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範波深度解讀“三大發展戰略”

經濟 農村 能源 農業 四川在線 2017-06-18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範波深度解讀“三大發展戰略”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範波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緊緊圍繞奮力實現“兩個跨越”、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願景,針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的歷史背景下四川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省情,高瞻遠矚地提出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路徑選擇,是推動四川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之舉。“三大發展戰略”是貫徹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與省委治蜀興川實踐成果的集中體現,符合新發展理念,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體現了省委強烈的歷史責任擔當精神,也體現了省委為四川未來發展宏偉藍圖的科學謀劃。我們必須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深刻領會“三大發展戰略”的內涵和要求,進一步增強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的定力和信心,進一步創新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的思路和舉措,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範波深度解讀“三大發展戰略”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路徑選擇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跨越,必須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五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上下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充分證明“三大發展戰略”是符合四川發展實際的正確道路選擇。

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塑造區域競相發展新格局。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實施,全面激發了全省各區域的內在活力,形成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態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2016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680.5億元,經濟總量5年邁上2個萬億臺階,全國排位從2012年的第8位躍升至第6位,是自重慶市直轄以來的最好位次。

首位城市領先發展,成都市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70億元,穩居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第一。市(州)梯隊競相追趕,經濟總量過千億市(州)達15個。縣域經濟活力不斷增強,過百億的縣(市、區)達112個。

新興增長極快速崛起,天府新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區域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民族地區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五大經濟區實力不斷壯大,2016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川南、川東北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均超過5000億元。

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形成“四化”同步發展新態勢。“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推動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產業競爭力全面提升,城鄉發展更加協調。2016年全省工業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新型工業化跨入穩定推進階段,實現了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信息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14年建成成都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2015年率先建成“全光網省”,互聯網骨幹網絡網間訪問能力邁入全國前列。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201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9.2%,百萬人口大城市達到5個,全國重點鎮達到277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累計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6000多個。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7:1縮小到2016年的2.53:1。城鄉各項事業建設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轉型發展新動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省委將全面創新改革作為“一號工程”,全力推進落實“9張清單”,初步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國務院擬在全國首批推廣的17條經驗中,我省獨佔8條。2016年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2%,較2012年提高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6萬億元,五年增長128%。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全省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6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居中西部首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力推進,建成4家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和102個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在孵小企業5700餘家,小微企業孵化成功率超過90%。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關鍵之舉

“三大發展戰略”是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基礎上,立足四川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繼承歷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提出的戰略決策,並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四川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將繼續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三大發展戰略”順應四川經濟發展階段性規律,是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的必然選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體人民的莊嚴承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必須深刻把握當前四川面臨的機遇挑戰,必須著力破解制約四川發展的矛盾問題,為加快現代化創造條件、夯實基礎。“三大發展戰略”正是立足四川階段性發展特徵提出的符合省情實際的戰略決策。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增強點極引領帶動,推動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針對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促進“四化”同步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針對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發展戰略”解決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事關四川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實現治蜀興川宏偉藍圖的必然選擇。

“三大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抓手。“四個全面”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四川要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需要緊緊圍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著力解決制約改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大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以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基礎的。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著眼於增強區域間的協調聯動,著力在構建互利互惠的區域合作機制上有所突破。“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著眼於推進“四化”同步,著力建立合理的城鄉資源配置機制。創新驅動發展著眼於激發創新活力,著力在科研管理機制等方面創新突破。“三大發展戰略”的實施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前提,實施過程中又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發展戰略”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是推動四川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發,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我們黨認識把握髮展規律的再深化和新飛躍。“三大發展戰略”,就是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四川發展、深入推進治蜀興川的戰略實踐,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協調、綠色、開放的發展理念,通過優化區域要素資源配置,突出區域的主體功能,帶動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綠色、開放發展。“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帶動城鄉更加協調發展,城鄉居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創新發展理念,並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為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提供保障。“三大發展戰略”是新發展理念在四川的創新實踐,是新時期四川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的關鍵舉措。

“三大發展戰略”有助於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是對中央領導指示精神的具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寄予厚望,明確要求四川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再立新功,要求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創新創造等工作。“三大發展戰略”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是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落實。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為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夯實基礎。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抓住全面創新改革的重大機遇,廣泛開展創新創造活動,不斷增強轉型發展新動能。

準確把握“三大發展戰略”在新時期的內涵和要求

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歷史背景下,必須立足四川省情和國內外環境變化,緊緊圍繞四川承擔的新任務和新使命,準確把握“三大發展戰略”的新內涵和新要求,明確主要任務和著力重點,不斷開創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以構建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為重點,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

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強調“點”與“極”塑造,由單極發展走向多點多極共興,解決四川發展不平衡問題,激發各地發展活力,促進區域分工協作和聯動發展。新時期,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要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要求,引導經濟合理佈局,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強化區域分工協作,在提升首位城市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實現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全省經濟整體實力,打造引領西部、面向全國的核心增長區域。

強化首位城市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成都市是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肩負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使命,要以優化城市功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化水平、搭建面向全省的服務平臺為方向,全面提升首位城市發展水平,更好發揮領先發展、帶動全川的突出作用。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按照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優化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優化提升中心城市發展功能,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加速國際化城市進程,加快培育發展中高端產業,率先實現城市空間、城市產業、城市生態、城市管理、城鄉形態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活力城市。要以重點平臺、重大項目共建共享和重點產業協作為抓手,引導其他各市(州)積極融入成都發展,分享成都發展紅利,與成都形成抱團發展、協同發展、共享發展新格局。

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撐的區域經濟板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立足區域主體功能,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發展特色,培育區域發展新引擎。成都平原經濟區要以成德綿協同創新為牽引、以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為突破,推動率先實現一體化發展。天府新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開放合作為動力,以天府國際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建設成為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打造西部最具創新活力新興增長極。川南經濟區要依託陸上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大力發展通道經濟和臨港經濟,建成長江上游重要城市和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川東北經濟區要依託天然氣、農產品等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成為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和川渝陝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攀西經濟區要積極發展以戰略資源開發為特色的區域經濟,加強清潔能源、特色農業、陽光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全國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川西北生態經濟區要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加強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持續做大市州經濟梯隊,夯實縣域底部基礎。城市是區域經濟的主要空間載體,增強全省經濟後勁,必須發展壯大城市經濟。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引導市州錯位發展,加快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壯大一批骨幹企業,推動開發區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促進產城融合互動發展,做大做強一批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區域現代產業集聚區。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基礎,要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深化縣域綜合配套改革,著力打造一批工業強縣、現代農業強縣、生態經濟強縣。促進市縣聯動發展,促進市縣之間基礎設施、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等共建共享,引導和推動市區二三產業有序向縣域轉移延伸。

以構建“四化”同步發展、城鄉共同繁榮為重點,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主要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解決當前四川城鄉發展差距大、產業競爭力弱的問題。新時期,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要順應信息革命、產業融合、城鄉發展的內在聯繫和演進規律,更加註重發揮信息化的聚合、疊加、倍增效應,促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構建具有四川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城鄉形態。

著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新型工業化。要把握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瞄準世界產業制高點,以提高技術含量、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為重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層次向中高端延伸,提升四川在全國產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做大做強“雙七雙五”產業。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轉變。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十大行動”,建設“四區四基地”,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積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增添新動能。

著力形成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城鎮體系。“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基石是新型城鎮化。要優化全省城鎮化佈局,著力構建以四大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一軸三帶、四群一區”城鎮化發展格局。以鐵路、高速公路等陸路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重點建設成渝城鎮發展軸、成綿樂城鎮發展帶、達南內宜城鎮發展帶和沿長江城鎮發展帶。率先發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發展川南城市群,著力培育川東北城市群,積極培育攀西城市群。大力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建設百萬人口城市,提高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開展“宜居縣城建設行動”,深入拓展“百鎮建設行動”,發展特色鮮明的中小城市和重點小城鎮。

著力形成城鄉一體的現代城鄉形態。“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關鍵是城鄉聯動發展。深入實施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五個統籌”,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深化戶籍、農村產權、社會保障、用地、農村金融“五項改革”,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消除城鄉居民的福利差距,妥善解決好人口城鎮化問題,努力構建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相融、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形態。

以構建動力轉換接續、發展提質升級為重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把創新創造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以科技創新帶動理論、產業、管理、體制機制和文化等全面創新,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質量不高、效益低下的問題,加快推動我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新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與全面創新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激發創新活力,依靠創新培育新動能,依靠創新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突出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既是中央賦予我省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我省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要毫不動搖將全面創新改革作為未來全省發展的“一號工程”強力推動。繼續抓好“9張清單”的落地落實,加快推進國家授權的30項先行先試改革任務。深入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消除軍民融合體制障礙,突出“軍轉民”“民參軍”雙向轉化,加快創建成德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充分發揮成德綿等重點區域協調創新效應,帶動川南、川東北、攀西等其他地區創新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深化科技體制管理制度改革,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活力。

激發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結合,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力爭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強互聯網與產業發展跨界融合技術創新,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鏈,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和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用好創新人才“第一資源”。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動力。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用好人才這一創新發展“第一資源”。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招才引智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加快實施“天府科技英才”等人才培養工程,制定高端人才引進專項計劃。進一步完善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出臺更具競爭力、更有含金量的人才激勵政策,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營造有利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將四川建設成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嚮往之地、人才價值實現之地。(作者系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