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揭陽人把端午提前一天過!已經傳了兩千年的傳統

一個“家族拜”一個“民族拜”———獨特風俗引出一段塵封史事

兩千多年前,揭陽人把端午提前一天過!已經傳了兩千年的傳統


一籮筐一籮筐的粽子抬出家門,震天的鑼鼓把山村的寧靜敲破。今天一大清早,廣東廉江四萬揭姓村民又開始了端午節第二天的狂歡。不說不知道,全中國端午都在今日過,而這裡的揭姓族人,卻從昨天就開始熱熱鬧鬧過節了。這是為何?昨天,廉江市長山鎮那蒙村,記者到時正是上午10時。祠堂前,女人們出出進進,川流不息,忙著把籮筐裡滿滿的三牲祭品奉獻給祖宗。幾大張八仙桌拼起來的闊大供臺上,擺著80多隻黃澄澄的煮全雞,300多碗盛得冒尖的白米飯,300多杯家造米酒,100多杯香茶,還有一碗碗黃瓜……突然,全村人往祠堂湧來,把祭廳擠得密密麻麻。只聽到村中長老揭育田一聲高喝———祭!全村500多口人齊齊肅立。一跪……二跪……三跪……在祭司的唱喝聲中,人們對著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頭大禮。禮畢,村人相互握手祝賀,說著“祖先保佑家家有福”之類的祝福語,一派和諧歡樂。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宣告祭禮結束,硝煙中,婦女們用籮筐將自家供品取回裝好,你謙我讓地挑著擔子魚貫而出。守在祠堂門口的孩子們一擁而上,歡天喜地地跟著大人回家開飯。

疑惑1:揭姓人為何過“端四”?

這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端午節。沒有龍舟,沒掛艾蒿香草,尚在五月初四,可過節的氣氛卻如此濃厚。全中國的人都是今天過端午,為什麼揭姓族人,卻從昨天就開始過節了?人流中,我們拉住了74歲的揭育雙老人,他是長山鎮中學的退休校長,今年廉江揭姓人過端四、端午節的總指揮。經他一番繪聲繪色的講述,一段鮮為外姓人知的歷史浮現眼前

———話說兩千多年前,

南越王朝廷張榜,

徵集忠勇之人率軍平息粵東匪患。

當時的揭陽縣令史定是個勇猛過人的將軍,

他揭下皇榜,

一心要打贏這場仗。

皇榜指定的出兵時間是五月初五,

正是端午節。

為不負朝廷使命,

史定決定把端午提前一天過。

初四這天大清早,

揭陽人宰三牲,

造米飯,

為出征將士提前過節。

由於軍令緊急,

這個提前過的端午節不划龍舟,

也沒有粽子。

匆匆忙忙吃完飯,

軍隊便集結出徵。

端午這天,

史定率軍大勝敵寇,

班師而歸。

為紀念祖先的這段戰功,

揭姓人的端午節從此便從初四開始,

連過兩天。此後兩千多年,揭姓人開枝散葉到江西、廣西、福建……甚至遠到越南,在這些地方,只要是揭姓家族,端午節就一定是從初四開始過。圖:揭姓鄉親聚集那蒙村過節。

疑惑2:揭姓人為何尊史定?

聽至此,記者心生疑問:這段故事明明說的是揭陽縣令史定的往事,它如何同揭姓人有關?記者從人群中將剛才那位祭司揭育田老人拉住,他操著客家音的普通話高聲回答:“知道!”“史定打了勝仗後帶兵歸漢,漢武帝要嘉獎他。他說,皇帝,我什麼都不要,但是有個要求,我的名字很不好聽,同‘死定’是同音,想請皇帝賜一個名字給我。皇帝就說,你是揭陽縣令,就賜你姓揭;你打仗很勇猛,就賜你名猛吧。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改名為揭猛啦。”圖:六福村的鄉親們在包粽子。

兩千多年前,揭陽人把端午提前一天過!已經傳了兩千年的傳統


疑惑3:祭品中為何有黃瓜?

記者這次採訪,因為涉及一段未經披露的歷史和民俗,為慎重起見,特地邀請了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騏先生同往。從下車的那一刻起,曾騏先生就一直在默默觀察。在那蒙村揭姓祠堂門前,他提醒記者注意門口對聯:上聯是“從溯豫章綿世澤”,下聯為“政承安道振家聲”。他說,這副對聯說的正是廉江揭姓人的歷史源流。“豫章”說的是他們的祖宗來自江西豫章,“安道”說的是他們的揭姓始祖揭猛被漢武帝賜封為安道侯的往事。他對記者說著時,圍觀的年輕人覺得有趣,老人們點頭稱是。記者問,既然揭姓人出自揭陽,為什麼我們這次向揭陽聯繫採訪時,那裡反而沒有揭姓人?曾騏先生說:揭姓人在揭陽的活動,到唐代還有記載。此後他們為何離開揭陽,一直是個歷史之謎。直到今天,揭陽唯一一個姓揭的,還是四川來的女大學生。而廉江這裡揭姓人的祖先,是先從江西到福建,又在明朝嘉靖年間遷徙而來。曾騏先生問記者:你有沒有注意到,祭品中有三條黃瓜,你去問一問當地人,這黃瓜有什麼講究?記者問村民,果然人們爭相解釋,說是史定的軍隊在行軍途中,又累又渴,經過一片黃瓜地,瓜農請將士們吃黃瓜。史定說,每人只准吃三條,吃了各人要付錢。將士們吃完黃瓜,士氣大振。付錢時,瓜農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下。從此,揭姓人在過端四這天,各家各戶的祭品中,一定要有三碗黃瓜。圖:祭祖供過的食物分給各家。

疑惑4:祭祀禮為何次第開?

離開那蒙村,揭育雙老校長帶路,領我們到附近村莊走走看看。汽車每到一處,都見村前人頭湧湧,醒獅隊在鑼鼓聲中搖頭晃腦歡騰跳躍。行程計劃中,本沒有去北岸峒村的計劃,但村民們早就聽到消息,堵在路上“攔截”。時辰正逢村中祭祖,我們又觀賞了一次祭祀大典。到達六福村,又逢祭祀大典。一日三逢大典,奇怪。問鄉村教師揭英隆,他笑了,說是端四節本來就是紀念祖先、尊敬前輩的節日,那蒙村是大宗祠所在地,族中長者從那裡開始主持祭祀活動,一個個村輪流,他到達哪裡,哪裡就開始祭祀。又有揭姓人講出另一種說法,說這是緣於當年史定出徵,一路行軍,早中晚飯在不同的村子裡吃。後人有意根據典故錯開祭祀時間,令各個村從早到晚都有熱鬧活動。********在六福村中,記者看到,剛剛忙完端四祭祖的婦女們,圍成一大圈,又開始忙著包粽子———白糯米,綠粽葉,醃豬肉,一雙雙巧手將它們組合成一隻只三角米粽,轉眼就是一大堆。今天過端午,不劃龍船,因為多年天氣乾旱,河中的水越來越淺。人們吃粽子,道家常,亦不忘記把粽子一早送去祠堂拜拜先人。雖然昨天已經拜過了,但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一個是家族拜,一個是民族拜,哪一道禮都是省不得的。

鏈接:史書如是說

揭姓人端午過兩天,尤其重端四,無論民間,還是官方,都可以從中找出對這一兩千多年的傳統的佐證。———揭育雙老校長兒時從老人那裡學來的童謠:“初一下豆芽;初二當豬嫲;初三趕墟街;初四過大節;初五供米粽。”———揭育雙老校長在民間收集資料,整理出文章《揭姓五月初四節的由來》。他發現不僅是廉江,周邊各省揭姓人都有相同的過節傳統,他認為這些足可證明他們都是揭猛的後代。———正史記載又如何?曾騏先生說,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關於史定的記述,比如“粵揭陽令史定降漢,為安道侯”,還有“安道侯揭陽定”的表述。北宋的《揭氏族譜》中,有蘇軾第三子蘇過寫的《史揭合序》,它記載了蘇軾父子考證史揭同姓的情節,有“武帝旌其忠,發招封安道侯,世襲揭陽令,賜姓揭,賜名猛”。曾騏先生認為,蘇軾父子的考證有其道理,也可作為研究揭姓來源的參考材材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