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擬填海“突圍”:土地擴容對接“灣區經濟”

經濟 珠江 陳鴻宇 步步高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24
東莞擬填海“突圍”:土地擴容對接“灣區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正“風起”。

規劃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將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展開競爭,這背後的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讓珠三角許多城市激動不已。而珠三角製造業重鎮東莞市已有所行動。

6月14日,東莞召開園區統籌組團發展戰略專題座談會,披露該市將以“園區統籌組團發展”作為一項核心戰略,包括重點加快推進松山湖高新區、水鄉經濟區、濱海灣新區三區發展。

這其中,東莞將濱海灣新區定位為:該市濱海片區的先行區和片區中心,全面對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廣州南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為此東莞正計劃啟動一項填海造地工程,加之土地整合,將濱海灣新區的成熟土地資源擴容到超過60平方公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最大一塊連片待開發區域”。

“向海取地”建新區

一座城市,究竟該如何轉變自身,使其更適合新時期經濟的發展?

作為製造業和外貿重鎮的東莞,正從區域空間的整合和擴展上,謀求新一輪發展機遇。

東莞位於珠江東岸,而濱海灣新區在該市西南部,瀕臨珠江出海口。今年4月,東莞整合長安新區、沙角、威遠島,設立該新區,總面積約83.2平方公里,其中現狀陸域面積約51.8平方公里。

東莞同時還宣佈,要以更大力度推進填海造地工作,希望通過填海造地,以及進一步土地整合,將濱海灣新區的成熟土地資源從現有的超過40平方公里,擴容到超過60平方公里。

此舉的根本動因是東莞土地匱乏。東莞的面積僅為2465平方公里,與泉州、南通等同等經濟量級的城市相比差距甚遠。並且,過去三十多年來,東莞以彈丸之地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工業和人口的不斷聚集也逐步推高東莞的土地開發強度。

目前,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高達46.7%,遠超國際上公認的30%的臨界點。今年初,東莞亦出臺一系列政策,希望提升產業集約發展水平,表明該市正力圖破解“空間資源告急”瓶頸。

據介紹,目前,濱海灣新區的17個填海項目已獲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同意開展前期工作,其中的2個項目將爭取8月底啟動填海,今年東莞計劃完成該新區範圍內8000畝灘塗填土任務。

這事實上並非東莞首次釋放有關填海的信息。早在2008年,東莞就開始進行填海的研究、立項。2012年工程取得實質進展,《長安港區區域建設用海總體規劃》獲國家海洋局批覆。

一位東莞政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包括填海造地在內,濱海灣新區建設已由市領導“掛帥”,正全力推進。

此外,記者還檢索發現,東莞相關填海工程的環評招標工作已在近期啟動。同時,一批項目也正加速向該新區引進,如步步高在該新區的意向地塊已超2000畝,OPPO、vivo也將落子該新區。

上述會議還提出,儘快搭建投融資平臺,解決資金缺口。此前東莞曾公佈數據稱,經初步估算,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填海工程投入180億元以上。不過,此番東莞未公佈新的投資預算。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分析,從土地成本上看,東莞還是具備一定優勢,尤其是對比深圳而言。因此,該新區將為東莞未來進一步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內產業轉移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連片待開發區域異常寶貴,尤其是產業人口密集的珠江東岸。不過,除東莞外,深圳、江門、惠州等市的類似區域亦將受到重視。

陳鴻宇還認為,除填海造地外,東莞還應注重通過開展“三舊改造”,整合、盤活現有土地和產業資源,並注重開發次序。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描繪的巨大機遇,無疑是推動東莞填海造地,加速推進濱海灣新區建設的一層重要動力。

東莞也提出,該市將全方位提高與廣深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向國際化、高標準比肩看齊。濱海灣新區建設的目標就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

這一定位與期盼不可謂不高。一直以來,地處廣深兩大一線城市之間的東莞,可謂“左右逢源”,尤其是受到深圳產業、科技和資本的強大輻射。如今,東莞希望將這種對接全面升級和精準化。

濱海灣新區南與深圳相鄰(距離前海僅25公里),西隔珠江與廣州南沙相望。並且,通過填海造地,該新區將進一步向珠江口延伸,從空間上拉近東莞與廣深的距離。

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江認為,該新區將作為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的連接器,帶動東莞市內相關區域加速創新、產業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東莞明確提出,濱海灣新區要全面對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廣州南沙。東莞市委書記呂業升也表示,濱海灣新區要把握世界最新產業和科技發展趨勢,充分研究深圳前海、大空港地區和廣州南沙的發展動向,打造開放型經濟引領發展的新高地。

可以看出,廣深的空港、海港,以及作為對外開放和制度創新高地的兩大自貿片區等資源,是東莞此番籌謀對接的重點。

這並不難理解,儘管自身製造業和外貿產業發達,但是東莞在空港、海港等主要依託廣州、深圳,這種“接駁”關係在如今國內外新的開放格局和經濟形勢下,顯然需要進一步加強。

2016年東莞獲批成為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之一,同時,廣東當前提出的要加快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都要求東莞需要進一步對接廣深兩市資源。

孫不熟認為,港口、機場等對一個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自貿區環境更不是隨便一個城市可以擁有。但這些完全可以通過“共享”獲得,東莞的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互聯網思維”,鏈接資源,為我所用,更有效率。

陳鴻宇表示,內生要素上,東莞濱海灣新區和周邊的虎門等都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拓展空間等條件;外生因素上,深圳創新要素外溢將提供有力保障。

“灣區經濟基本特徵是開放和合作。”陳鴻宇進一步分析,東莞的濱海灣新區未來依靠地理優勢接受來自廣州、深圳的多方面輻射帶動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發揮好自身的服務作用。

此外,孫不熟則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珠江口還將進一步聚攏城市“重心”,從地理中心邁向產業和經濟中心,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也將帶來更具競爭力的營商成本、物流成本。(編輯:陳潔,如有建議意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