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經濟 走向十大猜想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 走向十大猜想

判斷十九大後的經濟走向,大體上可以用“漸進與突進共存”來概括,所謂漸進,就是從大方向上會堅持十八大制定的戰略方針;所謂突進,就是經過長時期的準備和積累,一些重大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可以大面積推開。

第一大猜想:讓企業家更加放開手腳做事。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一份《意見》,其標題中點明瞭三層意思:“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從國家高度對發揮企業家作用做出制度性安排,這是第一次。

由於“錢越來越難賺”、行政干預損害企業家合法權益等問題,一些已經賺到錢的企業家開始萌生退意,也有一部分企業家移民國外,企業家群體的創富意願出現衰退跡象,全社會的創富活力受到嚴重影響。《意見》的發佈,意味著作為稀缺的戰略性資源,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企業家精神將被更大限度地激活,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將會出現。

第二大猜想:優勢企業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會對企業的經營環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的野蠻生長階段,一些企業靠犧牲環境和勞動者利益為代價,把偷漏稅作為重要的利潤來源,產生的不良示範效應,影響到整個經濟生態。

從發展態勢來看,環保、稅收和安監三道閘門會越收越緊,一批靠違法經營生存的“小散亂”企業死期已到。其所騰出來的市場容量,將為優勢企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企業間的併購整合將會大量出現,市場集中度將大幅度提高。好的企業將做大做強,壞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第三大猜想:科技成為經濟形態變革重要力量。

滴滴等網約車的出現,瓦解了出租車行業的壟斷格局;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普及,倒逼銀行業進行改革;信息資源的互聯網化,為行政機關聯網辦公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一項改革方案或新法規的出臺,還需要層層審批,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礙,那麼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變革,則更具有不可抗拒性和不可阻擋性。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呈井噴式出現的情況下,新技術所改變的可能不是一個行業、一種商業模式,而非常可能是影響到整個經濟生態。

第四大猜想:國際化對中國經濟影響加大。

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比例加大,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眾所周知,英國脫歐、特朗普減稅等國際事件都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是有另外三個因素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一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走出去”,更深刻地感受和領悟到先進的經濟模式和經營理念,並對國內經濟政策抱有更高的期待。二是留學歸國人員呈幾何級數增加,當其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成為一種力量,推動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變革。三是出境旅遊人數激增,其對國際社會的認知雖然沒有前兩種那麼深入,但龐大的基數決定了其能量。比如,中國遊客去日本買馬桶蓋的消息,就刺激了中國企業的自尊心,讓中國企業加快了相關研發。

第五大猜想:經濟活力得到更大程度釋放。

持續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是鐵定的事實,這個幾乎算不上猜想。“五證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讓開辦公司比5年前簡便得多,未來更多的改革,也將會更大程度地激活經濟活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降低經濟運行成本。簡政放權和辦公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提高等因素,決定著未來對行政人員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壓縮行政事業人員編制、安置精簡分流人員,這是改革面對的最大困難和挑戰。

第六大猜想:大城市群和特色小鎮共生共榮。

優勢資源將向優勢行業和優勢區域集中,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儘管特大型城市嚴格限制人口的流入,但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仍將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相對於大城市的生活壓力,特色小鎮“休閒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會吸引相當一部分厭倦城市生活的人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啟動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會對中國經濟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聯合印發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中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用經過國家徵地,就可以進入市場建設成租賃住房。這意味著在北京、上海等13個納入試點的城市,城市人口可以到農村去租住別墅,其成本可能比在城市中心住一個普通商品房還要便宜。

第七大猜想:人工智能應用遍地開花。

和發達國家一樣,中國未來的首富應當產生在高科技領域,而不再是房地產領域。由於機制上更加靈活,民營企業會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導性力量。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企業已經在自主創新方面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大量的新技術有可能在資本力量的催化下,迅速轉化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是一場世界級的科技競賽,中國企業是這場競賽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目前,中國已經從戰略角度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了規劃,方向和目標都已經非常明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必須提前考慮,要從立法和倫理角度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規範。

第八大猜想:金融市場將告別野蠻式生長階段。

由於制度設計上的先天缺陷,中國的金融市場,無論是股市,還是保險,乃至銀行業都曾出現過嚴重的問題。從2015年以來,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了對金融領域的整肅,讓整個金融秩序趨向好轉。

以前瞻性的戰略視野,對金融體系進行系統化規劃設計,改變原來那種零敲碎打、東拼西湊制度引進和設計模式,讓金融體系擁有能夠應對全球性競爭的能力,這是中國金融領域所面對的艱鉅挑戰。從現實的角度講,金融市場的規範,意味著以錢炒錢的模式將受到制約,金融將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同時,作為一種準金融產品,房地產領域的炒作行為也將受到限制。

第九大猜想:服務業將出現世界級公司。

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早在2014年,美國服務業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75%、日本超過68%、法國超過72.%。而中國在2015年服務業的比重才首次超過50%。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給健康、醫療、養老等服務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有統計數據表明,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人;在2016年中國的慢性病人口已經超過2.6億。在這個巨大的市場裡,應當能夠發育出世界級的養老企業、大健康企業和保險企業。

第十大猜想: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成市場熱點。

2017年8月,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塵埃落定。混合所有制被認定為是國企改革的根本性措施,包括證監會等機構都對聯通混改大開綠燈,一些法規上的限制被突破。在聯通混改的同時,有一大批國有企業等待混改,也有許多民營企業把混改作為進入壟斷領域的重大機遇,混改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的市場熱點。但是國有資產定價、國有產權和民營產權能否受到同等尊重等現實操作中的問題,仍然需要大量的案例進行驗證和總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五項指標,而不是單純一項經濟指標。GDP掛帥的發展思路已經被拋棄,綠色發展將成為主基調。在“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進入到第二個實施階段,即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實現重大關係協調發展,全面納入科學發展軌道。

從重操作向重規劃轉變是改革理念的重大改變。改變行政命令式、大躍進式的改革方式,增強改革的科學性,周密研究和策劃,確保能夠順利推進,不出系統性的風險。比如,在國企改革方面就出臺了“1+15”個體系性文件;雄安新區的戰略決策發佈後,並沒有立即“大興土木”,而是先做系統性規劃,再進行分步實施。雖然在外界看來,有點“慢”,但卻有條不紊,避免了“運動式”改革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

不追求激進的目標,能夠沉穩向前,這是一個國家成熟的標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