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是中國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和實踐

家庭教育 政治 景海鵬 儒家 運城新聞網 2017-04-30

——“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 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專家學者發言摘要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問題,通過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傳揚,通過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闡述,開啟了進一步確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新徵程,推進了彰顯自身理念風範、民族創造、價值內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實踐。而優秀家風家訓的弘揚和傳承,正是這一文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為培育文化自信,構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支點。我國曆來注重家庭建設、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傳承,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到明清,歷朝歷代的百姓都有著自己的家風,其中很多都形成了重要的典籍文獻。這種連接“個人與家庭、家庭與社會、社會與民族”的精神紐帶,為培育文化自信,構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大廈,提供了天然的支撐力。

二、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文化滋養。這些家風家訓已經遠遠超出對其家族的教化作用,而成為社會教育的一種獨特形式。可以說家風家訓是中國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帶著體溫、帶著感情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全面整理挖掘我國傳統家風家訓的積極因素,提煉文化精神,做好家風家訓的傳統傳承工作,將極大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化、具體化。

三、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為黨風政風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源。注重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儒家主張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強調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法明。優良的家風家訓中有著正光德、傳民風的豐厚資源。

我們召開這個座談會的目的,就是通過深入挖掘以河東裴氏家族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家風家訓文化的豐富內容,從上述三方面闡發起當代社會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文化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校長、上將裴懷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講到了家庭建設和家風家訓建設,他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學校發生多大的變化,無論生活各地發生多大的變化,我們都要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風家訓,他要求各地領導幹部帶頭抓好家風,作家風建設的表率。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思想,抓住了當下影響黨風政風建設的關鍵點。所謂家風,我認為說到底是一個家族、家庭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可以涵蓋現在的家訓、家規,也表現在父輩的一言一行之中。家風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家規家訓可以寫在紙上,可以刻在碑上,是一種有形的文化;言傳身教是無形的,它是潛移默化、傳幫帶的一個實踐。二者共同構成了家風傳承。

從功能作用上來講,家風是私事也是公事,家風連著民風、社風、政風,家事連著國事、政事、天下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很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實踐基礎。很多實踐證明,好的家風可以造就、成就一個人,壞的家風則可以毀掉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對於我們黨來說,搞好家風建設,既是一個道德規範的問題,更是一個政治紀律問題。

對於我們黨來講,相比於黨風政風,家風是基礎,抓家風、促民風,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風不正,則政風難正,黨風難正。如何培養好良好的家風,我認為一要靠自律,二要靠他律。自律就是要把齊家作為修心養性必修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孝敬父母、夫妻和睦,通過言傳身教為家庭成員作榜樣,這是家風的最低要求。對於領導幹部來講,僅僅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夠的,要為部下作表率,要言行一致,不要做兩面人。組織上要為領導幹部家風劃定底線,設定高壓線,十八屆六中全會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領導幹部修身齊家都提出了要求,劃定了底線。這些重大的歷史性進步,也抓住瞭解決家風問題的關鍵所在。習主席講,法律的尊嚴在於執行,只有法律法規,沒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成了紙老虎和稻草人。這給各地黨組織提了個醒,家風既是私事也是公事,要敢於促進,敢於碰硬,對家風不正的幹部及時問責,對家風敗壞的幹部作堅決的處理。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樑衡

家風家訓可以分成兩個話題,一個話題家庭教育,第二個話題家族傳統。

一是家庭段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孩子思想和道德層面,有些東西在社會上已經不可逆轉,回不了,比如培養他的勤勞、好學、謙虛、寬容、忍讓、愛心、無私、律己、犧牲、自尊、自重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相反如果忽略了,可能孩子從小自私、狹隘、懶惰、奸猾等等。

現在我們搞反腐,前幾年寫了一本書《官德》,官德十個問題,很多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市場經濟是另外一個方面,最重要是小時候的教育。

二是家族傳統。研究家風家訓,研究家族的榮譽,研究家族的傳統,過了16歲這個階段以後,家族會形成好的傳統。能不能有好傳統,關鍵要看這個家能不能幹出成績。

前不久去世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雖然賺錢,但是他搞慈善。我們的協和醫院就是人家這個家族搞起來的。中國有穩定的家族,容易形成好的傳統,或者家族驕傲。

明朝有一個人到杭州岳飛墓前,看了以後感到很慚愧,他正好姓秦,寫了一首詩,說“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現在假如說姓周,說你什麼周,周恩來的周。所以家族的傳統教育和家族的成就,是解決16歲以後,解決整個家族。我曾經參加過范仲淹家族好多年的研究,以范仲淹為驕傲,有一個家族榮譽感。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

今天重溫裴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和榮耀的同時,我們應該在一個新的歷史角度、新的時代高度來重新看待裴氏文化。裴氏家族文化有很多鮮明的特點。

第一,由家而族。我們有很多成功的家族文化或者家庭文化,並沒有擴展到整個家族。裴氏家族作為人數並不是最多的家族,甚至比較小的姓,一開始就有非常高遠的立意,家庭文化和整個族群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由家而族長遠考慮。一個家庭的興衰很可能是偶然,一個族群的興衰就可以能夠基於自覺控制,能夠自己主觀創造,能自己有所把握。

第二,裴氏家族文化,雖然是家族,但是它的家族自我管理的方式,實際上是一個濃縮的國家的管理方式,它有家訓,這個訓是德智、精神、心靈、意志、信念,同時有族戒、家戒。如果家訓是文教德育,為家族樹立道德的高線,戒就是家法、家規、族治,為整個家族的成員設立共同的行為底線。所以它是內外兼修、顯性和隱性的自我管理相結合。

第三,裴氏家族提供的家國文化對現代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為現代社會的實體健康提供了有利的經驗。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怎麼樣使一種自上而下的社會治理和自下而上的一種社會響應,兩種之間結合起來,怎麼樣在德智和法制之間找到契合點,我們需要找到橋樑和中介,家族、家庭、學校、社區就是這些東西。裴氏家族對於今天我們重新認識我們自身的公民身份和人格兩者之間的關係,有著重大的啟迪。今天,我們重溫裴氏家族文化,從中找到一個有利的資源借鑑和價值,十分必要、緊迫。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現代社會和現代人越來越過分地偏於強調空間價值的重要性。但是現在人在空間意識增強的同時,時間意識在淡化,對歷史的認知、意識重要性的認知在減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減弱。

我們先祖包括裴氏家族創立了各種成功典範,這些典範的意義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銘記這些精神豐碑的教誨和指引,應對新時代、現代社會的複雜挑戰,最終獲得智慧和力量,以及前進的勇氣。

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社長劉漢俊

裴氏家族家風的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力量、三個貢獻:

一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是一個小家對大家的貢獻。中華民族由無數的家庭、家族組成,中國的姓氏已有5000年曆史,目前的姓氏大約有4000多個,一個姓氏一個家,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血脈,香火不斷、基因相傳,延續的是歷史,沉澱的是價值觀。家訓、家戒等家風文化,是現代版的《論語》《道德經》《增廣賢文》,是歷史版的“章程”“準則”“條例”,蘊含其中的價值觀不僅是一個小家的根脈,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靈魂,是全體中華兒女價值觀念的定盤星、天下歸心的集結號、情感意志的同心圓,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集體鄉愁。

二是具有久遠的傳承力,是一支血脈對國脈的貢獻。中華文明五千年剛而不折、走而不失、一脈相承,是因為有深沉的內在力量,千變不離其宗。裴氏家風告訴我們,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血脈的賡續,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家族的延續,國家的興盛離不開家庭的興旺。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精神財富遠比物質財富重要,道德價值觀遠比資本價值珍貴,精神道德與榮譽是一個家族、一個民族行穩致遠的力量。

三是具有巨大推動力,是一個家族對民族的貢獻。今天我們探討裴氏家風的目的,在於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發揮歷史遺產的現實作用,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觀、歷史觀。從中華美德到核心價值觀,從優秀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接力傳承,又同生共存,是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

解放軍航天大隊特級航天員、航天英雄景海鵬

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眷戀著養育我的家鄉,因為這裡是錘鍊和鑄就了我一生的地方。家鄉給了我追求夢想的勇氣,為我鋪就了飛天之路的第一塊基石,家鄉讓我壯志凌雲、昂首挺胸,走出了咱河東人不服輸、不氣餒的頑強。在家鄉我不僅學到知識,還磨鍊了意志、品質,更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讓我這個來自農村的娃娃飛向藍天12載、航天20載。如果沒有家鄉文化薰陶,沒有好的家風、家教就沒有我的今天。

裴氏家訓當中有這麼幾句話,居家勤儉、嚴教子孫、讀書明德,讓我想起了我在家鄉的家。我想起老家門樓上有“凌雲”二字,在我住的四間半的瓦房裡面,有兩個匾額“勤樸”“祥和”,讓我懂得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天不亮,父母已經打掃了院子,做好了飯,讓我學會了勤奮。看到父親現在彎著腰、駝著背,想起老父親當初用受過傷的雙腿走街過巷賣笤帚、掃把的情景。想起村裡紅白喜事,父母主動幫助打理,從小就明白應主動幫助別人、做一個好人的道理。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中學整整六年沒有吃過一次食堂,全靠從家裡帶的饅頭、鹹菜,還有一瓶辣椒麵,就著學校食堂的白開水。夏天每週要回家兩趟、冬天回家一趟取饅頭。學校離家70裡地,六年期間,我都是靠兩條腿跑回家。父母經常教育我吃得苦中苦,讓我懂得努力和堅持。

每次執行飛天任務,我們在天上能感受到,是無數個科技人員全程陪伴著我們,給我們以方方面面的支持。父母經常告誡我們,人不要忘本,不管到什麼時候,永遠不要忘本。所以每當看到這些,感受到這一切,我就想到父母的教育。是祖國培養了我,是全體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才有我景海鵬的今天。

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孔子研究院院長、著名哲學家張立文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延續五千年而不斷,從裴氏家族文化當中可得到啟發。為什麼一些華人生活在異文化、異國家、異宗教的環境當中,他能夠獨立地生存,同時還能延續中華文明、中華道德、中華的風俗習慣?

一是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具有悠久的歷史、世界的情懷,從裴氏家族可以看到這一點,不是光自己族的一些人,而是對於整個民族精神的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怎麼樣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修身,如果自己家族都治不好,怎麼樣治國。正因為這麼一點,使中國的思想文化能夠延續不斷。

第二,中國家風家訓孕育了中華民族之魂、之本。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澱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其精髓更是影響深遠,比如講仁愛、重民本、修誠信、存正義、求大同等等。裴氏家族家風家訓很多條講到這些問題,比如誠信,還有以德服人,還有講和合等等。

第三,培育了中華民族的人倫道德、價值觀念、思維方法、行為方式、生活興趣、生活習慣,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裴氏家族家風家訓當中這方面講了很多。倡導向善,不忘祖恩,孝順為先,對中國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思維方法,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培育。

第四,建構了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精神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之所以能成為文明之鄉,我們可以從裴氏家族家風家訓得到啟迪。毋重男輕女,人要平等,不分男女貴賤等。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戴木才

我們今天的討論,要從充分發揮家庭文明建設對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出發,用創新精神來推動新時代的家風建設。

第一,研究新時代的家風建設,要注意名門望族與普通家族的區別與聯繫。家庭模式、家族文化與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相適應,就會針對不同的對象和群體,形成一些規訓。家訓家規某種程度上是一些名門望族、書香門第用文字表達留存下來的家庭生活規訓或者生活作風。封建時代普通百姓沒有文化,但是形成了好的生活習慣,父母長輩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這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體,這批人影響著整個社會的主體。

第二,我們研究時代的家風,要找到古代的家風家訓的共性和特性。今天研究裴氏家族,不能夠僅僅就裴氏家族而研究裴氏家族,中國很多名門望族,體現的共同點是相通的。我們一定要注意,找到家風家訓當中的一些共性東西,研究它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也要研究它發揮不了作用的地方。

第三,家庭構成了社會最重要的細胞,社會功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都可以在家庭當中得到體現,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家庭肢解成小細胞,教育職能、情感職能等等都被新的社會細胞所承擔。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都會被社會分解到公共組織、企業、學校、家庭、個人來承擔。

第四,把現代的家庭教育跟現代社會對接起來,才能夠找到現代家庭家風家訓作用的支點。在現代社會,可以說家庭僅僅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場所,它的生產功能被分解到企業,教育功能已經到了學校,現在家庭不僅僅在情感功能,因為有手機,很遠距離也一樣可以交流。現在社會組織下的企業、社會、社區等等,已經與家庭一道共同成為社會的細胞。我們現在的家風建設,只有把組織、企業、學校、社區都對接起來,相輔相成、相互協調,才能夠起到作用。

第五,現在的家庭教育要注意現代化和網絡化,現在的家風作用跟古代完全不同,互聯網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成為我們進行教育、情感交流、人生價值討論的重要渠道,所以這也是我們現在一種新的場景。因此,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如何通過互聯網,通過網絡化、信息化來強化家庭的親情紐帶作用、家風的教育薰陶作用,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原總編輯、教授鍾國興

家風從倫理學的角度講,是一種自我管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資源,你的知識、技能、關係、背景、金錢等等,都是你的資源,這些資源靠你來管理。一個人要管理這些資源的話,首先要進行自我管理。不能自我管理,這些資源對你來講可能會給你帶來問題,甚至成為你的陷阱。

家風問題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方式,一種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的一個基礎和基點。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說到底是塑造人的一種人生觀。從裴氏家風我們看到,它給出了一系列的底線,給出我們做人的目標,給出我們做事的路徑,給出我們為人處事的各種原則,實際上很像一個房子的框架,它的底線就是你的地基,他的目標就是你的房頂,他的柱子就是你做事的路徑,他的橫樑就是你做事的原則。

其實做人跟蓋房子是一樣的,你要有一個基本的框架。我們過去往往認為人生觀是一個空的東西,認為就幾句話,其實我們社會上的人生觀教育,缺少這種系統的構造。人生觀教育應該是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東西,這個從裴氏家風裡面,我們也能得到啟示。

中央黨校哲學部倫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靳鳳林

一是從歷史大縱深的宏觀角度把握傳統家風家規。中華民族有一個典型的社會結構特徵就是家國統一。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當中,不同的家族,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家族文化制度,在歷史上有過特殊的力量,但是實際上在不同的朝代也有負面因素。裴氏家族作為一個家族,幾千年來能夠發展出這麼多優秀的人物,說明它背後一定有特定的道德基因,在今天怎麼把這些優秀的東西吸收進來,為今天弘揚家風家訓貢獻力量,汲取智慧,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二點,從國際寬視野的研究方法,科學看待中國傳統家規家風的動原。我們今天弘揚中國的家族家風,怎麼樣把先進的民主理念,在家庭當中,在決策當中,在家庭建設當中怎麼來融入,怎麼來吸收西方好的先進的東西?這是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第三,我們要在新時代新高度的站位中對中國傳統家族家規文化進行重要的創新。幾千年來我們小農經濟、家族宗法、政教合一的結構,到今天中國的結構從傳統小農結構進入到工業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根本的變化導致公共關係不斷壯大,私人領域越來越縮小。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在今天這個時代,怎麼樣把千年傳統家風家訓的東西進行創造,進行創新性的發展,這是我覺得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裴氏家族文化裡面有好多好的東西,怎麼樣從裴氏家族文化中將當代社會急需的文化挖掘宣傳出來,怎樣與國際社會接軌更合適,也同樣需要認真研究。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頤武

中國人有一個以家為中心的家族文化傳統,這是農耕社會的特色。家庭的穩固其實是國的基礎。詩禮傳家、耕讀為本,來自家族的精神傳承、價值傳承是把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東西,通過血緣關係、血脈的傳承,最後達到了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中國人把自己價值觀、倫理觀滲透到血緣血脈關係裡面,把血緣血脈關係變成精神昇華、價值昇華的關係,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人價值觀、倫理觀其實是通過家族的血脈傳承,最後給我們一個共同的集體記憶。

裴氏家族淵源很深,從漢朝到晉朝以後,到山西大地乃至全國有很大的影響,代代相傳,在這個過程中間,一方面自己對國家、社會有很多貢獻,另外一個方面實際上是回饋鄉里鄉土,在鄉里鄉親周邊的社會裡、社群裡面有很大貢獻。今天社會急劇變化、社會經濟發展非常迅速,鄉村的社會倫理關係、價值觀都受到很大沖擊。在整個社會價值觀、倫理觀都有很大的變化過程當中,把不變的精神價值,把我們的文化基因真正迴歸到普通人民中間,就要把它在普通人民中間真正地活化。

家訓家規不是高高在上供在那兒,而是活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讓普通老百姓從這個行動裡面、傳播中間、實踐中間得到一個東西。

另外是轉化。現代,我們需要弘揚它的精神價值。現在來看它有轉化之功,真正活化然後再轉化,適應現代,有機地結合起來,跟他們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管理結合起來。抓住這個點切入,從家入手,其實最後昇華的是國的價值、中國人的價值、中華民族的價值。

傳承致遠,傳承之外最強調的是致遠,中華民族的未來通過兩個一百年的大框架、大理想,需要的是這種堅實的社會基礎、價值基礎。通過裴氏家族家風家訓傳承,把中國人價值觀教育滲透到整個社會來,這種實踐嘗試非常可貴。希望將來把裴氏家族的事情,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家訓,讓社會大眾都能有所瞭解。 (文字以座談會發言先後為序)

相關推薦

推薦中...