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塞勒:利用人心的變化賺錢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理查德·塞勒,在行為經濟學領域裡,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經濟學不能解釋的人類的經濟行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塞勒:利用人心的變化賺錢

諾獎委員會對塞勒行為經濟學的肯定,是這樣說的:塞勒將經濟學和個體決策的心理學依據建立了橋樑,並且研究心理變差導致的市場行為。

看不懂?沒關係,翻譯成通俗的話就是:

塞勒的行為經濟學善於通過觀察人性的弱點和人心的變化,尋找其中賺錢的方法和規律。

先來看看塞勒經濟學中的3個小故事:

1、一碗腰果

塞勒和羅切斯特大學室友吃腰果的時候,意識到一個問題——“自控能力”和“短視”。塞勒表示,“我們吃得太快了,就算再過20分鐘就要吃晚飯了,我們還是控制不住,會吃很多腰果。”

想要制止這一行為,塞勒最後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如果把腰果放在離開你比較遠的地方,不是那麼觸手可及的話,那麼你想吃它的慾望就會變弱。因為人有一種惰性,不願意從房間的一邊走到另一邊只為了去吃口腰果。

運用到經濟學上也是相同的道理。打個比方:

晚上10點左右,你覺得有點餓想吃東西。這時候如果樓下有餐飲店的話,你的自控能力就會很差,你會選擇走上幾步去買東西吃;如果離你住宿地方半個多小時的地方才有吃的,這時候人的惰性就會抑制你跑到很遠的地方買東西。

塞勒的一碗腰果現象,解釋了創業選址上的黃金旺鋪道理,就近原則是創業者需要考慮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塞勒:利用人心的變化賺錢

2、咖啡杯

塞勒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把學生分成3組,第一組需要賣掉咖啡杯,第二組要求買咖啡杯,第三組可以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者是拿到同等價值的一筆錢。分好組之後,塞勒讓這三組學生開始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出來了,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是3.12美元,但是,第一組的賣家估價中位數卻是7.12美元,高出前兩組估價的一倍!

這說明了什麼?

“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這就是塞勒行為經濟學的“稟賦效應”。也就是說,同一樣東西,自己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高,別人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低。如果要你放棄一項東西或權利,你要求的報酬會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錢購買這個東西或權利,你肯花的金額則少得多。

在商業運用中也是如此。消費者已經享受或是習慣於某種交易條件時,如果將這個交易條件作出惡化改變,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一種損失。舉個例子,商品中的贈品或是免費服務,一旦開始收費了,消費者就會產生“厭惡損失”的心理,進而對商家產生不好的反饋,比如微信、支付寶轉賬設限和收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塞勒:利用人心的變化賺錢

3、心理賬戶

塞勒在解釋心理賬戶上,講了一個故事:

Hoffman問Hackman借錢,Hackman走進Hoffman的廚房,看到了貼有不同標籤的罐頭,休閒、書籍、租金、旅遊等等,每個罐頭裡面都有錢,但是有一個貼有“食物”的罐頭裡卻沒有錢。

Hackman疑惑道:“你不是有錢嗎?為什麼還要問我借?”Hoffman回答道:“‘食物’裡面沒有錢啊,我不能動其他罐頭裡的錢。”

這個故事很形象的揭示了心理賬戶的存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本賬,把錢貼上標籤,分門別類,在頭腦中給自己的錢建立了各樣賬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

例如,你花了1000元提前買票去看場演唱會,但是在出行的路上你弄丟了這張門票,現場也有門票售賣,這時候你還會再花1000元去買一張門票嗎?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自認倒黴,不看了。

另一種假設,你沒有提前買票,在路上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張1000元購物卡丟了,這時候你還會繼續去演唱會現場掏錢買票嗎?相信還是有不少人會選擇繼續買票看演唱會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呢?

因為在我們心裡,1000元的門票和1000元的購物卡標籤不一樣。1000元的門票是娛樂消費,而1000元的購物卡是生活基本需求消費。門票丟了花錢再買就意味著超支了,等於在娛樂消費上你已經花了2000元,這樣會讓你覺得難以接受嗎?購物卡丟了,這是屬於生活基本消費,但對於個人的娛樂消費預算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我們還是會買票去看演唱會。

儘管都是價值1000元的損失,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還是因為每個人的消費觀念不同導致的,這就是心理賬戶。

如何利用人心的變化來賺錢,就看你有沒有看懂你客戶的心理,掌握住他們的真正需求,以變治變,獲得收益。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管理者,掌握財務信息、瞭解商圈內容、洞悉管理意識,來企業家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政、商、銀三界領袖同窗共學平臺,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ID:hefeiwanmabenteng),一起學習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