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中央、服務中央是國研中心永遠的使命'

經濟 蘇聯 投資 政治 歷史 上海 中國經濟時報 2019-07-21
"

改革開放之初,中央為什麼要組建決策諮詢機構?這一“初心”的核心點,就是為了解決當時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問題,消除過去決策失誤的體制機制性弊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國研人的初心故事(3)

陸百甫

新中國70年發展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用70年時間,完成了他國二三百年走過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70年,經歷了考驗,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

我是親歷者,也是參與者,感受尤甚。回顧70年軌跡,從經濟階段劃分,我國共經歷了15個時段。除了眾所周知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至現在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之外,還有1950年至1952年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以及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瀕臨崩潰,人民苦不堪言。就鋼產量而言,1949年我國鋼產量僅有19萬噸,而目前我國一天的鋼產量為180萬噸,即是1949年全年產量的9倍。即便與解放前鋼產量最高的1943年的92.3萬噸相比,現在一天的產量也相當於當年的2倍。

上世紀40年代,我在上海上小學,第一次看到報道罵中國是“東亞病夫”,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但是今天,我見到了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真是天大的幸福!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是工業化建設的支柱,總投資700多億元人民幣。當時,有首歌叫《七萬萬兩黃金哪裡來》,唱的就是第一個五年計劃需要的七萬萬兩黃金從哪裡來的主題。從哪裡來?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即便當時有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援助,還需要自己籌措大量經費。中國共產黨在這樣艱難的形勢下,一窮二白,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了,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中國如何能夠在70年時間,走完別人二三百年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呢?國外普遍關注中國成功的祕笈是什麼?

這可以概括為“3+1”元素。“3”代表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中國的發展是由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黨是指揮者、組織者,黨能集中民意變為黨的意志,再把黨的意志變為國家意志和國家行動。

第二層意思,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三層意思,70年來中國的發展一直是有藍圖的,遠期有戰略,中期有規劃,年度有計劃,而且遠期戰略、中期規劃、年度計劃互相結合,互為補充,善於靈活調整,但始終堅持執行。

“1”就是改革開放路線。這使我們贏得了主動,不僅能利用國內市場、國內資源,而且還可以利用國外市場、國外資源,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取得了成功。

這一切最根本的一點,是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中國革命的歷史和新中國70年的歷程,無不深深印證著我們黨的這一“初心”“使命”。

國研中心的“使命”

改革開放之初,中央為什麼要組建決策諮詢機構?核心點就是為了解決當時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問題,消除過去決策失誤的體制機制性弊端。主要背景有三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新長征”,黨和國家政治、經濟路線發生重大轉折。首先,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開創了以發展為硬道理的新時期。其次,進行了全國性的全面“撥亂反正”,對各領域改革和發展進行了全面反思和新的探索,各領域“發展春天”來了。第三,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繪製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藍圖。這一時期,國家的新發展為諮詢研究機構的誕生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

從決策需求角度看,當時集中體現為三點:第一,黨和國家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急需要智庫型決策諮詢機構提供事前建議、事中警示、事後評估。第二,為徹底糾正過去決策與執行中存在的“三拍”隱患(即決策時候拍腦袋,實施時候拍胸脯,失敗時拍拍屁股了事)問題,也為了避免就事論事,需要智庫提供高瞻遠矚戰略思維。第三,國家行政機關和臨時性的調研組織,已不能適應黨和國家長遠與經常性的決策思維需求,急需一個相對穩定的、獨立的、超脫於行政部門的頂層設計“外腦”機構。

這樣,智庫型諮詢機構就成為支持黨和國家科學決策的現實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是在這樣的形勢和“初心”下,於1980年至1982年之間誕生了。現在的“中心”,是當初四大中心逐漸重組而成。近40年來,中心沒有忘記初心使命,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那麼,國研中心成立時的“初心”和“使命”,是如何界定的呢?當時,主要有兩項任務:一是配合黨中央、國務院大局部署,對國民經濟發展中帶有決定性和方向性的問題有計劃地深入研究,向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建議。二是承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和國務院交議的問題,及時提出研究報告和建議方案。

因此,當時中心的研究課題都是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而且許多是需要及時決策的命題。既有改革問題,也有發展問題,以及熱點問題,例如宏觀調控、物價問題、貨幣政策、就業問題、開放問題、財政問題等。這就是中心成立以來堅持的基本方向。

國研中心應如何不忘初心再出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今天,我們“中心人”應該怎麼做?怎麼“再出發”?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第一,緊跟黨中央、服務黨中央。這是國研中心永遠必須牢記的“初心”“使命”。因為,國研中心一開始就姓“黨”,這個“血統”不能變。過去是這樣,現在更應該做好這一點。當前,應緊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政治建設放在機關建設的核心方位上,把國研中心建設成為黨中央最信得過且又最得心應手的政策諮詢機構。

第二,緊緊圍繞國家發展大局,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戰略構想和宏觀調控取向提供高質量思路和方案。國研中心存在的“生命之根”,在於“有為”,“為”什麼?就是能及時拿出高瞻遠矚,切合實際,有創新含量的,超脫於就事論事的改革與發展大思考,為中央大抉擇提供預案、政策準備、理論界定。我們的研究創新,既要有“原始創新”,還要有“集成創新”,有時“集成創新”還很重要,“大道理可以管小道理”。

第三,努力成為一個積極有為的助手機構和助手個人。一個單位要形成高的“使命性”,首先要有高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想努力幹,不庸、不廢。要比人家更努力、更給力、更深化、更應手。要做到更加貼近,站位要高,方向要準,思路要新,建議切實。而且四字是四合一的。“大”成果、“小”成果,都要體現這一標準。“大成果”大影響,“小成果”有時影響也不小。另外,要培養一批叫得響的專家型人才很重要。

第四,“不受誘惑”“不受蠱惑”,忠於職守,安於小康。在市場化環境下,社會誘惑很大很強,隊伍如何穩定、個人如何敬業,受到考驗。而國研中心的人才整體業務素質適應性強,都是社會上搶手的對象。因此,國研中心幹部面前就有“信仰”與“名利”,“奉獻”與“錢財”兩個不同利益的個人選擇。國研中心需要一大批有信仰、有奉獻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鞏固隊伍,提升隊伍,首要是解決“信仰”和“奉獻”問題,這就是“政治建設”。

另外,國研中心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不受西方輿論蠱惑。我們正在改革、轉型的征途中,但“基本點”不能動搖,特別是要警惕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影響。國研中心幹部在這一問題上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不斷增強“政治免疫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