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力迴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作了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再次重申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表明中國從來都是負責任的,有力迴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所謂“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華文化殖民論”的誤解。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化解中等收入陷阱——駁斥“中國崩潰論”

西方炒作“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從未絕耳,只要中國經濟稍有點短期波動,或者在某個階段的經濟指標不如預期,世界範圍內就會上演“中國經濟崩潰論”的年度大戲。他們僅從表面數據出發,草率地把外部環境的惡化與中國經濟面臨的“三期疊加”過度放大為中國自身的問題,認為中國身陷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從而忽視隱藏在大數據背後微觀基礎的持續改善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量。實際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對世界經濟走向復甦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風險挑戰,中國勇立潮頭,致力於同各國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主動擴大對外經濟交往,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從“出口特區”到“經濟特區”,從“國家級新區”到“自由貿易區”甚至到“自由貿易港”。第二,繼續放寬市場準入標準。一是推進金融、保險、教育、醫療、電信等服務業領域開放。二是修訂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持續加大簡政、減稅、降負的力度,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護。第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牢牢把握互聯互通這個關鍵,在“五通”領域成果豐盛:在政策溝通方面,“一帶一路”已經獲得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受到全球廣泛歡迎,它被看作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在設施聯通方面,中國的經驗是“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沿線五個方向地區的公路、鐵路、港口和航空等建設如火如荼,複合型交通網逐漸成型;在貿易暢通方面,中國不斷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在資金融通方面,中國創新金融合作方式,為抵禦金融風險能力,相繼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由此誕生。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國尊重沿線各國的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等多方面的合作,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夯實民意基礎。

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中國向世界傳遞了開發合作、共同發展的強大正能量,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崩潰”,反而不斷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國正承載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等一系列數據光環並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改寫“零和遊戲定律”——駁斥“中國威脅論”

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眾多西方學者秉承“修昔底德陷阱”的“國際關係鐵律”,基於古雅典與斯巴達之戰、德國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美蘇爭霸等客觀歷史事實,公然拋出“中國威脅論”,暗示中國正隨著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會挑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各項權益。

殊不知,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一直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昭告世界:“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創新中國外交理念,提出國與國要走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交往新路,同時指出:“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明確否定了權力至上的強權政治理念、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邏輯思維。提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努力加深大國與周邊、發展中國家與多邊的聯繫,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縱觀全球,中國的夥伴關係網絡觸及世界各個角落,憑的就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與他國交往原則。新時代的中國既要擴大朋友圈,也要深耕朋友圈,平等相待、互相信任仍然是建立和維護朋友圈的基礎。為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不斷表明中國愛好和平的世界意願,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期間,對記者說道:“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由此可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各國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思路,開出了一劑中國良方,那就是走不對抗、不結盟、不衝突的政治互信之路,這就在相當程度上破解了“修昔底德陷阱”,改寫“零和遊戲定律”,從而讓“中國威脅論”偃旗息鼓。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消解文化中心主義——駁斥“中華文化殖民論”

隨著中國持續加強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孔子學院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樑,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西方有學者卻故意醜化、歪曲中國建立孔子學院的價值追求,甚至將其視為中國政府採用文化入侵手段進行的一種意識形態滲透,繼而在全球渲染“中華文化殖民論”。

實際上,文化殖民一直是西方慣用的伎倆,他們憑藉其霸權地位,運用資本邏輯,通過語言和宗教這種代表性極強的文化符號強勢傳播。如今,他們卻將這種主客體進行互換,認為中國正在利用孔子學院作為一個平臺,強力輸出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實則他們完全忽視了文化殖民的歷史根源。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說明這種從屬關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是文化殖民的根基。西方學者對孔子學院秉持的批判態度,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否定,同時也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投下了一張不信任的選票,這種想“去中國化”而又不得不面對世界“再中國化”的矛盾心理加深了他們內心的恐慌。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可見,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交流互鑑也是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世界各國需要共同維護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的謙遜態度,尊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文化優劣高低之分,更沒有所謂的“文明衝突之論”,文化差異性不能成為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的絆腳石,相反,它更應該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走尊重、包容、互鑑的文化交往之路,才能促進和而不同的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消解充斥世界的“文明中心主義”。

(作者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杭州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