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顧長衛的親媳婦兒蔣雯麗。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顧長衛的親媳婦兒蔣雯麗。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管虎的親媳婦兒樑靜。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顧長衛的親媳婦兒蔣雯麗。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管虎的親媳婦兒樑靜。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不是沒有美的一面,得看誰拍。

2010年,趙濤和張曼玉合拍“萬重浪”,導演不是賈樟柯。趙濤的劇照竟然非常有氣場!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顧長衛的親媳婦兒蔣雯麗。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管虎的親媳婦兒樑靜。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不是沒有美的一面,得看誰拍。

2010年,趙濤和張曼玉合拍“萬重浪”,導演不是賈樟柯。趙濤的劇照竟然非常有氣場!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趙濤在電影“我是麗”中的形象,是不是有點兒像柴靜?


"

作者:原平方


一葉一菩提,一人一世界。

如果說陳忠實的世界是關中平原白鹿原,莫言的世界是山東高密東北鄉,那賈樟柯的世界就是距離山西省會太原市100公里左右的汾陽縣。

小縣城的閉塞、汾陽話的對白、土生土長的汾陽人、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這是賈樟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畫面,也正是少年賈樟柯生活的地方。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據後來的賈樟柯回憶:

那個縣城非常小,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我們都要騎自行車經過長途汽車站,只要看到長途汽車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溫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來,山西還沒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種鬈髮,南方人是那樣打扮,拎一個黑皮箱,從車站裡面出來。

有人曾大言不慚地吹牛逼說自己在最艱難的時候去了延安,在那裡才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意思不過是說自己有藍圖、有計劃,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設想前進,所以才得以成功。

事實上,很多的所謂成功並沒有那麼多規劃,只是像被關在簍子裡的螃蟹東碰西撞誤打誤撞湊巧找了個漏洞鑽出來倖存而已,但事成之後往往就會自我美化成未卜先知的神漢,或神婆。

其實,自己經歷過的辛酸與痛楚只有自己最清楚。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賈樟柯,也一樣。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在縣糖業菸酒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

賈樟柯的名字是父親所起,“樟柯”都是“木”字旁,都與“木”有關,“樟”本義為常綠喬木,柯則是斧子手柄。

賈樟柯的父親認為斧頭和手柄雖然一體,但開山闢路的斧頭總是要衝在前面,還是做一個斧頭手柄比較穩重穩妥,再說斧頭缺了手柄也沒有用。

46年後,賈樟柯聯合騰訊視頻做了一個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名字就叫“柯首映” 。

對於像賈樟柯父親一樣的老輩山西人而言,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用,可又要內斂含蓄:山西人可以是火,但不灼熱;山西人可以是光,但不刺眼。

年少的賈樟柯還不吃這一套。

喝酒、打架,結拜兄弟,蹦迪,看錄像,還有寫詩,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六年。賈樟柯數學很差,據說直到高考前連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都分不清。

第一年高考報考南開大學時賈樟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

1990年,20歲的賈樟柯面臨要麼去當兵要麼複習繼續考大學的選擇,賈樟柯想退學,可由於父親的堅持,賈樟柯拿著父親給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共300元背上行囊到太原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準備考美術院校,因為不用考數學。

在山西大學學美術的的兩年,賈樟柯租住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村民家裡。

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學府路有一家公路局電影院,有一天賈樟柯實在無聊,買票進了影院,正好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文藝青年賈樟柯很是震撼,一邊看一邊流眼淚。

看完之後,賈樟柯發誓以後一定要當導演。

怎樣才能當上導演?賈樟柯到處問人,有人告訴他想當導演就要考電影學院,而且還跟他講千萬別考導演系,最難考,“什麼繫好考你考什麼”。

最後賈樟柯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原因是報的人少。

從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賈樟柯歷經波折,面臨了諸多困境,“當時跑遍整個太原都找不到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同在補習班的同學大多一年沒考上就回家了,連考了兩年都失敗的賈樟柯卻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專業成績取得第一名,文化成績還依舊差30多分。

當時北電的教務主任趙鳳喜對賈樟柯說,“你就先來聽著吧”,就這樣賈樟柯成為北電文學系的旁聽生,直到兩年之後正式轉為這裡的學生。

賈樟柯上大學時已經23歲,而同時上大學的同學們大多都是18歲。年紀大的賈樟柯因為在社會上混過,同學們對於這樣“大哥”級的人物自然是敬而遠之。

賈樟柯自己也明白,對於同學們所在樓層的各種活動或樓道窗口聚談概不參與,不聲不響。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誌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獨自來去,碰到了就謙和溫厚地笑笑。

鬱悶不會總是沉積在年輕騷動的心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段子說賈樟柯有一天在宿舍時坐在床上,突然豪情勃發,振臂高呼“打倒導演系”。他的鋪位在下面,由於個子矮小,雖高振其臂,也不能捶及上鋪的床板,完全沒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的氣概。

但後來宿舍門口暖氣片上方牆壁上多了一行大大的噴漆字:“寧有種乎?”

文學系宿舍的門斜對著導演系宿舍的門,相信導演系的同學一定看在了眼裡。

每個大學裡的學科和專業都不會平等,北影的文學系自然不如導演系受重視,上課和拍片就更是待遇相差甚遠,然而不氣餒的賈樟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拍短片。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於是就有了賈樟柯和同宿舍同學王宏偉拍的《小山回家》。

當時的首映式被安排在賈樟柯宿舍,賈樟柯回憶說:“我們宿舍上下鋪住著四個人,那天下午,宿舍樓道擠了不下50人。”

放了不到十分鐘,只剩下幾個人,掐滅的菸頭也不再冒煙。

賈樟柯開始對自己的導演夢動搖,可不甘心的賈樟柯通過聯繫獲准在北大放映後,“小山回家”意外得到專業之外的讚揚,北大的學生與賈樟柯深入探討了農民工及城市化等中國現實問題。

賈樟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影片原來呈現了這麼多社會問題。

1996年,不成熟的實驗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小山回家”的成功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賈樟柯拍攝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賈樟柯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1998年,“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南特電影節等8個獎,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

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興與活力。”

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不幸的是,“希望之光”在自己的母校受到冷遇。

賈樟柯在國外聲勢很大的影片到底有多好,老師得鑑定一下、瞧一瞧。

但在電影學院唯一的一場放映活動時,有好幾位教授開場不久即拂袖而去:這麼幼稚的語言,這麼晦暗的題材,電影要能這樣拍的話,電影學院不用辦了。

賈樟柯沒心思去操心電影學院要不要辦下去,這時的賈樟柯不再對自己有懷疑,堅持認為電影應該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陳丹青直接判斷:“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

2005年,在一次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談電影教育時說,“這些年,北京電影學院刻意培養了不少電影導演苗子……”

在經過一番列舉之後,鄭洞天忽然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身邊的賈樟柯,補充道,“當然也有自己冒出來的,比如把賈樟柯歸為電影學院的功勞我們很不好意思。”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凡事雖然不能一帆風順,但總能禍福相依。賈樟柯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可與祝福,卻別有收穫。

1999 年,因為“小武”躍升成為國際影壇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獲得一筆投資,打算籌拍“站臺”。

為此,賈樟柯專門到太原師範學院為新片挑選演員。沒想到最後沒挑到學生,卻選中了剛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一年的21歲舞蹈老師、太原姑娘趙濤。

趙濤曾透露,第一次見賈樟柯時還擔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是不是個騙子,於是很警惕地隨身帶著手電筒防身。

不過,也正是賈樟柯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年輕的趙濤,激發了這個姑娘激情和勇敢,使她忐忑不安、或許起初還心懷猶疑地追隨賈樟柯走上了一條未知而少有人走的路。

不然,趙濤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內陸山西一個普普通通院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課老師:不多她一個,不少她一個;上課下課,日復一日。

從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定,年輕姑娘趙濤在90年代末的從體制出走無疑值得敬佩:在高校工作意味著穩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而流浪並不總是伴隨著詩意。

一個被激發夢想的年輕姑娘做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場豪賭。

賭注是她自己。

“我拿青春賭明天”,趙濤能“瀟灑走一回”嗎?

2000年,趙濤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站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兩個山西人,兩束不那麼刺眼的光走到了一起,至此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

巧合的是,賈樟柯2015年的電影“山河故人”也是以1999年為起點。

真的是巧合嗎?

賈樟柯的世界是他的故鄉,賈樟柯的故鄉也是他的世界!

熊貓不是貓,蝸牛不是牛,舞蹈演員也不是演員,最起碼舞蹈演員沒有像電影演員一樣受過專業的演藝訓練。

但這種沒有被電影學院規訓過的自然和原生態卻是賈樟柯所需要的東西:一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或者叫不是表演的表演。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對比現在電影電視劇裡演員的話劇腔,或者扯著嗓子吼拼命表演,甚至參演的演員都在爭著比較誰更會表演,好像只有這樣賣力的演出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演戲的做法,賈樟柯認為其實那是演員不會演的表現,老怕觀眾看出來自己不會演。

賈樟柯比較早的意識到了專業演員表演過度以至於失真浮誇的問題。

賈樟柯的擔心顯然是對的,賈樟柯對於趙濤的選擇證明了這一點。

趙濤就是賈樟柯按自己的標準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電影“站臺”中,嘴角和小背頭輕輕上揚,充滿了挑逗與不屑。

2002年,趙濤在電影“任逍遙”中飾演礦區野模特巧巧。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那個年代,每個四五線城市都有一類女青年留著海藻似的長髮,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喝20多瓶啤酒,然後頭仰成四十五度角上揚默默流淚。

如果紋身,她們一般會在自己胳膊上紋一個撲燈蛾子。即使不紋,她們也會在看到撲燈蛾子的時候流露出淡淡的qq空間風格般的哀傷。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在“任逍遙”裡,趙濤所扮演的巧巧在屋子裡獨自待著的時候正是這樣一種情緒:不甘心,又無能為力。

趙濤與旁邊鏡子上的蝴蝶相互映射、互為表徵。

在悶片裡都能以肢體動作或神態演出味道,是趙濤比較獨特的地方。

比如在2006年的“三峽好人”裡,趙濤扮演的沈紅本來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被丈夫背棄的護士,在重慶的簡易小旅館裡,一邊頭對著電扇吹,一邊掀開自己胸前的衣服無疑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還有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三峽好人”讓演員趙濤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趙濤成為“賈女郎”。

“謀女郎”、“馮女郎”的面孔常換常新,“賈女郎”卻一直是趙濤。

直到2011年,賈樟柯正式迎娶趙濤。

這一年,賈樟柯41歲,趙濤33歲。

“你用真情換此生”,賈樟柯正好與趙濤相識相伴12年。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舉辦婚禮。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一號的男導演不少,老是以自己媳婦兒為女主角的恐怕只有賈樟柯。

英語裡有句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直譯成漢語是:“怎麼老是你?”

賈樟柯充分詮釋了這句話。

粗略的算,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媳婦兒出現了12次,做主角10次,配角但是堅持不懈的不停出現2次。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為什麼總是以自己的女人當主演?

節省製作成本或掙雙份錢,還有捧別人不如捧自己的媳婦兒的私心當然是可以猜測的說法。

然而縱覽賈樟柯的電影,中國的北方女性,拍攝地點大都是山西的大同,縣城、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工業區,貧苦環境居多;女主要是北方女性、得非常接地氣兒;格調基本上比較低沉,能符合這些演出條件的可能只有趙濤。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到底有沒有演技?

可以看看趙濤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

賈樟柯和趙濤聊完劇本故事後,趙濤會提問要把涉及她的每一場的時間標明。

比如說劇本里寫她在高速的休息站等張嘉譯,只寫日景,是上午,那這個是上午9點還是11點?還是下午2點?這個日景具體是幾點?

太認死理太較真了吧?一般的人會覺得演員導演怎麼說怎麼來就是,哪有問這麼細的?

趙濤覺得很重要!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動物性。如果是早上9點,可能剛起床,人在上午精力會非常充沛,有活力;如果是下午1點,剛吃午飯可能就會睏乏、倦怠。

每個時間段人的生理心理狀態會不一樣,所以只有確定具體的時間點才能準備那個時間的身體和狀態。

趙濤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世俗生活的瞭解、對人情世故的把握,懂得人是怎麼回事,具體在一個情境裡面,作為那個角色,趙濤瞭解怎麼反應。

加上對劇本的深入分析,趙濤在銀幕上的呈現就使人信服。

或許有時候觀眾觀看時會覺得趙濤的表演有點彆扭或不太自然,但反過來頭來再想人在那個時刻恰恰就應該是那種反應。

蝸牛隻要堅持走,就會走得遠,蝸牛也可以“牛”;同樣,正像野百合也有春天,貓也能有變成“熊貓”的機會。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年初,34歲的趙濤憑藉意大利導演安德烈 ·塞格萊執導的劇情長片“我是麗”獲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榮獲意大利電影金像獎影后的亞洲演員。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一下別的導演拍的自己的媳婦兒,趙濤的日常化生活化或許才能體現出來。

這是陳凱歌拍的陳紅。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姜文拍的周韻。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顧長衛的親媳婦兒蔣雯麗。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這是管虎的親媳婦兒樑靜。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趙濤不是沒有美的一面,得看誰拍。

2010年,趙濤和張曼玉合拍“萬重浪”,導演不是賈樟柯。趙濤的劇照竟然非常有氣場!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2012年,趙濤在電影“我是麗”中的形象,是不是有點兒像柴靜?


山西人賈樟柯:所謂“家鄉”就是世界


但賈樟柯拍的趙濤在電影中的角色都比較普通,以至於土,因為這樣的人才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

賈樟柯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很早就站在了底層的立場上,並且,堅持了下來。

而趙濤是故鄉和底層的代表,也是這個世界的底色。

還在初一的時候,賈樟柯騎著剛買的自行車,跑了30里路去臨縣看火車,要出去要闖世界的激動心情無以言表,那時候對他來說,火車就是遠方,遠方就是世界。

二三十年後,賈樟柯在自己名叫“賈想”的書裡面寫到:“從汾陽到北京,再從北京到全世界,讓我覺得人類生活極其相似。人總得面對一些相同的問題,都要面對時間,承受同樣的生命感受。”

離開故鄉是為了看世界,看了世界後才能更好地理解故鄉。

事實上,故鄉一直在賈樟柯的電影裡。

2015年,45歲的賈樟柯宣佈離開北京,回到故鄉山西汾陽。

兩年在故鄉的生活,賈樟柯有更多時間融入到家鄉瑣碎的生活,給老人拜壽、參加親戚婚禮、為小孩過滿月、同學聚會。

對於賈樟柯來說,這些熟人之間的交往讓他覺得親切而舒服。

具有煙火氣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原貌,也才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