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司機的傲慢與偏見

經濟 社會 中華網 2017-06-23

原標題:出租車司機的傲慢與偏見

本文節選自熊秉元《生活的經濟解釋》

下午送一位朋友到車站搭車,車子離站後我過街搭出租車回學校。紅燈前剛好停了一輛空車,我就敲敲車窗,開門坐進後座,順口說:“麻煩你到×××。 ”

司機用閩南語問了一句:“要去哪裡?”我重複了一次。紅燈變綠燈,車子就慢慢往前走。司機沒回頭地說:“已經坐進來了。”我不清楚他的用意,也就沒搭腔。過了沒一會兒,他又說了一次“已經坐進來了”,然後問我會不會說閩南語。我說在臺灣出生長大,當然會,只是說得不太流利。

司機大概覺得這個答案還過得去,就平白直敘:他一向不載講國語的客人。只要客人一講國語,他就請他們下車。剛才是因為我“已經坐進來了”,他才勉強按捺下來。即使不載講國語的客人他照樣過得去,而且心裡痛快得很。他問過很多朋友:如果有人先打你一個耳光,再向你道歉,你願意接受嗎?在他的朋友裡,沒有半個人願意接受道歉。

我知道他話有所指,但無意引發一場無益的論對,就不動聲色地聽他繼續發表高見。

我一面聽他抑揚頓挫的“道理”,一面覺得有點意外:過去聽過看過報道,知道曾有出租車司機把講國語的乘客趕下車,可是從來沒有想到這種事幾乎就活生生地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在情緒上還一片複雜時,我卻想起以前看過的幾篇文章……

不載講國語的人、不向女人賣計算機、不和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打交道、不和有色人種做朋友……不論是基於什麼理由,這些行為在性質上都反映著某種成見(偏見)。雖然成見是一個人主觀上的判斷和好惡,別人不一定有置喙和干涉的權利,可是因為偏見作梗的關係,確實會減少很多可以彼此交往互惠的機會。如果能消弭偏見,人可以更完整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也更可以享受別人的智慧和才情。

不過,問題是:怎麼樣才能消弭偏見呢?減少偏見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有些經濟學家相信,通過市場機能的節制,最可能過濾掉意識形態上的偏見:如果一個黑人賣的東西明明價廉物美,但是因為種族上的好惡你避而不顧,結果是你自找麻煩,減弱了自己的競爭力,甚至可能蒙受其害。同樣的,如果你是商人,但是耍個性,不賣東西給黑人,結果平白把賺錢的機會拱手讓給別人,損己利人。只要市場的競爭激烈,那些有偏見的人競爭力將會比較弱,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被淘汰過濾掉。

這種對市場機能特性的闡釋當然很有啟發性:市場不只是使買賣雙方能通過交易而互惠,而且,在競爭的壓力下,勝負得失是以實力來分,而不是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這層意義上,市場機能可以說是“色盲”的。不但沒有偏見,還可以讓有偏見的人自食惡果,慢慢被淘汰出局。

不過,雖然在觀念上,市場機能確實有某種過濾和淘汰的功能,但是,在實際的世界裡,這種功能卻有時而窮。在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利害不是那麼重大、勝負不攸關生死的環境裡,好的結果不一定會出現,不好的現象也不一定會消退。而且,更麻煩的是,在人和人的交往裡,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通過市場裡的交易。在其他“非市場”的交往互動裡,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可能性更低,偏見、歧視、差別待遇、雙重標準等,當然也就可能存在和延續,甚至漸漬而擴大。

付錢下車時,我用閩南語說了聲“多謝”,他也用閩南語說了聲“順走”。可是,我不知道他下次會不會載講國語的客人,我也真的不知道消弭偏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出租車司機的傲慢與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