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
"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寫在前面的話

上個月初,應邀到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也就是原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辦的小說短訓班講座。聽現學院文學系負責人、作家,也是我的文友侯健飛介紹,學員大都來自部隊基層,多是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新手,於是,我就把這些年自己在各類報刊上刊稿的剪貼帶上一部分,足足裝了一個小紙箱子。我的想法是,讓這些年輕學子看看我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的成果,以堅定只要肯耕耘、就會有收穫的信心。

是啊,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基本上以每年在軍內外報刊見諸百篇的數量刊稿,先不說文字的質量如何,但就其中付出的辛勞、毅力,也是不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甘苦自知,痛並快樂著。把這麼多年來從事業餘寫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講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啟迪和借鑑。說起來,那天的授課效果還不錯,年輕的戰友們確實聽進去了,不管我講得怎麼樣,起碼看到那一摞稿件剪貼,他們就有點兒“服了”。

從軍事文化學院回來,我就想到,何不把自己寫作當中的故事和體會認真地梳理一下,說不定於己於人都有益處。說幹就幹。這不,在這個夏天,我就開始動筆了。起了個總體的名字,就叫《筆耕甘苦錄》,每一篇都有個小題目,隨寫隨在《我的臥虎灣》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想學寫作的年輕人關注。至於將來結不結集,咱們寫著看。這裡,我先舉手敬禮,謝謝大家了!

我知道,只有在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才能走得遠。


"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寫在前面的話

上個月初,應邀到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也就是原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辦的小說短訓班講座。聽現學院文學系負責人、作家,也是我的文友侯健飛介紹,學員大都來自部隊基層,多是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新手,於是,我就把這些年自己在各類報刊上刊稿的剪貼帶上一部分,足足裝了一個小紙箱子。我的想法是,讓這些年輕學子看看我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的成果,以堅定只要肯耕耘、就會有收穫的信心。

是啊,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基本上以每年在軍內外報刊見諸百篇的數量刊稿,先不說文字的質量如何,但就其中付出的辛勞、毅力,也是不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甘苦自知,痛並快樂著。把這麼多年來從事業餘寫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講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啟迪和借鑑。說起來,那天的授課效果還不錯,年輕的戰友們確實聽進去了,不管我講得怎麼樣,起碼看到那一摞稿件剪貼,他們就有點兒“服了”。

從軍事文化學院回來,我就想到,何不把自己寫作當中的故事和體會認真地梳理一下,說不定於己於人都有益處。說幹就幹。這不,在這個夏天,我就開始動筆了。起了個總體的名字,就叫《筆耕甘苦錄》,每一篇都有個小題目,隨寫隨在《我的臥虎灣》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想學寫作的年輕人關注。至於將來結不結集,咱們寫著看。這裡,我先舉手敬禮,謝謝大家了!

我知道,只有在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才能走得遠。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馬達的高中時代



開篇: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我高中畢業那會兒,無論是家裡,還是縣城的書店裡,書籍還很少,能看到的報刊也少得可憐。遠不像如今,各類書籍、報刊林林總總,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記得那時整個河北好像就有一本《河北文藝》月刊,大家手裡傳閱的就是文革前出版的散落在民間的《紅巖》《烈火金剛》《平原槍聲》《苦菜花》,以及當時允許出版的《豔陽天》《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歐陽海之歌》等有數的幾本書。

考大學的路早已被堵死,只有回到小村的生產隊裡勞動,一天到晚,乾的就是推糞、積肥、打場、拉耬等活計,有點百無聊賴的感覺。惟有想看書、寫作的興趣不減,閒暇時捧起一本書,躺在大柳樹下或地頭田埂上,一看就是半天。見到誰有小人書,借來不僅看,還照著那上面的圖畫一頁頁地描畫,記得當時有一本《水手長的故事》,被我從頭畫到尾,村裡的鄉親們看了,說,這小子不去大學裡學畫家,屈才了。

生產隊長留爺看出了名堂,對我說,看你也不是耪地的料兒,乾脆你給咱隊上當糧食現金保管員吧!跟寫寫畫畫的沾點邊兒。

就這樣,高中畢業一個月後,我就當上了生產隊上的糧食現金保管員。一是管庫。與隊上另一位軍屬老人“雙鎖聯管”;一是管賬。隊上的所有進項開支一一記賬。別說,這活兒我還是盡心去幹的。糧食倉庫是村南幾間土房子,主要是存放隊上的各種糧食作物的種子糧和為應急儲存的糧食。剛接手時,裡面髒得難以下腳,老鼠成群結隊地竄來竄去。我用了幾天的功夫,清掃乾淨,又從龍華集上買來“滅鼠靈”,灑到各個角落。尤其是我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將一個個糧囤都作上標記:“金皇后1號”、“冀谷2號”、“晉北高粱白”、“藁城黑豆”、“辛集金麥”……還註明進庫日期和主要特點等。一天,留爺吃過飯剔著牙走進倉庫視察,連連說:“唔!有文化的人乾點事兒是像回事兒!”

"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寫在前面的話

上個月初,應邀到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也就是原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辦的小說短訓班講座。聽現學院文學系負責人、作家,也是我的文友侯健飛介紹,學員大都來自部隊基層,多是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新手,於是,我就把這些年自己在各類報刊上刊稿的剪貼帶上一部分,足足裝了一個小紙箱子。我的想法是,讓這些年輕學子看看我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的成果,以堅定只要肯耕耘、就會有收穫的信心。

是啊,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基本上以每年在軍內外報刊見諸百篇的數量刊稿,先不說文字的質量如何,但就其中付出的辛勞、毅力,也是不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甘苦自知,痛並快樂著。把這麼多年來從事業餘寫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講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啟迪和借鑑。說起來,那天的授課效果還不錯,年輕的戰友們確實聽進去了,不管我講得怎麼樣,起碼看到那一摞稿件剪貼,他們就有點兒“服了”。

從軍事文化學院回來,我就想到,何不把自己寫作當中的故事和體會認真地梳理一下,說不定於己於人都有益處。說幹就幹。這不,在這個夏天,我就開始動筆了。起了個總體的名字,就叫《筆耕甘苦錄》,每一篇都有個小題目,隨寫隨在《我的臥虎灣》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想學寫作的年輕人關注。至於將來結不結集,咱們寫著看。這裡,我先舉手敬禮,謝謝大家了!

我知道,只有在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才能走得遠。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馬達的高中時代



開篇: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我高中畢業那會兒,無論是家裡,還是縣城的書店裡,書籍還很少,能看到的報刊也少得可憐。遠不像如今,各類書籍、報刊林林總總,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記得那時整個河北好像就有一本《河北文藝》月刊,大家手裡傳閱的就是文革前出版的散落在民間的《紅巖》《烈火金剛》《平原槍聲》《苦菜花》,以及當時允許出版的《豔陽天》《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歐陽海之歌》等有數的幾本書。

考大學的路早已被堵死,只有回到小村的生產隊裡勞動,一天到晚,乾的就是推糞、積肥、打場、拉耬等活計,有點百無聊賴的感覺。惟有想看書、寫作的興趣不減,閒暇時捧起一本書,躺在大柳樹下或地頭田埂上,一看就是半天。見到誰有小人書,借來不僅看,還照著那上面的圖畫一頁頁地描畫,記得當時有一本《水手長的故事》,被我從頭畫到尾,村裡的鄉親們看了,說,這小子不去大學裡學畫家,屈才了。

生產隊長留爺看出了名堂,對我說,看你也不是耪地的料兒,乾脆你給咱隊上當糧食現金保管員吧!跟寫寫畫畫的沾點邊兒。

就這樣,高中畢業一個月後,我就當上了生產隊上的糧食現金保管員。一是管庫。與隊上另一位軍屬老人“雙鎖聯管”;一是管賬。隊上的所有進項開支一一記賬。別說,這活兒我還是盡心去幹的。糧食倉庫是村南幾間土房子,主要是存放隊上的各種糧食作物的種子糧和為應急儲存的糧食。剛接手時,裡面髒得難以下腳,老鼠成群結隊地竄來竄去。我用了幾天的功夫,清掃乾淨,又從龍華集上買來“滅鼠靈”,灑到各個角落。尤其是我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將一個個糧囤都作上標記:“金皇后1號”、“冀谷2號”、“晉北高粱白”、“藁城黑豆”、“辛集金麥”……還註明進庫日期和主要特點等。一天,留爺吃過飯剔著牙走進倉庫視察,連連說:“唔!有文化的人乾點事兒是像回事兒!”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管賬就更認真了。有一次,生產隊上副業工廠跑業務的一位長輩來報銷旅差費,我硬是從人家遞過來的一堆汽車票裡,揀出不少上面沾著灰塵和泥土的,說他這是在城裡撿的公共汽車票,說啥也不給他報銷,那位長輩拿我也沒有辦法,只好紅著臉將那些車票扔進紙簍裡。

到我下半年離開生產隊去縣文化館學習時,留爺對我的評價是:你是咱們建隊以來保管員當得最好的一個。

在縣城學習期間,我最願意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了。記得那書店不大,只有一排玻璃櫃子,一兩位工作人員。也不允許顧客進去挑書,只能看上哪一冊書,請工作人員幫助遞出來。因我囊中羞澀,多數時候是隻看不買,讓人家遞上兩次以後,自己就不好意思點第三次了。

一天上午,我又去新華書店看書,忽然發現櫃檯裡擺放著兩冊《北京少年》,便請工作人員遞過來翻閱起來,足足花了有半小時時間,把那兩期《北京少年》雜誌翻了個遍。最後,我悄悄地把這家雜誌社的訊址記了下來,就離開了書店。

回到宿舍,產生一種創作的衝動和靈感:我要給《北京少年》投稿!

在這之前,我只是在縣文化館辦的油印刊物《景縣文藝》上發表過一些小東西,從來沒有把自己寫的東西變成真正的鉛字,登上公開發行的報刊。給《北京少年》投稿,頗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更多的還是不抱任何希望“有病亂投醫”式地撞大運。

讓我沒想到的是,那年冬天,一次回村看望母親,村裡的老支書把我叫到他家裡,說是北京給大隊黨支部來過信了,要調查瞭解我的家庭出身和現實表現。我拿到那信一看,呀!正是《北京少年》雜誌社寄來的。我的稿子要登北京的刊物啦!簡直有點欣喜若狂了。

"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寫在前面的話

上個月初,應邀到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也就是原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辦的小說短訓班講座。聽現學院文學系負責人、作家,也是我的文友侯健飛介紹,學員大都來自部隊基層,多是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新手,於是,我就把這些年自己在各類報刊上刊稿的剪貼帶上一部分,足足裝了一個小紙箱子。我的想法是,讓這些年輕學子看看我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的成果,以堅定只要肯耕耘、就會有收穫的信心。

是啊,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基本上以每年在軍內外報刊見諸百篇的數量刊稿,先不說文字的質量如何,但就其中付出的辛勞、毅力,也是不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甘苦自知,痛並快樂著。把這麼多年來從事業餘寫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講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啟迪和借鑑。說起來,那天的授課效果還不錯,年輕的戰友們確實聽進去了,不管我講得怎麼樣,起碼看到那一摞稿件剪貼,他們就有點兒“服了”。

從軍事文化學院回來,我就想到,何不把自己寫作當中的故事和體會認真地梳理一下,說不定於己於人都有益處。說幹就幹。這不,在這個夏天,我就開始動筆了。起了個總體的名字,就叫《筆耕甘苦錄》,每一篇都有個小題目,隨寫隨在《我的臥虎灣》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想學寫作的年輕人關注。至於將來結不結集,咱們寫著看。這裡,我先舉手敬禮,謝謝大家了!

我知道,只有在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才能走得遠。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馬達的高中時代



開篇: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我高中畢業那會兒,無論是家裡,還是縣城的書店裡,書籍還很少,能看到的報刊也少得可憐。遠不像如今,各類書籍、報刊林林總總,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記得那時整個河北好像就有一本《河北文藝》月刊,大家手裡傳閱的就是文革前出版的散落在民間的《紅巖》《烈火金剛》《平原槍聲》《苦菜花》,以及當時允許出版的《豔陽天》《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歐陽海之歌》等有數的幾本書。

考大學的路早已被堵死,只有回到小村的生產隊裡勞動,一天到晚,乾的就是推糞、積肥、打場、拉耬等活計,有點百無聊賴的感覺。惟有想看書、寫作的興趣不減,閒暇時捧起一本書,躺在大柳樹下或地頭田埂上,一看就是半天。見到誰有小人書,借來不僅看,還照著那上面的圖畫一頁頁地描畫,記得當時有一本《水手長的故事》,被我從頭畫到尾,村裡的鄉親們看了,說,這小子不去大學裡學畫家,屈才了。

生產隊長留爺看出了名堂,對我說,看你也不是耪地的料兒,乾脆你給咱隊上當糧食現金保管員吧!跟寫寫畫畫的沾點邊兒。

就這樣,高中畢業一個月後,我就當上了生產隊上的糧食現金保管員。一是管庫。與隊上另一位軍屬老人“雙鎖聯管”;一是管賬。隊上的所有進項開支一一記賬。別說,這活兒我還是盡心去幹的。糧食倉庫是村南幾間土房子,主要是存放隊上的各種糧食作物的種子糧和為應急儲存的糧食。剛接手時,裡面髒得難以下腳,老鼠成群結隊地竄來竄去。我用了幾天的功夫,清掃乾淨,又從龍華集上買來“滅鼠靈”,灑到各個角落。尤其是我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將一個個糧囤都作上標記:“金皇后1號”、“冀谷2號”、“晉北高粱白”、“藁城黑豆”、“辛集金麥”……還註明進庫日期和主要特點等。一天,留爺吃過飯剔著牙走進倉庫視察,連連說:“唔!有文化的人乾點事兒是像回事兒!”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管賬就更認真了。有一次,生產隊上副業工廠跑業務的一位長輩來報銷旅差費,我硬是從人家遞過來的一堆汽車票裡,揀出不少上面沾著灰塵和泥土的,說他這是在城裡撿的公共汽車票,說啥也不給他報銷,那位長輩拿我也沒有辦法,只好紅著臉將那些車票扔進紙簍裡。

到我下半年離開生產隊去縣文化館學習時,留爺對我的評價是:你是咱們建隊以來保管員當得最好的一個。

在縣城學習期間,我最願意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了。記得那書店不大,只有一排玻璃櫃子,一兩位工作人員。也不允許顧客進去挑書,只能看上哪一冊書,請工作人員幫助遞出來。因我囊中羞澀,多數時候是隻看不買,讓人家遞上兩次以後,自己就不好意思點第三次了。

一天上午,我又去新華書店看書,忽然發現櫃檯裡擺放著兩冊《北京少年》,便請工作人員遞過來翻閱起來,足足花了有半小時時間,把那兩期《北京少年》雜誌翻了個遍。最後,我悄悄地把這家雜誌社的訊址記了下來,就離開了書店。

回到宿舍,產生一種創作的衝動和靈感:我要給《北京少年》投稿!

在這之前,我只是在縣文化館辦的油印刊物《景縣文藝》上發表過一些小東西,從來沒有把自己寫的東西變成真正的鉛字,登上公開發行的報刊。給《北京少年》投稿,頗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更多的還是不抱任何希望“有病亂投醫”式地撞大運。

讓我沒想到的是,那年冬天,一次回村看望母親,村裡的老支書把我叫到他家裡,說是北京給大隊黨支部來過信了,要調查瞭解我的家庭出身和現實表現。我拿到那信一看,呀!正是《北京少年》雜誌社寄來的。我的稿子要登北京的刊物啦!簡直有點欣喜若狂了。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真正準確知道《北京少年》雜誌用稿,是我當兵後的1976年底,結束了唐山抗震救災,正在河北阜平執行軍宣任務的我,輾轉收到了刊登有我的作品的兩本《北京少年》雜誌和隨之贈送的一個印有雜誌名稱的綠色塑料皮筆記本。

當時,我登在雜誌上的是兩首兒歌:

(一)我愛蟈蟈兒

你的長相

怎麼也上不了大雅之堂

陽光下一亮翅

卻給我帶來無盡歡暢

夏天裡

你彈奏的歌兒

儘管短暫單一

卻沒有一絲一毫憂傷

你為她付出全部生命

直到把她的心放在你的手上

直到迎來無情的秋霜……

(二)打穀場暢想

豐收的瞭望塔

莊稼人有希望

綠的是大豆

紅的是高粱

穀子彎著腰

玉米透金黃

農民伯伯樂開花

心裡充滿新嚮往

公糧送到北京去

想請毛主席嘗一嘗……

(未完待續)

"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寫在前面的話

上個月初,應邀到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也就是原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辦的小說短訓班講座。聽現學院文學系負責人、作家,也是我的文友侯健飛介紹,學員大都來自部隊基層,多是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新手,於是,我就把這些年自己在各類報刊上刊稿的剪貼帶上一部分,足足裝了一個小紙箱子。我的想法是,讓這些年輕學子看看我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的成果,以堅定只要肯耕耘、就會有收穫的信心。

是啊,我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基本上以每年在軍內外報刊見諸百篇的數量刊稿,先不說文字的質量如何,但就其中付出的辛勞、毅力,也是不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甘苦自知,痛並快樂著。把這麼多年來從事業餘寫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講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啟迪和借鑑。說起來,那天的授課效果還不錯,年輕的戰友們確實聽進去了,不管我講得怎麼樣,起碼看到那一摞稿件剪貼,他們就有點兒“服了”。

從軍事文化學院回來,我就想到,何不把自己寫作當中的故事和體會認真地梳理一下,說不定於己於人都有益處。說幹就幹。這不,在這個夏天,我就開始動筆了。起了個總體的名字,就叫《筆耕甘苦錄》,每一篇都有個小題目,隨寫隨在《我的臥虎灣》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是想學寫作的年輕人關注。至於將來結不結集,咱們寫著看。這裡,我先舉手敬禮,謝謝大家了!

我知道,只有在你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才能走得遠。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馬達的高中時代



開篇: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我高中畢業那會兒,無論是家裡,還是縣城的書店裡,書籍還很少,能看到的報刊也少得可憐。遠不像如今,各類書籍、報刊林林總總,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記得那時整個河北好像就有一本《河北文藝》月刊,大家手裡傳閱的就是文革前出版的散落在民間的《紅巖》《烈火金剛》《平原槍聲》《苦菜花》,以及當時允許出版的《豔陽天》《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歐陽海之歌》等有數的幾本書。

考大學的路早已被堵死,只有回到小村的生產隊裡勞動,一天到晚,乾的就是推糞、積肥、打場、拉耬等活計,有點百無聊賴的感覺。惟有想看書、寫作的興趣不減,閒暇時捧起一本書,躺在大柳樹下或地頭田埂上,一看就是半天。見到誰有小人書,借來不僅看,還照著那上面的圖畫一頁頁地描畫,記得當時有一本《水手長的故事》,被我從頭畫到尾,村裡的鄉親們看了,說,這小子不去大學裡學畫家,屈才了。

生產隊長留爺看出了名堂,對我說,看你也不是耪地的料兒,乾脆你給咱隊上當糧食現金保管員吧!跟寫寫畫畫的沾點邊兒。

就這樣,高中畢業一個月後,我就當上了生產隊上的糧食現金保管員。一是管庫。與隊上另一位軍屬老人“雙鎖聯管”;一是管賬。隊上的所有進項開支一一記賬。別說,這活兒我還是盡心去幹的。糧食倉庫是村南幾間土房子,主要是存放隊上的各種糧食作物的種子糧和為應急儲存的糧食。剛接手時,裡面髒得難以下腳,老鼠成群結隊地竄來竄去。我用了幾天的功夫,清掃乾淨,又從龍華集上買來“滅鼠靈”,灑到各個角落。尤其是我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將一個個糧囤都作上標記:“金皇后1號”、“冀谷2號”、“晉北高粱白”、“藁城黑豆”、“辛集金麥”……還註明進庫日期和主要特點等。一天,留爺吃過飯剔著牙走進倉庫視察,連連說:“唔!有文化的人乾點事兒是像回事兒!”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管賬就更認真了。有一次,生產隊上副業工廠跑業務的一位長輩來報銷旅差費,我硬是從人家遞過來的一堆汽車票裡,揀出不少上面沾著灰塵和泥土的,說他這是在城裡撿的公共汽車票,說啥也不給他報銷,那位長輩拿我也沒有辦法,只好紅著臉將那些車票扔進紙簍裡。

到我下半年離開生產隊去縣文化館學習時,留爺對我的評價是:你是咱們建隊以來保管員當得最好的一個。

在縣城學習期間,我最願意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了。記得那書店不大,只有一排玻璃櫃子,一兩位工作人員。也不允許顧客進去挑書,只能看上哪一冊書,請工作人員幫助遞出來。因我囊中羞澀,多數時候是隻看不買,讓人家遞上兩次以後,自己就不好意思點第三次了。

一天上午,我又去新華書店看書,忽然發現櫃檯裡擺放著兩冊《北京少年》,便請工作人員遞過來翻閱起來,足足花了有半小時時間,把那兩期《北京少年》雜誌翻了個遍。最後,我悄悄地把這家雜誌社的訊址記了下來,就離開了書店。

回到宿舍,產生一種創作的衝動和靈感:我要給《北京少年》投稿!

在這之前,我只是在縣文化館辦的油印刊物《景縣文藝》上發表過一些小東西,從來沒有把自己寫的東西變成真正的鉛字,登上公開發行的報刊。給《北京少年》投稿,頗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更多的還是不抱任何希望“有病亂投醫”式地撞大運。

讓我沒想到的是,那年冬天,一次回村看望母親,村裡的老支書把我叫到他家裡,說是北京給大隊黨支部來過信了,要調查瞭解我的家庭出身和現實表現。我拿到那信一看,呀!正是《北京少年》雜誌社寄來的。我的稿子要登北京的刊物啦!簡直有點欣喜若狂了。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真正準確知道《北京少年》雜誌用稿,是我當兵後的1976年底,結束了唐山抗震救災,正在河北阜平執行軍宣任務的我,輾轉收到了刊登有我的作品的兩本《北京少年》雜誌和隨之贈送的一個印有雜誌名稱的綠色塑料皮筆記本。

當時,我登在雜誌上的是兩首兒歌:

(一)我愛蟈蟈兒

你的長相

怎麼也上不了大雅之堂

陽光下一亮翅

卻給我帶來無盡歡暢

夏天裡

你彈奏的歌兒

儘管短暫單一

卻沒有一絲一毫憂傷

你為她付出全部生命

直到把她的心放在你的手上

直到迎來無情的秋霜……

(二)打穀場暢想

豐收的瞭望塔

莊稼人有希望

綠的是大豆

紅的是高粱

穀子彎著腰

玉米透金黃

農民伯伯樂開花

心裡充滿新嚮往

公糧送到北京去

想請毛主席嘗一嘗……

(未完待續)

「筆耕甘苦錄(1)」馬譽煒:處女作上了《北京少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