了解,以至該產品可以持續賣出直至成為主導品牌,比如:可口可樂、OPPO、VIVO等。

技術上的鎖定:當一種技術在市場份額上得到微弱優勢後,它可能發展成為被市場廣為接受的標準,因而把與之競爭的技術擠出市場,比如:微軟。

正負反饋迴路對經濟都產生作用,像拔河比賽,負向反饋迴路推動經濟走向穩定,而正向反饋迴路則產生怪異的、不可預測的行為。

複雜性系統與大量正的或負的反饋迴路緊密相連,以至於該系統的結果常常是有違直覺的因果關係。

比如:為了緩解交通堵塞而建設了新的高速公路,反而使堵塞更為嚴重;再比如:本來經濟不好,失業率上升,但股票卻在猛漲。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七、複雜性讓週期論成為笑話

複雜性系統並沒有固定的循環模式,它們的歷史不會重演。

去年,許多經濟專家談論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一個典型。

該曲線是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相對比得出的,1958年,由新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提出,至今仍有不少經濟學相關文章和圖書將其視為真理般的存在。

菲利普斯曲線背後的理論是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此消彼漲關係,政府能夠以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為代價來減少失業,反之亦然。

可以說,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運行似乎符合這個曲線,但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支持它的任何證據。

另外,商業發展具有周期性,這個觀點在民間相當相當火。

但在複雜性系統理論認為,它根本就是虛幻的,並不存在任何支持週期存在的統計數據。

儘管經濟發展必然是在好的時期和不好的時期之間波動,但商業的波動是無規律的,沒有事先確定的重複頻率。

商業是一個呈現出有點怪異行為的複雜性系統,它怎麼可能本身又會呈現固定的循環週期呢?

通過羅夏因子(著名的墨跡測驗,證明人們會把心態投射到情境之中)可以發現,經濟的波動造成了它具有循環週期的幻象。

商業週期論中最火的莫過於康波,它就是以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命名的康德拉季耶夫波,此人在20世紀2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報告,指出資本主義經濟以54年為一個長週期經歷經濟的上升和下降,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在走下坡路,但宣稱資本主義經濟也會從下滑趨勢中復甦。

但是,後來的經濟學家、科學家反覆論證,並沒有發現任何統計數據表明康波或其他任何經濟曲線的存在。

代頓大學的高級科研人員約瑟夫·馬蒂諾調查了現存有關康波的統計研究後,得出結論:“在數據中尋找重複性的週期結果令人失望。”

可以說,相信商業週期有些近乎迷信,類似於相信占星術和命理學。

康波自誕生後,就成為了大量錯誤預言的源頭。

比如:197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系統動力學退休教授傑伊·福里斯特寫的《眼前的大蕭條》、1980年愛德華·科尼什出版的《80年代大蕭條》,他們都深信康波,並以其為依據預測世界將會再次遭受1929年一樣的嚴重蕭條。

但是,這些預言並沒有真正發生。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如今世界各國日益嚴重的債務和極端的政府開始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

但是,真的沒有人知道如何、何時會爆發大蕭條,甚至這樣的無節制是否真的會在將來給我們帶來麻煩。

八、從複雜性中悟到了什麼

從這幾天、這幾篇關於還原論和複雜性科學的文章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像經濟以及股市這樣的複雜性系統,每個個體都自成子系統,存在湍流,有正負反饋……所以它們整合起來的系統不可預測。

特別像中國股市這樣散戶佔了90%以上的情況,產生的混沌、湍流和湧現可能就更加變幻莫測了。

2.股市如同某種人工智能,阿瑟稱它“本身就是一種人工生命形式”。它受控於一些相當於亞當·斯密所謂“看不見的手”的力量,以自我利益(更有甚者,稱之為貪婪)的簡單理念為基礎,靠一種自組織方式運行。

如今,通過手機、電腦進行網上交易,數以百萬的投資人幾乎可以立刻對已察覺的賺錢機會做出反應,高速度使得股市比經濟體系更有活力、更為複雜。

3.複雜性系統無論在個人的微觀層次還是在經濟的宏觀層次,都沒有自然法則來支配其行為,因此不能科學地進行預測。

4.複雜性系統不能被分割成孤立的各個組成部分,因為系統本身是由各個部分之間的大量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經濟就像一道異常複雜的燉菜,你很難分辨出它的味道好壞是因為哪一種菜起到的決定作用。

5.複雜性系統會呈現有秩序並可預測的一些時期,但它們會被自己產生的預料之外的混亂時刻所打斷,這就是經濟學家不能預測經濟轉折點的原因。

6.複雜性系統適應環境並不斷演進,從而呈現出使先前確立的理論不再適用的一些新行為,所以經濟和股市從來都沒有常勝的祕技,同樣越是具體的方法越只能在一定時期靈驗,有其保質期。

7.和傳統經濟思想不同,複雜性經濟學認為,外部衝擊不是造成經濟中怪異行為的主要原因,它完全由於自身原因,因為經濟本身的不穩定性足以造成經濟的混亂。

就像1987年的美國股災,它不是由任何外部衝擊或災難性事件引起的,而是由系統的複雜本性和事件之間我們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坤鵬論: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

8.經濟的適應性本質增加了經濟的不可預測性,適應性就是指經濟主體從經驗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玩遊戲和適應新的經濟氣候,股市亦然。

阿瑟這樣解釋經濟的適應性:“我們經濟學中的微粒是很聰明的,而你們物理學的微粒是啞巴……我們的微粒必須提前考慮,並努力推測出他們在從事某些行為時其他微粒將如何反應。”

而英國哈特福商學院教授拉爾夫·斯泰西同樣指出:“物種、生態、社會(或經濟)這樣的複雜有機系統是適應性的,不是決定性的,原因是規則會隨著這些系統所產生的結果而改變。”

這意味著經濟運行的規則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即使我們能找到經濟的完美模型,它也會很快變得過時。

所以,複雜性理論足以解釋經濟的不可預測性和經濟預測者過去可憐的成就。

9.不管是什麼投資,都屬於複雜性經濟學之列,說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那是因為不瞭解複雜性經濟學才會口出此言。

10.複雜性系統的要素之一是異質性,為什麼中國股市容易暴漲暴跌,就是因為散戶的比例過大,他們缺乏投資經驗,並以短線為主,而買進賣出的依據主要靠消息,這就使得在買賣決策這一環節趨於同質化,這樣一旦市場信息開始發生變化,他們就會立即買進或賣出,同質化交易幾乎在同一時間爆發,從而引發價格暴漲或暴跌,市場波動劇烈。

反觀美國股市,機構佔主流,大家會根據信息的變化,結合自己的投資哲學,在不同時期產生相應的行為,信息的微小變化只會使最敏感的投資者調整行為,而極端的變化才會激發大多數投資者,呈現為較強的異質性,這樣狀態下的市場行為比同質市場趨於良性,價格變化平穩,市場定價也更合理。

同理,商業要想繁榮,異質性必不可少,而商業政策往往能夠影響系統中的異質化水平,因而決定系統的整體行為。

異質性可以成為市場中一股優秀的穩定力量,因此應該鼓勵多樣性,讓更多不同規模的交易公司運用各自不同的交易算法在市場上相互競爭。

11.貨幣如水,所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流體運動,特別是金融,完全是錢的生意,因此也會出現典型的湍流現象,就像通過不斷大力攪動能夠給水傳遞大量能量,水就會出現一個個漩渦和漣漪,而金融的能量就是信息,金融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在做信息交易,如果將大量信息釋放到金融市場,就如同投入了大量能量,它們快速被金融市場中的主體接收,並做出反應,從而產生無數的漩渦和漣漪——連續不斷的買賣行為,使得金融市場起起伏伏,流動不斷。

這樣的話,我們就應該明白了,財經類媒體為何總是那麼有錢途,因為它生產並輸出的不是信息,而是可以擾動金融市場的能量。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6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10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