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對影迷來說都是挑花眼的時節,短短十天裡雲集了來自全世界最好的電影。但每年總有那麼幾部公認的熱門片,一開票就迅速售罄,其中就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兩部修復版老動畫《大鬧天宮》和《天書奇譚》。

這兩部電影,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都是極為熟悉的,早就看過了還要花錢再看,也充分說明經典作品的歷久彌新。在電影院裡看喜歡的電影是影迷的一種儀式,而吸引觀眾的另一個理由無疑是因為,此次放映的兩部動畫電影,都號稱是迄今為止的“最佳版本”。

114分鐘完整版《大鬧天宮》首次公映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的是《大鬧天宮》最早期、最完整的那版。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大鬧天宮》海報

《大鬧天宮》上集於1961年公映,下集於1964年完成,總長114分鐘。但下集完成後不久,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導演萬籟鳴被“打倒”,影片也隨即遭到雪藏。等到改革開放後,雖然上映過“完整版”,但為了配合影院的“黃金長度”,對影片內容都做了刪減。

《大鬧天宮》有過84分鐘精簡版和2012年重新配音配樂的93分鐘3D寬銀幕版。此前發行的40週年紀念版音像製品採用的是84分鐘精簡版。這部享譽中外的新中國動畫“鉅製”,始終沒有以最完整的面目在大銀幕上出現過,這個遺憾,終於得以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得到彌補:這次放映的《大鬧天宮》,是原裝完整上下集的數字修復版。

而《天書奇譚》此次的修復版本也是“聲色”上都達到了最佳。起初原始素材上所有的配音、音效、樂隊的錄音,全都並在了一軌上,並且原聲還有缺損的部分。因此,對於音軌內容的分軌和補全,是本次修復的最大挑戰。

修復人員首先把從膠片拷貝上翻錄下來的單聲道光學聲源進行優化處理,然後將對白和音樂、音效進行分離,對單聲道的音樂進行環繞立體聲處理,並根據原片的藝術風格適度增加音效以及強化環繞立體聲的音響處理。既還原了1983年原始公映版裡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經典配音,又滿足了當代觀眾的聽覺習慣,以高超的修復技術做到了兩全其美。因此,這個《天書奇譚》修復版,是目前所能看到的這部電影真正意義上的最佳版本。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大鬧天宮》劇照

底片直接轉數字 最大程度保持原有質感

雖然“文革”期間《大鬧天宮》拍攝時繪製的原畫、動畫、賽璐珞版大量損毀、遺失,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朱毓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過去物資匱乏,每拍一部片子,都是極其珍貴的,所以即便是不能放的片子,底片也會進入國庫收藏保存。所以《大鬧天宮》的底片依然完好。”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朱毓平在西安的電影“國庫”取得原片

朱毓平十幾年來分管美影廠製片和技術工作,組織了全廠動畫電視系列片、動畫電影影院片、電影藝術短片和的製片生產工作,在60餘部、1200集、2萬餘分鐘的影視片中擔任統籌、製作總監。去年剛剛退休的他在過去幾年,一直在主持美影廠的“數字化”工程。據朱毓平介紹,過去生產的兩百多部影片全部做了“數字化”。

這些數字化的過程中,一部分重點影片採用的是從西安臨潼的“國庫”裡直接取得的原底,用原始底片直接掃描轉數字。另外一部分則是由拷貝轉數字。

原始底片轉數字是一個漫長的工程,西影數字基地修復部進行2K掃描修復,修復工作從2013年3月初開始,耗費五個月時間完成。早期動畫片都是由動畫師在畫紙上進行繪畫,不是在電腦上進行繪畫,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灰塵顆粒粘到畫面上產生髒點現象,致使現在的自動修復軟件無法正確識別此類髒點,所以需要依靠修復師後期以肉眼觀測識別,逐幀進行手工修復。因此,西影數碼基地修復部在修復期間採用雙班制,每天有效工作時長總共為14個小時,完成影片全部工序耗費近600小時的工時。

這次放映的《大鬧天宮》和《天書奇譚》作為美影的代表作,採用“原底轉數字”,朱毓平介紹,這些片子的原底“品質還是相當好的,國庫的保存條件很完備,都是冷凍保存,顏色褪得比較慢”。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天書奇譚》海報

但這個逐幀掃描並修復的工程還是非常費時費事, “動畫片的修復比故事片要難,因為轉成數字後在電腦上進行畫面的修整,整個檢查工作是可以用機器自動進行的,如果是故事片一個鏡頭幾秒鐘,每秒24格,可能一個鏡頭幾百格是一直流暢的。但動畫片每一格都是手繪,每一格可能都有會偏差,機器自動檢測常常把人物的眉毛、鬍子誤以為是髒點就去掉了。所以都要靠人手工作業。”而且如果底片上有瑕疵,“故事片一片草叢,或者很多人群可能也看不清楚,但動畫片單線平圖沒得混,越是白紙上的瑕疵就越清晰。”

修復過程中,動畫攝影師出身的朱毓平主要負責指導調色的工作,“我們調色的原則是要還原原來的色彩,不是要創新,儘量保持電影原來的樣子。比如黃色也會分冷暖。參考資料室保存的賽璐璐片和庫存畫面,請了不同的攝影師參與配光。”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朱毓平(左)指導調色工作照

數字調色,與傳統膠片的配光工藝有所不同,為儘可能地接近膠片拷貝的顏色,修復《天書奇譚》的上海技術廠的老師傅們也做了大量實驗,將原始的配光光卡數據轉換成數字調色的參數,並反覆與色卡及膠片拷貝進行比較和修正,最終還原出最接近原始創作的色彩。

《天書奇譚》此次還邀請了唐益楚、範慧媛、柴蓮芳、錢金熙四位老法師共同參與。朱毓平說他儘量找當年參與過原項目的工作人員來把關提意見,他把這樣的機會稱之為“搶救”。

雖然是“還原”,但在畫質上還是做了更進一步的“升級”,“我感覺現在的畫面比以前還要好,因為當時的歷史條件,還是會有很多髒點灰塵反光是避免不了的,通過這次修復的電影,劃痕髒點反光都修掉了。”同時朱毓平補充道,過去的放映設備和洗印設備也存在缺憾,“觀眾看到的影像都是經過幾次拷貝,色彩可能已經偏了,加上洗印工藝的原因,和最初的色彩差別還是會比較大。數字化後的色彩應該是最後的色彩。全部已經還原。”

上海電影節丨“史上最佳”的《大鬧天宮》《天書奇譚》

《天書奇譚》劇照

追憶美影黃金年代 好電影才是硬道理

此次觀眾在上影節觀看《大鬧天宮》和《天書奇譚》,除了重溫童年記憶,也能在大銀幕上品味更多的細節和匠心。雖然劇情早已熟於心,但這樣的作品還有許多方面值得玩味。

作為從業者,參與此次的修復工作,朱毓平自己也是感慨良多,“做這一輪數字化的時候,把美影廠所有的片子全部做了一遍,確實是感覺以前的作品,真的是精益求精,每個鏡頭都挑不出毛病,現在真是再也做不出來了。”

朱毓平也會想起自己年輕時剛進入美影廠工作的七八十年代,“現在說說那真是大師輩出的黃金年代,每一個人說出來都是大師。但當時就是你身邊的普通同事,大家就這樣埋頭做著自認為普通的工作。”朱毓平十分懷念當時的氛圍,“我們當時攝製組導演說戲的時候,大家一起看這個鏡頭畫得好不好,都是學習的機會,那時候我參加《哪吒鬧海》、《雪孩子》的製作,看樣片都是提心吊膽,導演直接說這個鏡頭好那個鏡頭不好,每個人都壓力很大,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大家還能一起探討。現在流水線分工,導演和製作人員可能有些都不見面了。”

對於此次上影節上《大鬧天宮》和《天書奇譚》一票難求的現象,朱毓平欣慰之餘也很感慨,“一方面觀眾當然是希望通過看電影追憶以前美影的黃金年代,另一方面這些電影真的好啊,觀眾就是要看好東西!” 雖然上影節傑作雲集,但朱毓平很驕傲,“一點都不會比它們差的!”上世紀開始,他就帶著《大鬧天宮》到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舞臺上,把這部優秀的中國電影介紹給大家,從來都是信心十足。今天美影廠的老電影在上影節的舞臺上以修復一新的面貌重新亮相,依然配得上和全世界最好的電影“爭鳴”。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已經對200多部經典美術片進行了數字修復,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童年關於美影廠美術片的美好記憶在影院大銀幕前被點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