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是指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機槍的國家,但其對機槍後續發展的貢獻卻是巨大的,而且其對機槍的使用熱情也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從1868年沙皇俄國首次從美國、比利時進口轉膛槍開始至今,蘇聯機槍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曆史,從當初的蹣跚學步成長為一個巨人。如今的蘇/俄機槍不但自成體系,而且其產品品質優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除裝備俄羅斯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今天,無論是在炎熱的中東沙漠、空氣稀薄的雪域高原、溼熱的亞熱帶叢林還是在衝突頻繁的非洲大陸,都可以看到蘇俄機槍或其衍生型機槍的身影。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機槍早期引進與應用

15-16世紀,機槍起源於歐洲流行的古典多管式排槍以及後來的轉膛炮。

1862年,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他把6-10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一個熟練的射手,每分鐘可發射約400發子彈,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奇蹟。隨後,加特林機槍被廣泛運用到美國南北戰爭中,成為僅次於大口徑榴彈炮、斯賓塞彈倉槍之後的“第三大殺手”。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作為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機槍,加特林機槍贏得了歐洲“舊大陸”的青睞,不少國家的訂單如雪片一樣飛來,在1864年土耳其首次購買加特林機槍和溫徹斯特快槍後,充滿野心的沙俄也派出炮兵上校米哈伊·扎瓦西里·格洛夫前往考察,並賦予採購全權。他來到美國後,被加特林機槍的威力所震撼,於是非常爽快地訂購了600挺機槍裝備俄國軍隊。而且,他還特意讓美國公司在所有機槍上打上自己的姓氏銘文,於是當這批機槍運回國便被稱為“格洛夫轉膛槍”。

根據加特林機槍的原理,沙俄圖拉兵工廠設計師揚·巴拉諾夫斯基仿製出更便宜的轉膛槍,只是性能上要打折扣,原因很簡單,該槍的生鐵使用量太大,持續射擊時容易造成身管報廢。兩種機槍均裝備俄國軍隊,口徑為11.43毫米,發射柏爾達槍彈,射擊速度為300發/分,射擊距離為1200米,每挺轉膛槍攜彈量達6300發。

1877-1878年,沙俄以“解放斯拉夫兄弟”為由向土耳其宣戰,兩支都配備加特林機槍的軍隊在喀爾巴阡山脈、多瑙河畔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與土耳其人相比,俄國人對加特林機槍的使用實在乏善可陳,他們的步兵操典中甚至毫無道理地規定該槍只許在防禦作戰中使用,而且必須是橋樑、固定堡壘等預設陣地上開火,造成俄軍士兵許多無謂的傷亡。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1884年,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利用火藥氣體的後坐原理實現槍支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的自動完成,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槍械連續供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

1898年,俄國從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馬克沁重機槍及其特許生產權,這批重機槍的規格為口徑11.43毫米,採用曲肘式閉鎖機構,帆布式彈帶供彈,水冷式槍管,全槍質量較大,槍身質量為27.2公斤,該槍發射瞬間,槍機和槍管扣合,共同後坐19毫米,槍管停止後坐,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槍機繼續後坐,將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槍機,使其可靠地抽殼、 拋殼、帶動供彈機構,並使擊發機構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復進簧力作用下復進,推次發彈入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往復,每秒鐘10餘次,射速達到600發/分。

1904-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裝備馬克沁機槍的俄國軍隊在鴨綠江、九連城、旅順口、瀋陽等地狠狠教訓了沉溺於“肉彈戰術”的日本軍隊,因此日俄戰爭被稱為“馬克沁機槍的戰爭”。1904年5月26日晨,日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發起了對位於遼東半島的金州和南山發起猛攻,俄軍依託殺傷力極大的馬克沁重機槍和堅固防禦工事,用密如雨點的子彈迎接一波又一波吶喊的日軍,戰鬥變成了屠殺,當下午攻克陣地時,日軍付出的傷亡代價已超過4000,以至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竟認為多寫了一個零。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各軍事大國都從日俄戰爭中認識到機槍的重要性,儘管俄國在戰爭中失敗了,但對機槍的研製生產卻給予更大重視,將更多的戰略資源投入到該領域中。根據馬克沁重機槍的技術,俄國生產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機槍,槍的口徑都為7.62毫米。從1914年俄國捲入一戰,歷經十月革命、蘇俄國內戰爭,M1905式和M1910式重機槍忠實地履行自己的戰爭職責,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衛軍,在每次戰鬥統計中,始終將該機槍的擁有量當作重要參數予以計算。

託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時代

十月革命的勝利,俄羅斯徹底打碎了羅曼諾夫王朝和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但並不等於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軍事領域更是如此。由於面對西方的封鎖,蘇俄乃至以後的蘇聯紅軍裝備現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在機槍方面的表現便是以馬克沁為藍本的新品種在蘇聯紅軍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1926年,蘇聯著名槍械大師託卡列夫根據馬克沁重機槍,設計出了一挺輕機槍,口徑為7.62毫米,採用槍管短後退原理,冷卻方式為氣冷式,該槍定名為7.62毫米託卡列夫·馬克沁輕機槍,它是蘇聯紅軍在1941年前的制式裝備。該槍通過250發裝彈鏈供彈,槍管膛線右旋4條,纏距24毫米,槍全長為1300毫米,槍管長為721.7毫米,瞄準基線長為721.7毫米,槍全重為13公斤。該槍槍管外部有一套筒,套筒上有許多長方形的散熱孔,其表尺為固定弧式,表尺分劃為2-25,即200~2500米,初速為850米/秒,起伏式的準星兩旁有護翼,輕機槍的兩個前支腳不能伸縮,供彈具不是由彈匣而是採用彈鏈,槍托上有油壺,槍托尾端有很大的後坐復進簧,與許多批量生產的蘇聯槍械一樣,該槍也未安裝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焰器。

隨著蘇聯紅軍機械化建設的穩步推進,過去只適合靜態陣地戰的重機槍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紅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託卡列夫·馬克沁輕機槍仍讓蘇聯步兵的攜行感到非常吃力,同樣在1926年,蘇聯工兵中將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設計出一種結構獨特的輕機槍,1927年定型並開始製造,1928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主要輕機槍,軍隊稱號為DP機槍,國際輕武器界一般通稱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該槍全長1270毫米,槍管長605毫米,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276毫米,全槍質量(不含彈盤)為9.1公斤,質量仍嫌太大。該槍為前衝擊發模式的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欲稱魚鰓撐板式),閉鎖時靠槍機框復進將左右兩塊卡鐵撐開,鎖住槍機;採用彈盤供彈,彈盤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靠彈簧使其迴轉,不斷將彈送至進彈口,該彈盤可容彈47發,平放在槍身的上方。發射機構只能進行連發射擊,有經常性的手動保險。槍管與機匣採用固定式聯接,不能隨時更換。槍管外有護筒,下方有活塞筒,內裝活塞和復進簧。槍身的前下方裝有兩腳架。該槍瞄準裝置由柱形準星和帶V形缺口照門的弧形表尺組成。準星上下左右均能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也有護翼,該護翼兼作彈盤卡筍的拉手。槍的表面寬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髒,對射擊性能也不會有多大影響。DP機槍是一挺操作極其簡單,動作十分可靠的機槍,該槍發射M1908 R型7.62毫米帶底緣槍彈,槍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戰鬥射速80~90發/分。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在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伴隨蘇聯紅軍參加了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得到士兵們的讚譽,號稱是德國MG42機槍的“剋星”。德國人將繳獲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改稱MGl20(r)型輕機槍,轉給僕從國軍隊和“俄羅斯解放軍”使用。不過與戰場上繳獲的ZB-26、MG34/42等西歐先進機槍比起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連續射擊後會因槍管發熱致使槍管下方的復進簧受熱而改變性能,影響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後輕,所以不太適用於腰際射擊或運動中射擊。

1944年蘇聯又開發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改進型,稱DPM機槍,但仍採用彈盤供彈,但是在機匣後端配用彈簧緩衝器,加裝厚管壁重型槍管,並採用可長時間射擊的金屬彈鏈。捷格加廖夫系列輕機槍的其他變型槍還有DA航空機槍、DA-2雙管航空機槍、DT坦克機槍、DTM改進型坦克機槍等。整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家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淘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蘇聯相繼三次對華提供軍火貸款,在雙方1938年3月11日簽訂的第二筆合同中,國民黨政府向蘇聯採購了500挺託卡列夫·馬克沁和1100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前者單價180美元,後者單價為225美元,均遠低於當時國際市場價格,它們及時補充了在1937年淞滬抗戰期間損失慘重的中國軍隊,在持續整個1938年的武漢大會戰中沉重打擊了日寇,據日本隨軍記者事後回憶,中國軍隊的蘇制機槍威力明顯蓋過日軍使用的老式機槍。

1943年,蘇聯受德軍裝備7.92毫米口徑短彈的刺激,發展出M-43式7.62×39毫米中間型槍彈,作為新形勢的適應,捷格加廖夫開發出RPD輕機槍,二次大戰後正式裝備蘇軍,以代替DP輕機槍,該槍有多種改進型,但改動都不太大。RPD輕機槍結構簡單緊湊,質量較小,使用和攜帶較為方便,全槍質量(不含彈鏈盒)7.1公斤,槍架質量0.52公斤,全槍長1037毫米,槍管長521毫米,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330毫米。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基本由DP輕機槍改進而成,屬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藉助槍機框擊鐵的閉鎖斜面撞開閉鎖片實現閉鎖。採用彈鏈供彈,供彈機構由大/小槓桿、撥彈滑板、撥彈機、阻彈板、脫彈片、定彈器、受彈器座等組成。一次輸彈,一次進彈。供彈較平穩,但零件較多,結構複雜。彈鏈裝在彈鏈盒內,彈鏈盒掛在機槍的下方。整裝式彈鏈是金屬的,鏈節由上面打開。每個鏈節由金屬彈簧連接在一起。彈鏈上裝彈50發,但也可以通過交錯裝彈而連接更多的彈鏈。裝彈鏈時,先打開受彈器蓋,裝好後,再關上,這樣,彈鏈就被定位在槍機上方了。彈鏈也可以放在彈鼓裡,將彈鼓插到機匣下方的一個導槽裡固定住。擊發機構屬平移擊錘式,機框復進到位時由擊鐵撞擊擊針。發射機構只能進行連發射擊。該槍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弧形表尺組成,準星可上下左右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有U形缺口照門,表尺板上刻有10個分劃,每個分劃代表100米距離,同時設有橫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轉動移動螺桿可使照門左右移動。

RPD大量生產後成了蘇軍及其衛星國軍隊的制式機槍,中國也引進該槍並進行仿製生產,1956年定型,因此稱為56式機槍。該槍曾大量裝備部隊,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實戰表現優於印軍的布倫機槍;1962~1963年經改進設計定型56-1式,是中國迄今為止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

◎“軟目標”打擊能手:DShK-38/46

蘇聯紅軍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使用的T-34中型坦克和KV、JS系列重型坦克是世所共知的“勝利武器”,可當時人們回首往事時,卻發現這些“勝利武器”身上的某些“器官”卻比母體更具有生命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DShK-38/46重機槍。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1938年,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指令,捷格加廖夫將1934年式DT坦克機槍和施巴金設計的轉鼓形供彈機組合而成的,研製出DShK-38式大口徑機槍,因轉鼓式彈鏈供彈機結構複雜、故障率高,捷格加廖夫於1946年放棄轉鼓供彈機,改用DP-46式機槍上的往復式供彈機構,改進後的機槍稱為DShK-38/46式大口徑機槍。該槍改裝在坦克上時稱為DShKT機槍。該槍主要用於對付低空低速飛機、輕型裝甲車輛和有生目標,是非常致命的殺傷武器。

DShK-38/46重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方式為卡鐵撐開式,依靠槍機框上的閉鎖斜面,使槍機的機尾下降,完成閉鎖動作。供彈機構為轉輪式,當轉輪在槍機框的帶動下轉動時,槍彈在轉輪內同時產生旋轉和直線運動,在每一發射擊過程中,同時有10發槍彈參與運動,而每發彈的運動行程為全行程的1/10,從而為高射速狀態下平穩供彈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為了提高射速,還採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緩衝簧力;增加復進速度;在彈膛部分開槽以減小抽殼阻力;運動接觸面間增加滾輪以減小運動阻力、增大活動部分運動速度等等。該槍發射蘇聯生產的12.7毫米穿甲彈、穿甲燃燒彈以及穿甲燃燒曳光彈,全槍重180公斤(含防盾),槍身重35.7公斤,槍身上設置有散熱片,槍架重(不含防盾)102公斤,全槍長1.588米,射彈初速為86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表尺射程3500米,一般使用50發彈鏈供彈具。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DShK-38/46重機槍列裝後,儘管有官兵討厭這種難於機動的“鐵疙瘩”,但因其主要安裝在裝甲車輛上使用,射擊穩定、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體現得更加完美,在1941~1943年間一直是蘇聯坦克兵打擊納粹德軍半履帶車輛、低空偵察機乃至內河渡船的“拿手好戲”。

二戰結束後,隨著蘇聯的影響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DShK-38/46重機槍也不斷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出現,越南戰爭期間,南越游擊隊運用經過功能簡化的DShK-38/46重機槍打下數以百計的美偽軍直升機;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阿富汗“聖戰者”將繳獲的DShK-38/46重機槍安置在山谷隘口,通過“守株待兔”的方式擊毀蘇軍的米-24武裝直升機,令DShK-38/46重機槍的“孃家人”始料未及;DShK-38/46重機槍一次的精彩表演出現在索馬里,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進行抓捕當地軍閥艾迪德的行動,結果遭到伏擊,索馬里民兵將數十挺DShK-38/46重機槍架在豐田皮卡上,雖然他們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只會操起槍來亂掃一通,連發精度比較差,但這種“群眾性火力”相當密集,多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和輕武裝的OH-6偵察直升機被打成蜂窩。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郭留諾夫之星:SG-43重機槍

當1941年6月22日戰爭突然爆發之際,蘇聯紅軍還在大量使用過時的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槍械大師郭留諾夫在1943年研製出替代品——SG-43重機槍,用以增強捷格加廖夫系列輕機槍的火力,主要殺傷集結有生目標或對付低空飛行目標。該槍在使用期間曾作過多次改進,修改後的主要型號有SGM和SGMT機槍。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SG-43重機槍長1120毫米,槍管長719毫米,內有4條右旋膛線,全槍重(不含彈鏈)13.6公斤,輪式槍架重26.6公斤。該槍發射蘇聯1908年式7.62毫米有底緣槍彈,槍口初速為800米/秒(使用重彈)或865米/秒(使用輕彈),最大射程為5000米(使用重彈)或3500米(使用輕彈),有效射程為1000米(平射)或500米(高射)。

SG-43重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威力大,精度好,但仍存在質量較大,攜行不便的弊端。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槍機偏轉式。閉鎖時,機框上的靴形擊鐵與槍機上的靴形槽相互作用,使槍機偏轉,進行閉鎖。該槍採用彈鏈供彈,容彈量達250發,供彈機構由取彈機、受彈機蓋和座、撥彈滑板、撥彈齒、阻彈齒、壓彈挺等組成。彈從待進膛位置到入膛,自動機要經過兩次循環才能完成,屬單程輸彈,雙程進彈。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發射機構只能連發。SG-43重機槍配用捷格加廖夫輪式槍架,而改進後的SGM重機槍配用西多連科·馬利諾夫斯基框形三腳架,兩種槍架都可以變換成高射狀態射擊。該槍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立框式表尺組成。照門為方形缺口式,上有橫表尺,可進行風偏修正。表尺框左邊刻度為發射重彈用的分劃,右邊刻度為發射輕彈用的分劃。準星可上下左右調整,準星兩側有護翼。

郭留諾夫系列重機槍在蘇聯紅軍中的服役到1953年便全部結束,撤裝的機槍盡數轉賣給中國、朝鮮、越南、古巴、埃及、阿拉伯國家等,參加過許多局部戰爭後武裝衝突,但實戰表現並沒有在蘇聯本土那麼高,直接原因還是因為它的重量太大,無法適應低烈度條件的軍事行動。

天空掃帚:ZPU系列機槍

目睹了西方盟軍飛機在歐洲大陸上如同屠殺般摧毀掉無數德軍作戰力量,蘇聯人從起初的羨慕、妒忌逐漸變為恐懼和警惕,特別是隨著1949年東西方冷戰的開始,如何為蘇聯紅軍基層部隊提供可靠的對空防禦武器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1949年,伊熱夫斯克槍械師弗拉季米諾夫研製出壓倒西方主流0.50口徑(12.7毫米)的ZPU系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能夠射擊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和1000米內的地面目標。該槍5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直到近年來俄聯邦軍隊在車臣進行的作戰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身影。2001年底,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東海水域與所謂的“朝鮮間諜船”發生槍戰並擊沉該船,在次年9月打撈出水後發現該船赫然配備有一挺ZPU-2型高射機槍及31發子彈,與此前交火中彈的日本船隻上遺留的彈痕吻合。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該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閉鎖時,機頭的斷隔螺與槍管上的斷隔螺扣合。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屬雙程進彈、單程輸彈。改變供彈機構中幾個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彈,便於多聯安裝。發射方式為連發射擊。擊發後,槍管與槍機一起後坐,走完自由行程時,加速器上的外滑輪在機匣上的開鎖加速槽上滾動,迫使機頭回轉,實現開鎖。同時,由於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從而使槍機體進一步帶動機頭一起後坐,並完成其他自動動作。四聯槍架由底座、托架、搖架、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及瞄準具平行架等組成,整個槍架與炮架構造相接近。該槍採用光學瞄準具,由斜距裝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速裝定器、平行瞄準器、航路確定器、高射瞄準鏡以及平射瞄準鏡等組成。此外,在槍身上尚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圓柱形,表尺為正切型U形表尺。

其槍身重49.1公斤,槍管長1346毫米,內有8條右旋膛線。該槍發射蘇聯14.5毫米槍彈,包括有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發射穿甲燃燒彈時初速為990米/秒,戰鬥射速150發/分(單管),有效斜射擊距離為2000米。

名槍傳奇:紅色“收割機”,二戰蘇聯機槍簡史

ZPU系列高射機槍可多管聯裝,槍架上裝有輪子,便於用汽車牽引,機動性好,配有光學瞄準鏡,大大提高了射擊威力。以最受歡迎的四聯裝高射機槍為例,它是將4挺ZPU-1高射機槍的槍身裝在一臺四輪車體架上,其瞄準鏡與槍架實現整合,槍架安裝在四輪雙軸車座上,可用卡車牽引,瞄準鏡安裝在槍架上,其上裝有照明裝置,可在夜間進行瞄準射擊。

自ZPU系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列裝蘇軍以及東歐國家部隊後,極大地提高了其地面部隊的有效作戰空域,增強了對空作戰的能力,但14.5毫米高射機槍仍存在著體積大、過於笨重的缺點,只能以牽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遂行作戰任務,一旦遇到山地、叢林、峽谷等複雜地形時則顯得極不適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