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經濟 職業教育 日本 大學 禮品百貨 2017-06-02

最近,某官方媒體公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針對現在的95後年輕人群的就業觀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的結果,有大約48%的95後人群選擇不就業,有15%的人希望自主創業,有高達54%的人最嚮往的工作是當網絡主播,也就是俗稱的網紅。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而綜合其他各種的就業調研結果,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一致的趨勢。那就是現在的95後人群,越來越不想從事傳統的製造業,也不想從事普通的白領工作。通過成為網紅這樣的財富捷徑實現金錢的累積,成為了年輕人最普遍的嚮往。

再看數據的細部:選擇不就業的人當中,居住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的年輕人分別佔據了總數的37%、29%、18%和7%。以上幾個城市加起來一共佔總數的91%以上。也就是說,實際上有這種底氣和雄心選擇不就業的人,主要還是分佈在大城市的青年人。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至於那些小地方的青年,大部分還是隻能選擇乖乖就業,該上班上班,該搬磚搬磚,搬磚之餘上網發發牢騷。在大城市和其他地區的年輕人之間,就業觀呈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狀況和未來趨勢的端倪。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為何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想按部就班的就業工作呢?歸根結底,在於這年頭普通工作實在太不掙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的各行業平均工資為57394元,每月大約4782元。

這個數字,當然不算高,但是比起現在應屆畢業生實際能拿到手的工資,4782元其實也不算少了。據統計,2015年應屆畢業生實際平均工資為4793元,2016年的平均工資下降為4765元,2017年進一步下降,降至4014元。

在平均實際薪資一年比一年低的情況下,大學生自然對就業不抱期待,或者期待很低。在所有的工種類別中,工資最高的是IT業和金融業,IT業的年平均工資為122478元,金融業年平均工資為117418元。即使我們用最高的IT和金融來看,平均一萬左右的月薪又真的能讓人過上安心的日子嗎?我想,稍有常識的人也不會對此作肯定的答覆。

眾所周知,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龐大。大量的新增勞動力湧入市場,等於是單方面增加了勞動供給,但是需求並沒有相應增加。據統計,2016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是756萬人,2017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至少在795萬人,加上之前沒找到工作的,今年城鎮的新增就業人口總量至少在1100萬人以上。可以說,就業市場是活生生被大學生擠爆。

因此,有一種陳腔濫調認為,現在的大學生薪資越來越低,是由於每年湧入市場的勞動力增加太快,以至於就業市場消化不了,沒辦法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給求職者。這種用簡單的供求關係得出的結論可靠嗎?實際上的情況遠沒有這麼簡單。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我們都知道當下的中國的存在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一個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眾多,就業市場不堪重負;第二是中國的很多地方其實是出現了用工荒,招人招不上。比如去年的春節後,廣州的企業需要補員接近1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5萬人,但對外發出招工啟事後,人員仍然招不滿,到該年8月的時候,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合肥、鄭州、成都等地卻相繼出現了“用工荒”。

就業市場上,新增勞動力不斷增加,但企業卻常出現週期性的“用工荒”,兩者同時發生說明一個問題:就業市場肯定出現了資源錯配。勞動力沒有去到崗位最多的領域,而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卻沒有足夠多的熟練工可以使用。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實際上需求最多的工種是什麼?答案是依靠體力和簡單技術的民工。在過去這些年的城市化建設,基建和房地產開發,以及低端製造業當中,第一線的生產建設其實是依靠大量的農民工完成的。中國的城鎮化率從十五年前的不到40%,一路躍升到今年的57%,幾乎是靠民工的雙手一磚一瓦壘出來的。中國生產全球1/3的零售產品,其實也是靠民工的雙手實現的。

民工來自何處?這需要略加了解中國這些年的勞動力人口和學歷構成。

大概從2000年左右開始,初高中畢業生成為了中國低端民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年鑑數據,中國小學招生的最高峰在1994到1996年期間,三年合計約7592萬人,這一群人在2005到2007年高中畢業,還有一部分在2002年以後初中畢業。

而這群人高中畢業的時候,中國的大學一共招生1601萬人。換句話說,僅僅這三屆學生當中,就有大約五千萬初高中文化的民工進入勞動力市場。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在短時間“生產”大量民工之後,內地的大學進一步擴招,招生人數每年都在大幅上升,同時,初高中畢業生數量卻比以前減少。這是因為1988年到1990年期間的人口高生育期已過,之後的人口出生率逐漸降低。

這個趨勢延續到2013至14年,全國高中畢業人數每年下降到為約一千萬左右,大學招生每年超過700萬人,只有約三百萬高中畢業生沒有上大學。加上約七百萬讀完初中沒有上高中的人,全國一年的初高中文化民工將近一千萬左右。以此計算,三年只有三千萬後備勞動力,比高峰時期少了至少兩千萬的民工後備力量。

換言之,年輕力壯的民工數量在急劇減少,不知道四年學了個什麼名堂的大學本科生卻在不斷增多。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4年全國高中畢業生799萬人,大學招生697萬人,只有一百萬左右高中畢業生最後不會上大學,即使加上初中畢業後就不再繼續就讀的人,整體數量也只相當於十年前的不足十分之一。

2014年入學的高校本科生,算起來正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當這些大學生即將走向職場時,他們的同齡人中,只有極小部分在上大學以前就出社會做事。

這等於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改善提高嗎?當然不能這麼簡單的下結論。

雖然大學生比例看似增多了,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的根底在近幾年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依然是以地產、低端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整個就業市場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性質還是和以前差距不大。

但就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供給趨勢而言,不僅是適齡勞動力(18-64歲人口)數量在持續下降,並且那些只要有活就肯幹的民工數量在減少縮水,挑三揀四卻又沒有實際能力的大學生增多。勞動力市場的“資源錯配”便如此形成。

這些不願就業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或許你要問,為啥大學本科生的薪水期待要比初高中畢業生更高呢?很簡單,因為他們個人投入的教育成本比初高中畢業生更高,包括大學四年的漫長時間以及更昂貴的學費和生活成本。付出更高成本接受教育的大學生當然會期待更高的薪資回報,此外,現在被房地產推高價格的租金、交通、飲食、購物等等成本開支都比以前更昂貴,因此也存在一種不得不要求更高薪資的心態。

根據某財經媒體的盤點,全國“安全感薪資”最高的城市是上海,達到9250元,而即使是成都等西部地區,讓人獲得“安全感”的薪資也達到5660元。再來對比看看大學畢業生那點實際的薪資,你認為他們對於工作能有安全感嗎?畢業生渴望更高的薪資,本質上是一種被增高的生活成本倒逼出來的漲薪要求。

之前,筆者在多篇文章中都曾提及,中國經濟的最嚴重病症之一在於資產端(不動產等)通脹,而在消費端通縮。這造成企業盈利率普遍偏低,具體而言,中國的企業利潤率只有6%,所謂的500強企業更悲催,利潤率只略高於2%。

此數據來自於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一份報告。而在實際層面,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真實數據還要低於這個報告的披露。企業沒有利潤,自然不可能給員工開出高工資,何況對象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根據日本的社會學家山田昌弘的研究,在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來,日本企業進入了長期的低利潤率時代,企業利潤率普遍在5%以下,由此,大部分企業採用了保護老員工的政策,同時為節約成本,對於年輕員工和畢業生採取了臨時工、短期合同工的僱傭形式,工資開得非常低,而且隨時可能終止合同。這造成了日本的80後、90後人群當中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怎麼玩命打工都掙不到錢,最終淪為屌絲青年。

發生在我們近鄰身上的事情,似乎正在當下的中國重複。

近三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不升反降,與中國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有直接關係。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當年日本的翻版。

其實,畢業生到手的薪資數字走低並不是最可怕的,最讓人心寒的是這些年大學生對薪資的期待在持續走低。這說明連他們自己都意識到中國的大學學歷根本就不值錢,他們對於就業市場也越來越心灰意冷。在如此悲觀的普遍情緒下,超過48%的95後大學生主動選擇不就業,是完全合理的現象。

不願意找工作的95後,會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嗎?眾所周知,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依靠勞動力高量低價的“人口紅利”。從1979年到21世紀前十年,中國的低端勞動力供給達到了最充分的狀態,沒有出現明顯的勞動力資源錯配。

據統計,這段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9.1%,其中勞動力貢獻了2.3%,資本貢獻了4.4%。需要注意的是,沒有勞動力2.3%作支撐,資本增長的衰退會非常明顯。在今後,當中國的實體經濟缺乏了強大的勞動力支撐,當90後們都開始從事一些網紅、主播這類不事生產的職業,或者乾脆賦閒在家中不就業,這時,資本的增長已缺乏勞動力作支撐基礎,也將不可避免陷入衰退。

面對貌似暗淡的未來,我們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事實上,目前勞動力衰退的問題只能依靠產業的轉型來緩解。

這即是說,在大規模淘汰掉了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後,新興的高智慧經濟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大規模鋪開,為就業市場提供大量的新興職位,大學的教育必需成為一種與這些職位的相關知識匹配的“準職業教育”,以此來糾正之前的勞動力市場上“資源錯配”的現象。除此以外,別的都是瞎扯。只有當人能盡其才的時候,年輕人才會重新獲得信心。如此,才能改變現在年輕人對就業不抱期望,對薪資期待越來越糟的趨勢。

沒有信心,尤其是年輕人對未來沒有信心,經濟必然會完蛋。而扭轉這一趨勢的決定性因素在於,目前整個產業轉型的效率是否能超過人口紅利衰退的速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