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鐸運用氣化升降理論辨治脾胃病


脾胃的治療提倡從調動人體各方面積極因素、促進臟腑之間生理功能協調出發,採各之長,輕靈用藥,以通補,達到升降平衡得宜,氣機轉化正常。從各個臟腑的功能特點來看,主要現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大腸主傳導,主疏洩,主關約等。由於消化系統有關的各個臟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著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約的關係,並以氣血為媒介相互聯繫和傳遞信息,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所以臨辨治時,要有整體

升清降濁為治脾胃基本大法

脾主升清,為髒宜藏,胃司降濁,屬腑宜通,脾胃之間互相協調,相相成,保證納化功能的正常進行。若諸因導致脾升胃降的相互協調失常,脾氣不升,則腸鳴洩瀉;胃腑不降,則嘔吐噁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阻滯於中,則脘腹痞滿等諸種病證發生。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法當升清降濁,使中焦得和,升降復常。姜良鐸認為,胃為六腑,治療六腑病,時刻要著眼於一個“通”字,只有通,才能疏其壅塞,消其鬱滯,導引食濁淤滯下行,使消化道保持通暢,即通則不病。通腑亦通降胃氣的一個重要法則,承氣類方是臨治療六腑病行之有效的方藥。

姜良鐸運用氣化升降理論辨治脾胃病

疏理肝氣升降脾胃氣機

肝為木之髒,喜條達,主疏洩。姜良鐸辨治脾胃病非常注重疏理肝氣,“木鬱達之”乃調肝之大法,疏氣令調,脾胃自安。姜良鐸臨床用藥著眼於氣機的調理,氣行則氣、血、痰、火、、食等邪皆能消散。如在辨治慢胃炎、潰瘍病,症見胃脘痛,噯氣嘈雜,燒心吞酸,口苦,胸悶,舌質淡紅,脈細弦者,常用輕量左丸,川連、吳茱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藉以洩木,加柴胡、綠萼梅、川楝檀香、炒枳實殼、青陳皮等疏肝氣,降胃氣;疼痛甚者加金鈴子、延胡索;偏寒加蓽澄茄、高良薑、制香附;久病入絡,頑固性疼痛加九香蟲、制刺蝟皮;鬱而化熱加丹皮、山梔子。

姜良鐸辨治脾胃病每每倡導“輕可祛實”,“忌剛用柔”的用藥原則,並指出:“疏肝牢記和胃,理氣要防傷陰,用藥必需靈活,切忌呆板硬套,師古之法,採方不執於方。”

姜良鐸運用氣化升降理論辨治脾胃病

宣降肺氣以行脾胃氣化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大氣下陷方》指出,胸中所積之氣名曰“大氣”,為生命之宗主,故又之曰宗氣。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谷精氣相合而成,有賴於肺陽的溫煦,激發其獨特的宣降運動,協助脾的升清,胃的降濁。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宣降肺氣關鍵就在於胃氣潤降。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不通。姜良鐸辨治胃病非常注重宣降肺氣,常用紫菀、蘇梗、桔梗宣肺氣以治胃,並適當配伍炒枳殼、香櫞皮、佛手等通降之品;如肺胃氣虛,亦令短氣,當選用扶掖肺陽之品如黃芪、人蔘、桔梗,俾宗氣充裕,自可大氣上舉,肺胃通降功能調勻,病當自愈。

調氣補脾斡旋一氣機

脾氣具有消化飲食,轉輸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屬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故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脾氣內充,升運向上,有力地支持了臟腑整體氣機的升降,使之成為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氣健旺,中州和調,化源充,血固脈中,髒安和。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如脾氣下陷,元氣耗傷,脾乏升運,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臨床可見胃、肝、腎下垂,直腸下垂,子宮脫垂等證。姜良鐸辨治此證,多選用桔梗、升麻、柴胡;黃芪、黨蔘、白朮等升發脾胃陽氣,斡旋一身氣機,達到升降並舉,相輔相成。同時臨床辨證要審證求因,分清虛實、寒熱,孰輕孰重,根據實際情況組方用藥,斟酌藥量,使陰陽平衡,氣化如常。不過無虛之疾,切不可補。投多味甘膩壅補,必礙氣機,助滿滯膈,致食納欠佳,不惟無益,反而有害。

病案舉例

案1楊某,,41歲。1992年3月7日初診。素有胃脘痛,痛無定時8年餘,每遇情志不舒或勞累後疼痛加重。近因吵架,納後胃脘脹痛,胸脅脹滿,噯氣吞酸,食慾減退,形體消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屬肝鬱脾虛,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氣,辛開苦降。藥用制香附10克,白芍藥15克,青陳皮各10克,綠萼梅10克,炒枳實12克,膽草10克,吳茱萸3克,川黃連3克,內金4克(研衝),烏梅10克,砂仁6克(後下),制刺蝟皮10克,炒麥芽30克,紫菀6克。水煎服。

服藥2周,諸證大減,仍以調肝和胃法治療,服藥5月餘,症狀基本消失,胃鏡複查有好轉。上方加減改為丸藥,以緩之。

案2宋某,男,53歲。1998年4月12日初診。主因胃病多年,經常胃脘痛,痛牽引胸脅,咳嗽氣逆,善太息,胃脘嘈雜,大便祕結,舌質淡紅,苔薄膩。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證屬肝氣鬱滯,肺氣不宣,胃失和降,痰濁內阻。治宜宣肺調肝,化痰消脹。藥用桔梗6克,紫菀6克,枇杷葉6克,蘇梗10克,瓜蔞仁20克,制香附10克,高良薑5克,川楝子10克,制刺蝟皮10克,吳茱萸2克,雞內金4克(研衝),焦山楂30克,焦神曲15克,川厚朴12克。水煎服。

上方服2周,胃脘痛明顯好轉,餘症大減。原法加減共服4月,胃鏡複查:慢性淺表性胃竇炎好轉,病情向愈,改服丸藥,以鞏固其效。

芪芩烏貝湯

組成芪10克,術10克,法半夏6克,麥冬15克,黃芩10克,仙鶴草15克,薏苡仁15克,烏賊骨15克,大貝母6克,白及10克,木蝴蝶2克。

功能益氣清化,抑酸護膜。

主治脾胃氣虛熱內蘊,胃黏膜糜爛受損;幽螺桿菌感染的糜爛胃炎、膽汁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

用法日1煎服。

方解方中黃芪配白朮益氣健脾,健固中焦,治其本,君藥。半夏配麥冬取“麥門冬湯”之意,麥冬配半夏養胃生津而無滋膩之弊;半夏伍麥冬降逆止嘔而無溫燥之嫌。兩藥剛柔相濟,潤燥相宜,具有生津養陰,醒脾開胃,和胃降逆之功。黃芩苦寒,善清胃熱;仙鶴草又名脫力草,健脾補虛,清熱化溼,涼血活血,藥相伍,相輔相成,增強清洩中焦之力,又無連、柏苦寒敗胃之弊,兩藥亦可抑殺幽門螺桿菌。薏苡仁助芪、術健脾,還能化溼散結消腫,緩解胃黏膜炎症反應。烏賊骨、大貝母抑酸止痛,中和胃酸,降低胃內PH值。白及、木蝴蝶護膜生肌,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

加減兼有血瘀者,證見胃脘夜痛,固定刺痛,舌紫暗或舌下絡脈迂曲增粗,加莪術或丹蔘;氣滯脹滿較甚或食入則脹者加佛手、炙雞金;胃中虛寒者加乾薑;舌苔厚膩,口乾苦,溼邪較重者去麥冬、黃芪、白朮,加厚朴、蒼朮;胃陰虛,舌乾紅少苔,加竹、石斛;內鏡下見黏膜糜爛出血,或黑便者,加七粉、白及粉、藕粉調服;大便乾結,加萊菔、決明子、肉蓯蓉;便溏者加山藥葛根、炒楂曲,夾有黏液者加齒莧;胃痛甚者可酌加白芍、玄胡、九香蟲;情志不暢,痛連兩脅者加柴胡、白芍、合歡;夜寐不安者加百合、夜交藤,煩躁不得眠者更加生齒或靈磁石。

臨床應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顧護胃氣,避免用藥過於苦寒或過於溫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蓽澄茄

【俗名】山椒、畢茄、野胡椒。

味】性溫,味辛。

【功效】溫暖脾,健胃消食,屬芳香開胃性調味品

【宜食】適宜食積氣脹,胃寒冷痛,嘔吐,不思飲食,腸鳴腹瀉之人作調料食用;也適宜阿巴痢疾患者食用。有臨報道單用蓽澄茄研細放入空心膠囊內,每次1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連食3-5天。共治60例,僅4例無效。《本草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本草述鉤元》:“蓽澄茄,溫益脾胃,令人能食。”《本草撮要》:“蓽澄茄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薑治寒呃。”

【忌食】對陰虛火旺之人忌食;乾燥綜合徵,結核病,尿病者忌食。《本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按語】食用、中藥蓽澄茄實為兩個品種,一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果實,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前者主產於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後者分佈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蓽澄茄的主要成分為揮發、蓽澄茄素、樹脂、蓽澄茄酸、脂肪油、澱粉、樹膠、色素、蓽澄茄腦、蓽澄茄內酯等。山雞椒則含揮發油、脂肪油,揮發油為檸檬酸、甲基庚烯酮,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

英文名】FRUCTUS LITSEAE

【別名】山蒼子、山雞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

海南

【來源】本品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

【L. citrata Blume】,以果實(蓽澄茄)、根及葉。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根、葉全年可採,除去雜質,晒乾。

【源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全體無,有強烈姜香。根圓錐形,灰白色。莖皮灰褐色,小枝細長,幼時短毛。葉互生,葉柄長達1釐米,長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毛,後無毛。春季先葉開淡色小。果球形如黃豆大,香辣,成熟時黑色,基部有6齒狀宿存花被。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根:用於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鬱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1.5~3g;子:1~3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