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或許不知道該如何和父親溝通,你們之間一次次的嘗試,最後一次次的沉默,長大後的某一天,你終於想要開始認真瞭解父親時,卻發現他已經年邁,眼睛看不清,嘴裡說不清,甚至腦子糊里糊塗,你多麼傷感,真想擁有一臺時光機,帶著父親回到過去,重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6月15日晚,由大象紀錄、峨影(上海)影業、優酷共同出品的紀錄片《時光機》,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版塊的“中國之聲”單元進行展映,這也是本片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時光機》海報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當代藝術家馬良與身為戲劇家的父親馬科共同生活的動人場景,同時也展現了馬良獨創的木偶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的藝術創作過程。 兩條故事線索平行展開將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元素,與淳樸真摯的父子親情融為一體。片中既有現實生活中父與子的至親至愛,也有舞臺上兒子心靈最深處的精神影像。真實和夢境交融,使得作品特別有代入感,片子放映過程中,不少觀眾在默默流淚。

當天放映結束後,導演孫揚、藝術家馬良來到現場與大家互動。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時光機》劇照,馬良製作木偶

馬良一上臺便幽默地向大家表示感謝,因為紀錄片的受眾本來就不多,能夠在夏天的夜晚來看一部紀錄片很不容易,“關鍵主角還那麼難看!”說完這句,大家都笑了,暫時從那個催淚故事中有所抽離。

“我是在美國看了一場,今天沒有看,是怕哭,上一次看完,孫揚導演想讓我上臺講話,事實上我是沒辦法上臺講話的,今天我沒有看,所以我才可以正常和你們交流。”馬良說。

導演兼製作人孫揚在2015年時接觸到馬良的故事,隨即決定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這對父子之間的特殊感情。在歷時4年的拍攝創作中,孫揚也在不知不覺間,與馬良及其家人建立了聯繫,對片中馬良一家的親情深有共鳴。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孫楊(右三)

談到為什麼會創作這部影片?孫揚笑著說,當時有個朋友問他,你認識馬良嗎?孫揚說我認識啊,我們很熟,課本上著名的“概念攝影師”,我們小時候經常翻閱,“神筆馬良”嘛!

那個朋友說不是,後來給孫揚講了個故事,就是馬良在片中講的“游泳池的故事”。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孫揚心裡想,這就是他想要拍的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詩意。

“他講完了這個故事,我已經能看到之後能夠呈現的那些畫面,所有四年旅程,就從這個游泳池開始了。”孫揚特別感慨地說。

馬良直言剛見到孫揚的時候,孫揚才剛剛研究生畢業,他心裡暗自琢磨,這麼年輕的導演不知道行不行,馬良知道自己也是一個很難合作的人,他笑言孫揚每天就是在旁邊偷拍,馬良經常想甩掉他但是甩不掉,就這樣拍了四年。

“他有一天不知道怎麼發現了我工作室旁邊有一個廢舊的游泳池,還把我的演員騙過去了,讓演員和木偶在游泳池裡演了一段,後來我才認為他可能會拍出很好的片子,這個鏡頭肯定很美,後來就是電影中出現的這個游泳池的鏡頭。再後來我也就吃飯為他買單了!”馬良此話一出,又引起現場一片笑聲。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時光機》劇照

孫揚認為自己想拍的紀錄片絕對不是“那種程式化的紀錄片”,應該是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沒有任何規則。“‘時光機’聽名字就應該是夢幻的”,他越拍鏡頭離得越近,導致有特別多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因為把攝像機當作自己的眼睛去看”。

如孫揚所說,《時光機》裡的馬良,不是手握神筆的那個馬良,而是7年前,因“移動照相館”蜚聲國際的攝影師、藝術家。馬良的父親馬科,是曾在上海京劇院執導過10餘個劇種、80多臺戲的國家一級導演。

馬科在86歲高齡時被確診患有阿茲海默症,這一意外促使馬良決心儘快動手,去完成多年前和父親的約定——合作完成一部作品。馬良迅速完成劇本初稿,請父親馬科擔綱顧問,並給這部舞臺劇取名為《爸爸的時光機》。馬良的創作初衷,是幫助年邁的父親找尋失去的記憶,而舞臺劇的故事靈感,也大多源自他和父親相處的親身經歷。從未涉足過舞臺創作的馬良,以敏銳的藝術感覺與獨特的想象力,耗時兩年製作出數個由1000多枚零部件構成的真人等比例大型人偶。這些看似冰冷後現代的機械裝置,演繹的卻是父子間最溫情美好的故事。

紀錄片完整記錄了木偶劇從一張紙上的孤獨線條到最後演出的始末,也記錄下了家庭中父親、母親和兒子在人生某一個階段的糾結、壓力、困頓和重生。

自古有言,忠孝不能兩全。

是放下工作全心全意陪在失憶父親的身邊,還是堅持把父親曾經期待兒子的夢想完成?

這個長久以來內心深處的拷問似乎沒有在馬良那裡得到解決,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可能是所有人終將面臨的艱難選擇。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時光機》劇照

“因為我的爸爸是一個特別棒的藝術家,你們在這個電影中看到的他,這個時候他已經糊塗了。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他給了我特別強烈的感染,我認為他希望我完成我的作品,不管是他清醒還是糊塗,他會很高興看到它,並且我認為它是我獻給爸爸最好的禮物。”馬良說。

馬良的媽媽是《編輯部的故事》中牛大姐的扮演者、著名演員童正維。《編輯部的故事》剛播出的那會兒,馬良剛上大一。‌‌第一集播完之後,馬良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改變了。‌‌

“我的老師突然對我特別好,女同學對我也特別溫柔,我覺得我的人生從那個時間開始不一樣了。”他笑著說:“當時我媽媽去菜場,‌‌幫她拎菜,她讓我離她十米遠,我那時候美術學院讀書留的長頭髮,我媽覺得我不太正經。到後來我媽媽說你還是靠近點,因為很多人送我菜你可以拿,因為我媽媽在菜場裡走的時候,很多阿姨就把菜扔到她籃子裡。‌‌這個情景只有我小時候讀古書的時候看到過,原來潘安去菜場的故事現實生活真的存在!”聽完這段,大家又都一陣笑聲。

其實,馬良不是“聽話”的孩子,他沒有聽從父母學戲劇而是學了畫畫,因為馬良認為媽媽是“戲劇‘女皇’,特別有魅力”,爸爸也特別瘋狂,他認為爸媽配得特別好,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家裡就是一臺戲,‌‌以至於馬良從小就有一種‌‌願望,千萬不要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太瘋狂太激情澎湃,馬良覺得老一代戲劇家特別‌‌嗨,哭和笑都特別強烈。‌‌

“所以‌‌《時光機》的故事跟這個有關,‌‌我抗拒了父母親、特別是我父親的培養,我不想成為戲劇工作者。‌‌但是他老了以後,我覺得還欠他一個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戲劇作品。”馬良說。

片中,馬良對自己的爸媽提出要去住養老院十分抗拒,‌‌死活不同意,但是他的媽媽特別想去,馬良不知道為什麼爸媽要去“這樣可怕的地方”。

最終,在媽媽的安排下,馬良去參觀考察了養老院,他發現這的確是媽媽的真實需要。

“因為那邊全是她的好朋友,各種演員,可以一起‌‌打牌,然後每天卡拉OK跳舞,‌‌我突然就意識到我媽媽其實不需要我愛的陪伴,她特別希望她還是像劇中女主角一樣,有很多朋友圍在她身邊,‌‌她可以忘卻她的老公已經糊塗的那種痛苦。‌當時(送去養老院)‌‌我就覺得好像很不孝順他,其實他們後來去住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很貴,條件非常好,最重要的是她有很多朋友。”

在上影節之前,《時光機》今年早些時候入圍了包括HotDocs紀錄片節在內的北美地區多個影展,並先後斬獲翠貝卡電影節紀錄片競賽單元“最佳攝影”獎、舊金山國際美亞電影節紀錄長片單元“最佳紀錄片”獎和洛杉磯亞太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時光機》獲得翠貝卡電影節紀錄片競賽單元“最佳攝影”獎

國際首映之後,本片受到眾多國際媒體及觀眾的讚譽。《Indie NYC》讚歎本片:“紀錄片怎能如此優美雅緻,卻又述說了這麼巨大深邃的故事?簡直不可思議。此片相當難能可貴。《時光機》情感深刻而富含詩意,讓人看了心酸而振奮,只因此故事不論寰宇,都能對生命所蘊含的悲傷與喜悅同情共感。導演孫揚和江鬆長細細探索各世代對於藝術的衝動,將觸目難忘的畫面與實時生活情景交融。本片觸達藝術的神祕和撫慰,藉以抵抗時光的蹂躪。”

在美國的時候,有觀眾看電影之後問了一個問題,‌‌你爸爸沒有寫完的那本書怎麼辦?‌‌

馬良當時聽了挺難過的,回來就跟姐姐兩個人在家裡面開了個會,姐姐是做出版的,於是姐姐就答應下來,她現在在幫爸爸整理這本書。‌‌

馬良覺得特別好,現實中,這是個光明的結尾。

片中結尾,馬良已經從那個恐懼的夢“害怕父親死亡”的陰影中走出來,他的小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的生命,馬良的女兒。爺爺看到孫女兒開心得像個孩子,只是他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馬良說以前如果同樣的問題他要重複三遍地回答就有點煩,但是現在他覺得真好,爸爸一遍遍問,“這是誰啊”,兒子一遍遍對他說,“這是你的孫女兒”,特別好,特別開心!就像一個圓,人生就此銜接上了。

紀錄片《時光機》像是一個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它既充滿絢麗想象,又道出人世間最真摯的樸實情感。據悉,影片將於今年秋季在全國公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